第17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汉末迄于魏晋,士族在州郡三月青黄不接时,需要振赡匮乏;农闲时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九月要治场圃、涂禾仓以待丰收,同时还要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外寇劫掠;十月丰收,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这类活动表明士家大族
A.消极避世退居农耕生活 B.地方治理中的社会责任
C.有很高的政治经济权力 D.承受着沉重的社会负担
2.西晋灭亡前后,大量北方人民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东晋政府在侨人聚居地按其原籍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登记户口、进行管理,任命侨人大族为长官。侨州郡县的设置
A.妨碍了南方的开发 B.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C.推动门阀政治的发展 D.促进北方的民族交融
3.明朝时,朝廷规定了由地方府、州、县举行“乡饮酒的内容和程序,既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等内容,也包含“为民读律”的环节。由此可见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
A.辩论德治与法治的优劣 B.总结礼仪制度并编制法典
C.鼓励宗族内的扶贫济困 D.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4.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倡导儒家义思想的官僚士人,倡导慈善和救济思想的佛道人员,还有以积极姿态参与各种社会救助的工商业者。这表明宋代
A.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 B.儒家义理渗透较为广泛
C.官方救助体制形同虚设 D.三教合一淡化阶层差异
5.鞭打春牛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传统文化民俗。明代吕坤在《题春牛图——山西示民》中,劝谕乡民:“新春一换,万物发生。女发志于纺绩,男发志于耕农,士发志而诵法贤圣,商贾发志而本分经营。”这一活动
A.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 B.开始成为竞技比赛活动
C.适应了市民群体的需求 D.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吹捧
6.汉简《二年律令·户律》中对于户籍登记有着严密的规定。每户户主、家庭成员、姓名、性别、年龄及其承担的徭役和人口税都要翔实登记。文帝以后,又增加了籍贯、住址、身份、相貌、身高、残疾和财富情况等。这些严密的登记管理( )
A.旨在抑制土地兼并 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C.利于政府赋役征收 D.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7.明代弘治时诏令“天下郡邑,各建名宦、乡贤,以为世劝”嘉靖年间责令地方官“备查各处名宦、乡贤,果有遗爱在人,乡评有据,即便及时兴立柯祀,以励风化”。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伦理渗透地方治理 B.科举制度不断完
C.名宦乡贤掌控基层权力 D.皇权直接延伸至民间
8.开皇15年,隋文帝下令在西北地区实行义仓管理试点:将这里的义仓改由州或县管理,义仓粮食由劝募形式变成按户等定额征收,即上户不过1石,中户不过7斗,下户不过4斗。后来隋朝中央政府逐渐在其他地区将其推广。这一变化
A.使得义仓管理的层级下移 B.缓和了隋朝的社会矛盾
C.不利于义仓发挥赈济功能 D.社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
9.《汉书·元帝纪》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中国古代安土重迁、人口流动差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基层管理逐渐加强 B.国家户籍管理制度严格
C.及农耕经济的繁荣发展 D.民众的思想文化相对保守
10.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11.周代宗族实行族长制,掌握对祖先的祭祀权、对族人的治理权和对族内资源的支配权,族人严格服从族长管理。到了清末民初,有些宗族实行族会制、任期制和选举制。这主要体现了
A.古代宗族管理等级森严 B.宗族管理突破血缘限制
C.宗族管理的日趋近代化 D.古代宗族制度影响深远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户籍制度不断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84年颁布《关于农民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1985年颁布《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1997年颁布《关于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方案》。这些改革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A.缩小城乡差别 B.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C.发展农村经济 D.尽快提高城市化率
13.北宋初期,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藉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
A.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乡村治理的制度完善
C.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 D.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
14.汉高祖时期,县、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正式成为“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A.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B.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C.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 D.不拘一格选拔官吏
15.秦朝乡及其以下的官吏虽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举当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B.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C.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D.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16.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记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而私家依附人口、奴婢及流亡人口、寺院僧尼及依附人口未纳入官府户籍。关于魏晋时期的户籍登记状况,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说明当时百姓的人身自由度增加 B.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及国家赋税的增加
C.自耕农是官府赋役负担的主要承担者 D.促进了当时耕作方式的改进
17.朱元璋立国定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于士、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嘉靖六年,明世宗下诏:凡是寄寓已久,且在北京置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宛平、大兴二县附籍(附籍指附人本地户籍)这一举措
A.主要针对明初社会动荡不安 B.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反映了明朝社会治理的进步
18.明初朱元璋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这一制度( )
A.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B.减少了官民间的冲突
C.消除了尖锐的社会矛盾 D.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
19.《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20.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其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基础 B.杜绝人口瞒报的现象
C.抑制土地兼并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人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士大夫居乡者为绅。作为绅士的人在家世上必定有光荣的过去,而且没有恶名恶迹,其家族不仅要维持地方的秩序,还要负责地方的公益事业和建设。因此,绅士与地主往往不可分,地主不一定都是绅士,但绅士一定是大地主。绅士主持地方庙会,兴办教育,绅士可以得到佃户及家属的听从,本族人口也依附于绅士。
——摘编自费孝通、吴晗等《皇杈与绅权》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绅士所具备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中国绅士的作用。
22.(古代户籍管理)
材料一 户籍簿册是国家了解人口信息、把握赋税徭役来源的重要依据,古代户籍登载的内容包括多方面,不同时期有些微不同之处。自秦始皇“初令男子书年”之后,历代户籍均将年龄作为户籍中的一项重要登载内容。《唐律·户婚》“脱漏户口增减年状”条规定“废疾者免役”,说明身体状况是户籍登载的重要内容。宋代户籍主户与客户划分的主要依据是田土资产,其中主户按资产又划分为五等,以等定赋役。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中国户籍法律史研究》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地方官就要对所掌户籍和赋税造册“上计”中央,以查考其政绩。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规定了生著死削的统一办法,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唐朝还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有土地要交地税,客户为无地佃农要交丁口税,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交相使用,中期张居正变法,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陷于瓦解。
——摘编自张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户籍登载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户籍制度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汉末到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在地方灾荒需要帮助赈济,农闲时“要组织修沟渎、治墙屋以备雨季,要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九月时要“治场圃、涂禾仓”、“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外寇劫掠”,十月,要“集合宗族帮助贫弱之人”,这些活动表明了士家大族有参与地方治理的社会责任,选项B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士家大族“消极避世退居农耕生活”、“有很高的政治经济权力”、“承受着沉重的社会负担”方面的信息,选项ACD排除。
2.B
【详解】
侨州郡县的设置有利于安置移民,有效管理移民,这在理论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B项正确;大量人口迁入南方有利于南方的开发,故A项错误;门阀政治是指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垄断官位,享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材料与此无关,故C项错误;侨州郡县设置于南方地区,大多分布于江、淮之间或长江中下游沿岸,与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无关,故D项错误。
3.D
【详解】
乡饮酒的内容要宣讲“为臣端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为民读律”,说明明朝举行乡饮酒礼的目的是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和使民众遵守法令,故选D;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宣讲内容,无法体现辩论,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编制法典的信息,排除B;材料信息与扶贫济困无关,排除C。
【点睛】
4.A
【详解】
材料反映出宋代城市民间救助活动的主体包括官僚士人、佛道人员以及工商业者,涉及当时城市中的主要人群,这说明宋代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有所增强,A项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倡导儒家仁义思想的官僚士人,B项片面解读材料;材料没有关于官方救助体制的信息,C项由材料无法得出;材料虽然涉及官僚士人和佛道人员,但这一现象和三教合一无关,D项错误。
5.A
【详解】
根据“女发志于纺绩,男发志于耕农,士发志而诵法贤圣,商贾发志而本分经营”可知通过鞭打春牛被赋予了劝谕乡民的作用,说明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故选A;这一活动主要是蕴含了教化的意义,而非进行竞技比赛,排除B;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劝谕乡民,而非适应市民群体需求,排除C;“受到吹捧”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
6.C
【详解】
材料说明汉代户籍登记规定严格,这有利于政府赋役的征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土地兼并的抑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始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汉初儒家思想并非指导思想,且材料未体现儒家思想对户籍规定的指导,排除B项;户籍登记规定的严密并非针对商人,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D项。
7.A
【详解】
明代名宦、乡贤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儒家伦理的代言人,政府在地方上把他们作为典范树立,达到劝导世人和教化风气的目的,反映出儒家伦理渗透地方治理,A项正确;名宦、乡贤是获得功名之人,把他们树立为地方典范,不能说明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也不能反映出他们掌控了基层权力,BC项错误;皇帝诏令“天下郡邑”、地方官员,因此皇权不是直接延伸至民间,而是间接,D项错误。
8.D
【详解】
管理和筹粮方式的变化使社会保障能力得到增强,有利于义仓发挥赈济功能,排除C项,选择D项;由民间改由州或县管理,使得义仓管理的层级上移,排除A项;筹粮方式由劝募形式变成按户等定额征收不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排除B项。
9.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古代的以小农经济为主,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为了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由此导致中国古代安土重迁、人口流动性差,故选B;中国古代国家基层管理的加强主要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不仅仅是针对人口流动,排除A;农耕经济的繁荣发展导致中国古代安土重迁,但不是人口流动性差的主要原因,排除C;民众的思想文化相对保守是结果,不是原因,排除D。
10.B
【详解】
材料“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体现的是乡约制度对于促进地方生产、教化民众的作用,这主要和基层治理有关,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B。
11.C
【详解】
清末民初,一些地方的宗族治理发生变化,出现带有一定民主色彩的集体管理即族会制,族长通过选举产生,并有了任期等,主要体现了宗族管理的日趋近代化,C项正确;古代宗族管理等级森严与“族会制、任期制和选举制”不符,A项错误;宗族管理突破血缘限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古代宗族制度影响“深远”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12.B
【详解】
据题意可以看出,户籍制度不断改革一直是在加强户籍管理,同时逐渐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这适应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因此目的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故选B;AD不是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排除;C不能反映城市户籍改革的目的,排除。
【点睛】
13.D
【详解】
据材料“中央剥夺了州县的行政权,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中央通过剥夺,设置官员,相应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调地方行政效率,排除A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由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北宋初期并非完善地方管理职能,而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可知北宋初期,中央注重完善地方官员治理权,排除C项。
14.A
【详解】
根据“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可知,汉代中央通过县、乡三老对基层社会教化和治理,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宗族势力强大,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汉代中央的治国思想演变的过程,排除C;材料信息与选拔人才无关,排除D。
【点睛】
15.D
【详解】
根据材料“要由地方推举当地有产业、有德行的人担任”可知,秦朝基层治理主要依靠地主绅士阶层,即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先秦时期的管理方式,故排除A项;从材料信息来看,秦朝重视地方的行政管理,故排除B项;材料仅提到乡及其以下的官吏出自产业之家,并未说明各级官吏的情况,故排除C项。
16.C
【详解】
根据材料“中国古代政府用户籍制度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魏晋时期官府户籍登记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并结合所学分析可知,自耕农是当时官府赋役的主要承担者,C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当时百姓的人身自由度增加,故A项排除;题干并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并且大量人口不在官府的户籍里,不利于国家赋税的增加,故B项错误;题干并未涉及当时耕作方式的改进,故D项排除。
17.D
【详解】
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在北京长期居住并有产业的外地人不断增多,明朝政府允许外地有钱人落户宛平、大兴两县,可知明朝政府的政策调整顺应了形势发展,D项正确;嘉靖年间是明朝中叶,很多外地人在北京长期居住并置下产业,与社会动荡不符,排除A项;明朝后期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是江南地区,不是北京,排除B项;外地人取得北京地区的户籍,不能说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排除C项。
18.A
【详解】
据材料“今出令昭示天下,民间户婚、田土、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可知,明初朱元璋发布的《教民榜文》规定民间的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决,若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才允许到官府解决,这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A正确;材料涉及的民间百姓的事情,不是官民间的冲突,B错误;材料这是涉及民间百姓的事情的解决方式,不能消除尖锐的社会矛盾,C错误;D与材料无关。
19.C
【详解】
根据“发粟及募民存饷”,可知是对饥荒百姓的直接救济,以廉价劳动力大兴土木实际上是“以工代赈”,故C项符合题意;面对饥荒,范仲淹不是鼓励百姓继续生产,而是鼓励寺庙大兴土木,故A项不符合题意;主张兴修佛寺,招募低工价劳动力,并没体现要求百姓忍耐,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寺院以饮食救济百姓的信息,故D项不符合题意。
20.D
【解析】
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585年,此时隋朝刚刚建立不久,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人口流动大,原有的赋役制度遭到了破坏,所以,为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隋文帝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人口的检查,并采用官民奖罚并举的方式,力求做到检查的准确和真实,以保证赋税的征收,据此D正确。材料的人口检查,起不到扩大统治基础的作用,A错误。B是检查要达到的效果,不是目的。C项同材料无关。故选D。
21.(1)条件:有丰厚的资产;家族对地方有贡献;常住乡村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到地方人民拥戴;有清白的名誉。
(2)作用:促进了地方的稳定;传播了道德教化思想,引导和规范了民众行为;促进了乡村公益事业和经济生产;弥补了县级以下公共权力空白。
【详解】
(1)条件:根据“作为绅士的人在家世上必定有光荣的过去,而且没有恶名恶迹,其家族不仅要维持地方的秩序,还要负责地方的公益事业和建设”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要有丰厚的资产;家族对地方有贡献;常住乡村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到地方人民拥戴;有清白的名誉。
(2)作用:根据“家族不仅要维持地方的秩序,还要负责地方的公益事业和建设。……绅士主持地方庙会,兴办教育,绅士可以得到佃户及家属的听从,本族人口也依附于绅士”得出促进了地方的稳定;传播了道德教化思想,引导和规范了民众行为;促进了乡村公益事业和经济生产;弥补了县级以下公共权力空白。
22.(1)内容:户内口数和年龄;人丁基本身体状况;田产(财产);性别、居住地等
作用:人丁数、年龄和财产多少为国家征税提供依据;年龄和身体情况为国家征发徭役、兵役提供依据;居住地等信息便于控制人口,加强基层治理;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2)趋势:从松散到完备;户籍管理不断强化,逐渐把户籍事务列入法制范围;户籍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封建政府的改革
【详解】
(1)内容,根据材料“家了解人口信息”“历代户籍均将年龄作为户籍中的一项重要登载内容”等信息可得出户内口数和年龄是其主要内容;根据材料“身体状况是户籍登载的重要内容”可得出人丁基本身体状况是我国古代户籍登载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材料“主要依据是田土资产”可知,田产是古代户籍的另一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丁的性别、居住等也是古代户籍的主要内容。作用,根据材料“户籍簿册是国家了解人口信息、把握赋税徭役来源的重要依据……田产”等信息可得出,我国古代通过户籍登载,可以了解人丁数、年龄和财产多少,这为国家征税提供依据,也为国家征发徭役、兵役提供依据;根据材料“户籍簿册是国家了解人口信息……重要依据”等信息可知,通过户籍制度,国家便于控制人口,加强基层治理;结合所学可知,户籍制度成为国家掌握人口基本信息的重要依据和途径,有利于控制人口,加强基层治理,从而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2)趋势,根据材料“不仅按不同情况区分了各种不同的户籍,还确定了户口的什伍编制方式”“,制定了户主申报和典老(基层管理人员)审查核实的登记户口的程序”等信息可知,我国古代户籍制度逐渐完善完备;根据材料“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可得出;户籍管理不断强化,逐渐把户籍事务列入法制范围;根据材料“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等信息可得出户籍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原因,根据材料“通过加强立法和法治,把户籍事务列入法治范围,从而加大了这一制度的控制力度”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朝代通过立法和法治手段加强对户籍制度的管理,体现了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和强化;根据材料“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等信息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户籍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根据材料“秦朝对人口的管理和控制进行了改革”可知,中国古代封建政府的改革促进户籍制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