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化学真奇妙》同步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化学改变世界的途径是使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食物腐烂 B.火药爆炸 C.汽油挥发 D.纸张燃烧
3、具有“益阳特色”的农副产品在下列加工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凉席编制 B.辣椒剁碎 C.红薯切片 D.皮蛋腌制
4、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变化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海水晒盐 B.大米酿酒 C.酒精燃烧 D.烧制陶瓷
5、新型冠状病毒眼下仍在多个国家肆虐,是人类的大敌。下列防疫措施中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进入公共场合前量体温
B.对公共区域进行消毒
C.室外佩戴防疫口罩
D.进入商场前进行扫码登记
6、下列我国传统工艺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编织中国结 B.烧制陶瓷 C.剪窗花 D.捏面人儿
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海水晒盐 C.木炭燃烧 D.干冰升华
8、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创造影响深远。下列成果的应用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谷物酿酒 B.烧制陶瓷 C.湿法炼铜 D.木艺雕刻
9、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制作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石雕 B.宣纸 C.刺绣 D.羽毛画
10、“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是《淮南万毕术》中关于湿法炼铜的记载,其描述的是将生铁与胆水(硫酸铜溶液)混合制铜,下列工序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挖掘泥土沟槽 B.生铁击成碎片
C.胆水与铁混合 D.收取沉积的铜
11、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12、食醋是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其中含有3%~5%的乙酸(CH3COOH)。下列属于乙酸化学性质的是( )
A.能使石蕊溶液变红 B.密度为1.05g/cm3
C.有强烈刺激性气味 D.易溶于水和乙醇
13、下列H2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难溶于水 B.无色气体 C.能燃烧 D.熔点低
14、新疆棉花享誉世界。下列棉花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二、填空题:
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材料二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见表: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材料三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10~15℃。考虑到混合液也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这是利用了它的 (填“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
(2)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3)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1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A.30%
B.40%
C.60%
D.90%
2、仔细分析以下几个过程:
①潺潺的流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
②木炭用于取暖;
③醋酸能跟活泼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
④白云变成了雨滴或雪花降落到地面;
⑤钢铁可能会变成铁锈;
⑥煤着火燃烧,残余一堆灰烬;
⑦水蒸气可以变成天空中的白云;
⑧铁矿石冶炼成钢铁;
⑨酒精(乙醇)常作酒精灯和内燃机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
⑩在16.6℃以上时,纯净的乙酸是一种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液体,易溶于水和酒精。
请分析上述描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谈到氨气(NH3),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它的刺激性气味,其实NH3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NH3与食品工业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广泛存在于霉变的花生、玉米等粮油及其制品中.在食品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该方法是利用NH3与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的降低黄曲霉的毒性.
实验人员通过实验寻找氨气熏蒸法的最佳条件.将?50g?花生破碎成粉末,包裹密封并注入NH3,置于恒温箱进行熏蒸.图1是在相同熏蒸时间、NH3浓度和花生含水量的条件下,熏蒸温度对降解某种黄曲霉毒素的影响.
NH3与无机化工
近年来,CO2捕集与封存被认为是减少?CO2?排放的有效途径.?NH3溶于水后形成的氨水可作为吸收CO2的新型吸收剂.
图2为工业吸收CO2的装置示意图.实验研究表明,CO2的脱除率受到反应温度、氨水流量、氨水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低于40℃时,CO2的脱除率随着氨水流量和氨水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最高可达到85%,大大减少了CO2的排放,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至此,你对NH3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呢?希望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你还会对NH3有更全面的认识!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出NH3的物理性质 (答1条即可).
(2)氨气熏蒸法中,NH3与食物中水的结合过程属于 (填“化学变化”或“物理变化”).
(3)依据图1回答:
①当温度为40℃和45℃时,降解率分别为84.34%和84.35%,考虑到经济性原则,应选取的最佳熏蒸温度为 .
②在25℃~45℃的范围内,随着熏蒸温度的升高,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逐渐 (填“增大”或“减小”).
(4)喷雾塔中利用氨水吸收CO2.氨水以雾状喷洒的目的是 .
(5)下列关于氨水吸收CO2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从喷雾塔出气口排放出的气体中不含CO2
B.吸收过程中,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对CO2脱除率没有影响
C.反应温度低于40℃时,喷洒浓度较高的氨水,有助于提升CO2的脱除率.
4、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学习过程中要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以及能发生哪些变化和发生变化过程中的现象。
①纯水是 色,食盐是 色的;
②写出下列物质在通常状况下的状态:二氧化碳 ,啤酒 。
③生活中有许多物质具有气味,试举一例: 。
④将植物油倒入水中,油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的密度 (填“大于”或“小于”)植物油的密度。
⑤燃烧是常见的现象,有的物质很容易燃烧,如 。
以上描述中,属于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 (填序号,下同),属于描述化学性质的是 。
5、据报道:某村民家发生煤气罐爆炸,经初步调查,事件起因是液化石油气钢瓶连接软管老化,造成液化气泄漏,遇明火燃烧、发生燃爆。小刚同学刚开始学习化学,他想知道液化气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对此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
【查阅资料】液化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假设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能被检验的假设性结论,其表述方式为:如果……,那么……。
(1)对于液化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 。
【收集证据】小刚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打开液化气,点燃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
①玻璃杯内壁出现 ,说明 。
②手摸玻璃杯壁有 感觉。
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 ,说明 。
【获得结论】
(3)该实验结论是 ,作出此判断的依据为 。
【反思与交流】
(4)液化气燃烧过程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刚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 ,试举一例说明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D 4、A 5、B 6、B 7、C 8、D 9、B 10、C
11、A 12、A 13、 14、D
二、填空题:
1、答案:(1)物理性质;
(2)D;
(3)B。
2、答案:①⑦⑩;③⑤;④;⑥⑧;②⑨。
3、答案为:(1)有刺激性气味???(2)化学变化???(3)①40℃②增大
(4)增大氨水与CO2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吸收??????(5)C
4、答案:①无;白。
②气体;液体。
③食醋等。
④大于。
⑤汽油、酒精等;①②③④;⑤。
5、答案为:
(1)如果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2)①水雾;液化气燃烧有水生成;
②发烫;
③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液化气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3)液化气燃烧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4)正确;电灯通电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