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是什么习题精练-普通用卷 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声音是什么习题精练-普通用卷 2021—2022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7-31 12:22: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一声音是什么习题精练
一、单选题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
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
显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下列关于声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B.
温度相同时,一般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小
C.
空气中的声速为
D.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小孩用嘴巴把一个气球吹大,由于小孩用力太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嘭”的响声,这响声是由于
A.
球皮被吹大时振动发出的响声
B.
吹气时球内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C.
破裂时球皮振动发出的响声
D.
球皮破裂时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响声
关于骨导式助听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骨导式助听器中声音传播速度会更快
B.
助听器必须紧贴在颌骨上,才能带动颅骨振动,听到声音
C.
骨导式助听器的制造原理是利用头骨、颌骨能传声效果较好的原理制成的
D.
利用骨导式助听器能听到超声波
关于人的听觉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人耳的听小骨断裂,人就永远失聪
B.
若只是传导障碍,只要将声音的振动传递给听神经,人也能感知声音
C.
若人耳的鼓膜破裂,人就无法听到声音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能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生活现象是
A.
岸上的人能听到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
B.
海边的人能听到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
C.
水中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
D.
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马蹄声
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后听到回声,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
A.
510m
B.
255m
C.
340mm
D.
1020m
手机放在隐蔽处找不到时,用另一手机拨打该手机,人们根据其所发出的声音能判断其所在位置,这利用了
A.
声音的响度
B.
声音的音调
C.
声音的音色
D.
双耳效应
在门窗关闭的空教室里说话,会感到声音比在门窗打开并放有桌椅的教室里说话时声音响亮,原因是
A.
声音大些
B.
声音高些
C.
声音与回声分开了
D.
声音与回声混在一起了
科学研究发现:声在海水中的速度随海水的深度、温度、含盐量变化而变化。如图所示是声速随海水深度变化的函数图象,、分别为海面、海底坐标,当潜艇在海下用声波传递信息时,效果最好的是
A.
在海底与海面之间
B.
在海下各处一样
C.
在海底
D.
无法判断
小王在实验室探究有关声现象的问题,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相同
B.
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
C.
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D.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已知人耳区分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以上,甲同学将耳朵贴在一根铁制的空水管的一端,乙同学在另一端用力敲一下铁管,甲同学能听到空气中声速为,铁中声速为不包括其他物体反射的回声
A.
1次敲击声
B.
2次敲击声
C.
3次敲击声
D.
4次敲击声
二、填空题
悠扬的笛声是??????????填“空气”或“笛子”振动产生的,笛声是通过??????????传入耳朵的.声音在水中以??????????的形式传播.
音乐会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有______效应。在下雨打雷时,每一次打雷后,雷声总会隆隆不绝于耳,这是因为雷声在云层经过多次______造成的。
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敲击产生________而发声的,二胡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的,军号是靠________振动发声的,“黄河在咆哮”是________的振动发
人耳由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老师上课时讲课的声音在教室内一定会发生??????????,但是同学们却听不到回声,是因为回声和原声间隔时间太??????????选填“长”或“短”,人耳无法区分。
三、作图题
北京天坛的圜丘体现了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建筑声学成就,它将建筑学和声学完美结合。当人站在圜丘中心处说话,会觉得声音特别洪亮。这是由于人说话的声音有一部分被四周的石栏杆反射,射到稍有倾斜的台面后又反射到圜丘中心如图,使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若声音的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台面和石栏杆表面光滑,请在图中完成人的声音从A点发出,经石栏杆反射到C点的声音路径图。
四、实验探究题
小明将正在发声的闹钟悬挂在广口瓶中,用抽气筒将广口瓶中的空气抽出.
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
A.闹铃声音的响度太大?
闹铃声音的频率太高
C.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
插入广口瓶中的导管不足够长
经调整使器件完好后,再次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随着瓶内空气逐渐__________,小明发现听到的闹铃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填“变高”“不变”或“变低”,响度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于是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__________填“不能听到”或“还能听到微弱的”闹铃声音,由此现象__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
空气温度
0
10
20
30
声音速度
318
324
330
336
342
348
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声音速度和温度关系的图像。
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时声速为_________。
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空气中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20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________情况下实验更容易成功。
如图所示,小明与小芳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使用时,“土电话”不与脸部接触。
通话时,传声的物质有______
、______
和______

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______

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声。
这种“土电话”能在月球上使用吗?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

答案和解析
【答案】C
【解析】解:
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由于音叉振动,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是利用小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这种研究方法属于转换法.
2.【答案】B
【解析】真空不能传声,故A选项错误;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一般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小,故B选项正确;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温度不同,传播速度不同,故C选项错误;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故D选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A、球皮被吹大时,由于球皮发生形变而引起球皮振动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很小;
B、吹气时,当气被吹进去以后,就会和球内的气发生碰撞振动产生声音,但这种声音也是很小;
C、破裂时,球皮的形状会立即发生变化,恢复到原状引起振动产生声音,但不是“嘭”的一个大响声;
D、球破裂时,球内的气体冲出来,与外界空气激烈碰撞,空气振动产生声音,发出巨大的响声。故选:D。??
4.【答案】D
【解析】解:A、一般情况下,固体传声速度比液体和气体快,骨导式助听器属于固体传声,故A正确;
B、C、头骨、颌骨属于固体,固体可以传递声音,且速度快,效果好,故B、C正确;
D、人耳听不到超声波,故D错误;故选:D。
5.【答案】B
【解析】?人耳中的鼓膜、听小骨出现损伤,这只是传导性的障碍,只要能够将声音的振动通过骨传导头骨、颌骨传递给听神经,再传递给大脑,人仍可以听到声音。
6.【答案】C
【解析】解:
“岸上的人能听到水流动的哗哗的声音”“海边的人能听到海浪拍击礁石的声音”说明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水中的潜水员能听到岸上人的讲话声”说明水能够传播声音,即液体可以传播声音;“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能听到马蹄声”说明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7.【答案】B
【解析】解:因为声音传播到山崖的时间为总的时间的一半,
所以,
由得,该同学和山崖间的距离:

故选:B。
8.【答案】D
【解析】解:人利用双耳可以判定声源在什么方位,听觉的这种特性叫做双耳效应,所以根据手机所发出的声音能判断其所在位置,这利用了双耳效应。
故选:D。
9.【答案】D
【解析】略
10.【答案】C
【解析】解:声波传播速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盐度和海水深度等,温度越高,声速越大,盐度的及静压力的增加也会引起声速的增大,其中温度的变化对声速的影响最大。
观察图象可知,、分别为海面、海底坐标;在海水中某处声音的传播最小速度,海洋表面和海底之间的中部区域内,随着海底深度的减小和增加而增大,到达海底比到达海面速度变化的快。
故选:C。
11.【答案】D
【解析】解: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一般是不同的,故A错误。
B、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声,故B错误。
C、只有物体振动,在有介质、有一定是响度、在人的听觉范围内、听力正常时,人才能听到声音,故C错误。
D、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A
【解析】解:
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与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差一定小于,只能听到1次敲击声.
13.【答案】空气
空气
声波或波
14.【答案】双耳?
反射
【解析】解:
人有双耳,都能感知声音,所以在双耳效应的作用下,音乐会的声音我们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
在下雨打雷时,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地面、山丘等障碍物多次反射,传来隆隆不断的雷声。
故答案为:双耳;反射。
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
雷声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许多障碍物多次反射,有隆隆不断的雷声传来。
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双耳效应和声音的反射,比较简单,属于基础知识。
15.【答案】振动;琴弦;空气柱;河水
【解析】在“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声响是由于铃受到金属小锤的敲击产生振动而发声的,二胡是靠琴弦振动发声的,军号是靠管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黄河在咆哮”是河水流动是河水的振动发出的。
故答案为:振动;琴弦;空气柱;河水。??
16.【答案】外耳;中耳;内耳
【解析】
人耳主要有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
故答案为:外耳,中耳,内耳。??
17.【答案】反射?

【解析】教室的墙壁比较平整,会反射声波,但是讲台到墙壁的距离比较小,老师的说话声很快反射回来,和原声间隔的时间小于,而人耳不能区分到达人耳时间间隔小于的两个声音。
【易错总结】
利用回声测距离,要知道从发出声音到听到回声的这段时间里声音所通过的路程是声源到障碍物距离的两倍;而根据看到闪电到听到雷声的时间差测距离时,声音在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等于所测距离光的传播时间极短,忽略不计,所以这里的路程与距离是一回事。
18.【答案】解:知道反射光线CA和入射点C,过入射点C作台面的法线,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出台面的入射光线BC;
由于声音从A发出,连接AB即可;
这样A点发出声音经石栏杆和台面的两侧反射,发声者又能接收到回声,使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声音更洪亮,如图所示。
故答案为:如上图。
【解析】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本题考查声的传播和光的传播相同,都遵循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定律。
19.【答案】?
减少?
不变?
变小?
还能听到微弱的?
可以
【解析】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抽气一段时间后,小明听到闹铃的声音没有明显变化,说明广口瓶中的气体没有减少,因此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未塞紧瓶塞存在漏气.用抽气筒有效地向外抽气过程中,随着瓶内空气逐渐减少,闹铃发出声音的音调没有发生变化,但听到声音的响度变小.小明用抽气筒不停地向外抽气,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小明将还能听到微弱的闹铃声音,由此现象可以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20.【答案】如图所示。?
?
;低温。
【解析】采用描点法画出图像。
空气温度每升高,声音的速度增大,因此空气温度每升高,声音的速度增大。空气的温度为时,声音的速度为,所以当空气的温度为时,声音的速度变为。
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飞机是超音速飞行,声速越低飞机越容易超音速飞行;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温度越低,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小,所以在低温环境下实验更容易成功。
21.【答案】空气?
纸杯?
细棉线?
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细棉线好?
不能?
不能?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
【解析】解:由图可知:通话时,传声的物质由:纸杯、细棉线、空气;
用金属线连接土电话比用线连接土电话传声效果好;
对着杯子讲话产生的振动通过笔直的线传导给了另一端,从而使对方接收到了声音;而如果绳子松动时,这种振动就不能延续,从而达不到传递声音的目的;
因为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人的说话声不能传给细棉线,所以这种土电话不能在月球上使用。
故答案为:
空气;纸杯;细棉线三者顺序不限;金属丝的传声性能比细棉线好;不能;不能;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月球上没有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能传播,也可以在固体中传播;声音能使物体振动,而且声音正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分析解答,知道影响声音传播条件的因素是解决此类的关键。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