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件(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1 19:5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埃及
古巴比伦
古印度
古中国
古代世界,诞生了灿烂的四大文明。分别是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和古埃及文明。他们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但这其中,唯有中华文明是延续至今且依然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文明。
早期中华文明怎么产生的,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意识形态而存在又是从哪里开始的?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学习目标】课程重难点
重点:中国境内文化遗存分布和中国古代早期国家特征
难点: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文明是由人创造的,想要追溯中华文明的起源,就必须从人逐渐进化的原始社会开始探究。
石镰
石刮削器
对比:两组石器的不同。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表面粗糙,打制方法制作而成
表面光滑,打磨结合方法制作而成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原始社会
石器制作方法
代表遗址文化
生产特点
文化特点
社会组织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打制方法
磨制方法
北京人
元谋人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渔猎 采集 群居
用火
大量使用陶器
开始从事原始农业
饲养家畜
生活逐渐稳定
粗糙的石器、玉器等
彩陶和种粟
(仰韶)
水稻和养蚕缫丝
(河姆渡)
黑陶(龙山)
玉器、祭坛和神庙(红山、良渚)
(早期)原始人群
(晚期)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私有制和权贵阶层产生
阶级分化明显
课堂思考
(一)课本p2和p3两处遗址分布图分别有什么特点?
1、数量较少、具有分散性
2、数量多,分部广泛,奠定了 的发展基础。
(二)通过两幅图你能总结出,中华文明有什么特点
大分部在大江大河流域(大河文明)
多元一体
二、从部落到国家
1.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三皇五帝的传说
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
伏羲氏——带领人们用兽皮制衣、结网打鱼、
发明八卦,创造文字结束“结绳记事”的历史
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华夏族的传说
炎帝
黄帝
炎黄部落联盟
华夏始祖
(2)“禅让制”
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禅让制记载最早见于《尚书》,但其真实性一直存在争议。




“禅让”
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2.早期国家的产生
①背景:禹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②概况: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
(1)夏朝的建立(前2070-前1600年)
传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各部落首领,防风部落酋长迟到,被大禹处死,这说明大禹时期已经形成凌驾于其他部落之上的“公共权力”。
材料一 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
材料二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 燕策一》
材料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
材料四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史记·夏本记》
禹死后,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权力传承:传贤→传子;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2)夏朝的传承
让......启
天下为公
各亲
二里头遗址从第二期开始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和宫城。宫城方正规矩,有中轴线规划。其中一号宫殿有面积近达一万平方米的夯土底座。中心大殿前有广庭,四周有回廊。整个宫殿建筑群壮观、庄严,具备了后世宫廷的规模特征,是权力、地位的象征。……墓葬等级分化严重,高等级墓葬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陶器等……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框架,如国君、官吏、部门、赋税、刑法、军队的一套国家机器。夏朝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转变为“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师教学用书》
【找一找】“夏朝是我国第一个早期国家”的证据。
①有象征权力地位的宫殿建筑群
②墓葬等级分化严重
③具备成体系的国家机器
④确立王位世袭制
三、商和西周
1.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
(1)商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商都多次迁移,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2)商朝的文化
①文字:甲骨文
是商人刻写的占卜记录,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②青铜器:
造型雄奇,纹饰华丽

四羊方尊
司(后)母戊鼎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青铜时代最大的特征,在于青铜的使用是与祭祀和战争分离不开的。换言之,青铜便是政治的权力。
——考古学家张光直
①中央官僚制度:
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3)商朝的国家管理
王事:多宰、小臣
神事:巫、祝、卜、史
民事:小藉臣、司工
军事:多马、多射、师、旅
(3)商朝的国家管理
②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联盟、集权程度不高。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 “殷道衰,诸侯或不至。殷复兴,诸侯归之。”
——《史记》
上述史料反映商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
(3)商朝的国家管理
③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2.西周(约前1046-前770年)
(1)西周的建立
①背景:
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商纣王生活腐朽,炮烙之刑残害臣民,引起公愤。
②概况: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商,双方在牧野展开激战,商军倒戈,商朝灭亡,建立周朝,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
(2)西周的统治
①分封制
◆含义:周王将王畿直接控制的镐京之外的广大地区,封授给王族子弟、功臣和前朝贵族,在地方建立世袭的诸侯国。诸侯在国内也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
◆目的: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分封制
《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
获取有效信息,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同姓诸侯国多于异性诸侯国,多位于富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战略要地
◆特点:
材料一: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
——许倬云《说中国》
材料二:西周分封,诚然有其巧妙之处,却也有先天带来的弊病,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时间越久,亲情越疏...终究因为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纷至沓来,宗周灭亡,王纲解组,那一个庞大的网络,一旦崩散。
——许倬云《我者与他者》
分封制
阅读两段材料,归纳分封制的作用
◆利弊
有利: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范围,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利: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西周后期王室衰微,形成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力量。
②宗法制
◆含义:以父系血缘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
◆作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矛盾,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维护了统治秩序。
(3)西周的灭亡
① 国人暴动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大臣召公和周公共同执政,史称 “共和行政”。
② 西周灭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3.商周的社会经济
(2)农业:
《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
骨耜
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料。
①生产工具—木、石、骨、蚌等材质为主,青铜农具极少。
②生产方式—集体劳动
③土地制度—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随意买卖。井田即方块田,整治规则,有沟渠灌溉。
(3)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业,青铜文化
4.中国早期国家特征
通过夏朝建立,以及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我们能得出,中国早期的国家特征有:
知识拓展
青铜不是一种金属,是铜和锡的合金。
石器时代:
从部落到国家:
商和西周:
中华文明的起源于早期国家
新石器时代(代表)
旧石器时代(代表)
三皇五帝的传说
夏:以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商:内外服制度
周:分封制和宗法制
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
本课小结
农业
手工业
1、山东又称齐鲁,这个简称应该源于
A.商朝内外服制 B.西周分封制
C.西周的宗法制 D.隋唐科举制
B
2.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学历史教材《新理论中国历史·中四上》提到:“在封建制度下,周天子具有‘一尊’的统治地位,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命令”。这里的“封建制度”在我们现行历史教材中的提法是
A.分封制 B.封建制度
C.君主专制制度 D.中央集权制度
A
3. 西周封邦建国时,周王常通过与异姓有功的贵族联姻,形成甥舅关系,这些诸侯国被称为“甥舅之国”。这反映出(  )
A.受封主体发生转换 B.利用宗法关系巩固统治
C.西周礼制发生变化 D.周王直接控制区域扩大
B
4.周灭商后,推行分封制,如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封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封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州区),封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封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分封制(  )
A.改变了中原地区的落后面貌
B.有利于树立周王的贤明形象
C.使最高统治者权力高度集中
D.确立了王室贵族的特权政治
B
课后作业-牢记
1、记忆石器时代中国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及位置
2、商周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