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件(4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课件(4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7-31 17:25: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六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王室衰微

目录
诸侯争霸

学习目标
1、了解春秋时期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制度的深刻变化。2、了解王室衰微的表现,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社会制度、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
3、识记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探究春秋争霸的影响。
春秋时期的
经济发展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开启新时代
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探春秋之变
1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业:
手工业:

业:
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
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的使用
春秋铁制农具
北京人使
用的石器
河姆渡人使
用的骨耜(sì)
商周时期的青铜铲
青铜虽硬,韧性不好,易断
笨重,使用不方便
硬度不够,不够锋利
不耐用
锋利、韧性好、耐用、造价低廉
变化1
农业上:铁制农具出现
齿耙



春秋时期的铁农具
《管子》记载:春秋时齐国已经用铁农具耕种土地。
《山海经》上记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
讲授
耕作技术改进
农业上

(xī


春秋晚期
“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牛),为畎(quǎn)亩(田间,田地)之勤。”
——《国语·晋语》
牛耕出现
变化1
牛耕的使用是耕作技术的重要革新。
耕作技术(方法):
刀耕火种——耒耜耕作——精耕细作
人力
畜力

讲授
作为江汉地区农业生产水平的标志,是春秋末期已开始使用的铁质农具。湖北楚墓中都有铁农具出土。在武汉附近的大冶铜绿山出土了凹型铁口锄。江陵(今荆州)纪南城出土了两件有铁刃的双齿耒。江陵雨台山出土的铁耒、铁镰、铁镢等适合水稻耕作之用。
——《武汉史稿》
铜绿山出土的凹型铁口锄
楚国有了铁器后,逐渐使用和推广了用牛耕田的方法。
——《楚国史话》
春秋牺尊
楚国在春秋时期,已可能使用铜或铁犁铧和牛耕技术。
——《春秋时期楚国的经济发展》
说一说:铁器、牛耕应用于农业生产,有何作用?
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
牛耕图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独思—互学—展示
变化2
手工业上:青铜业、冶铁业、漆器制作等有所发展
精美的漆器
先进的冶铁业
变化3
商业上: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的使用
金属货币
交换市场
春秋时期经济得到发展,社会方面会有何变化?
铁制农具、牛耕的出现
私田出现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矛盾
分封制瓦解
材料二:平王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
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注释: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史记·周本纪》
思考: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政治现象?
政治现象: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王室衰微

材料二
过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平王东迁后,“政令征战自诸侯出”,诸侯根本不听天子的命令。
材料三
为夺取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左右天下、支配别国的霸主,几个大的诸侯国之间,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周王室面临什么样的困境?
析王室之衰
2
材料一:周平王死后,王室竟然拿不出钱来办丧事。……周襄王贵为天子,却狼狈地连一辆自己乘坐的马车都置办不起。
王室衰微
公元前770年,登上王位的周平王宜臼在郑武公、晋文侯和秦襄公的护送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宗周的贵族大臣们都随同迁往,临行之时,周平王封护送有功的秦襄公为诸侯,封赐的土地是被犬戎占据的宗周故地,周平王许诺,秦如果能够赶走犬戎,就领有其地,狼狈而走的周王室已经拿不出真实的土地封立诸侯了,这时的宗周故地,宗庙宫室尽毁,满目疮痍。直到21年后,秦文公才从犬戎手中收复岐周故地。
——《中国通史》解说词
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
周平王去世时,丧葬费筹集不出来。继位的周桓公只得派人去鲁国,乞求鲁国出些财物好办丧事。
——-《左传·桓公五年》
诸侯
庶民
天子

卿大夫
庶民

天子
卿大夫
诸侯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政令征伐自诸侯出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
人口
天子与诸侯
关系
西周
直辖方圆千里
直辖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地位
东周
直辖方圆百里
直辖几千人
人口所剩无几,财力减少
天子成为傀儡,依靠强大的诸侯
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
东周王室实力与西周相比有什么变化?
对比,思考
分封制逐步瓦解
诸侯崛起,争霸。
(一)原因:
(二)表现:
(三)结果:
二、王室衰微
1、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2、天子无力控制诸侯,诸侯不再听从王命。3、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诸侯争霸

1、王室衰微;
2、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为了自身利益,相互争斗
晋文公
齐桓(huán)公
一、诸侯争霸的原因:
二、春秋霸主(时间先后)
秦穆公
楚庄王
吴王阖(

)闾(lǘ)
越王勾践
看诸侯之争
3
楚庄王
春秋时期“不服周”的典型人物?
姓名:熊旅
身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
在位时间: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
经典典故: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
主要成就:春秋五霸之一



一鸣惊人
楚庄王于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郊游围猎,沉迷于酒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喝得正痛快的楚庄王很不高兴。伍举请他猜谜语“有一只鸟停在宫殿内,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啊?”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举、苏从担任要职。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前614年-前591年在位
晋楚泌之战,楚庄王跃升为中原霸主。
楚庄王称霸
典故出自《左传》,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北伐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首都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
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其势咄咄逼人。周定王对他是非常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问鼎中原”这个典故,就是这样得来的,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西周时期,诸侯对周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可以对周天子如此无礼,周天子却无能为力呢?
问鼎中原
为什么楚庄王敢“不服周”
呢?
公元前614年,楚庄王继位,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楚君。经过楚庄王对内政和兵政的改革,楚国的经济和军事力量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当时富强之国,遂问鼎中原,发动兼并战争,降服了陈、蔡、郑、宋、鲁等国,通过邲之战打败了称霸几十年的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继齐桓公、晋文公之后又一位著名的霸主。迅速扩张的结果,使楚国统治的疆域达到半个中国。
——《武汉通史》
楚国在江汉地区势力扩大,当时“江汉之南”以及散居各地的百濮部落的大片土地,都为楚所有。邓、陨、绞、权、罗和卢戎等国,都被楚所并灭。楚国又以灭国为县,建立新的行政建置。据杨宽先生考查,先后设县17个。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加,楚县设置已知者20多个。县的设置,标志着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逐步瓦解,诸侯国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其自身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武汉史稿》
武汉东湖磨山风景区内的楚庄王出征雕像
1、各诸侯国通过内部改革和兼并战争,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版图面积扩大。
2、西周的各种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尤其是分封制,到了春秋时期已逐步瓦解。
3、由于经济发展,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为什么楚庄王敢“不服周”
呢?
各诸侯国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春秋时期是否只有楚庄王“不服周”呢?








洛邑





春秋形势图
齐桓公
楚庄王
秦穆公
晋文公
周王城
封国都邑










春秋霸主: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春秋首霸
齐桓公称霸
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
“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结果:
任用管仲为相(善于用人)
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原因:
内容:








洛邑
东周














春秋争霸形势图
北狄
山戎

“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
“攘夷”: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内侵,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
管仲相(辅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齐桓公称霸
一鸣惊人
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
退避三舍
老马识途
一箭之仇
止戈为武
管鲍之交
竭泽而渔
兵不厌诈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宋襄之仁
兔死狗烹
三令五申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
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
卧薪尝胆
老马识途
退避三舍
一箭之仇
竭泽而渔
宋襄之仁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兔死狗烹
三令五申
兵不厌诈
管鲍之交
止戈为武



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
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
公元前632年,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701年,春秋初期形势图
公元前782年,西周末期形势图
公元前591年,楚庄王时期,春秋中期形势图
公元前476年,春秋末期形势图
诸侯争霸
材料一:春秋战国混战期间,人民长期处于分裂和动乱,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同时战争对生产的破坏也是空前的,大量的田地荒芜。
材料二:春秋时期的两百多年间,诸侯们打了四百多场大战。到春秋末期,诸侯国的数量由一百多个锐减到二十几个了。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交融。
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趋势: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流加强
材料三:春秋战国期间的混战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各诸侯国为了不被吞并,纷纷实行改革来提高自己的国力。著名的有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材料一:春秋战国混战期间,人民长期处于分裂和动乱,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同时战争对生产的破坏也是空前的,大量的田地荒芜。
材料二:春秋战国期间的混战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各诸侯国为了不被吞并,纷纷实行改革来提高自己的国力。著名的有楚国的吴起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
材料三:春秋初期的100多个小国逐步归并成战国初期的10多个诸侯国。在争霸过程中,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使秦国加快了统一步伐,华夏族和其他各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战争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趋势: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流加强
结合以下材料,概括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
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孟子曾说过:“春秋无义战”。
请你说说春秋争霸战争的利与弊?
消极
积极
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加快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各诸侯国变法图强,推动社会变革
促进了民族融合
性质(实质):奴隶主贵族之间,大国兼并小国的掠夺战争,大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具有非正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