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积的变化(2) 
教学内容:长方体表面积变化P60-61 
教学目标: 
知道把两个长方体拼在一起,有三种不同的拼法。 
会计算不同拼法得到的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能判断哪一种拼法得到的表面积最小,并能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拼成的新的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具准备: 
 每组3个相同的长方体盒子 
研究主题:在数学情境中体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有关的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设计: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从学生身边找内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由想而悟,由悟而得。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观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发现物体拼摆过程中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提高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发展数学思考。拼拼说说,主要是引导学生应用前面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两盒巧克力的包装方法,在学生思考的前提下,以个人独立操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先研究包装的方案即方法多样化,再探究节省包装纸的问题即策略最优化,使部分学生初步意识到重叠的面积越大,包装的面积越小。 
教学过程: 
引入 
师:小朋友,老师上个双休日布置了一个作业——去超市,在超市里如果买几件相同的商品,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包装。(出示四张图片) 
你知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包装这些商品?在这里面又藏着怎样的小秘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包装的秘密。 
【设计说明: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 
复习 
学习活动一: 
师:这里盒磁带,老师想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装一下,如果要计算包装这盒磁带需要多少包装纸,就是求这个长方体的什么?(板:表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生:需要知道长方体的长、宽和高。 
师:(请学生上来量磁带盒的长、宽和高)用尺量一下,这个磁带盒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师:出示媒体,帮助学生把量得的结果凑整。(长:11厘米,宽:7厘米,高:2厘米) 
学生汇报。 
师:现在请你帮忙算一下,如果不考虑接缝处要增加的包装纸,包装这盒磁带需要多少包装纸呢? 
学生计算,汇报答案,教师媒体出示解题过程和答案。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测量,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复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方法,即“热了身”,又为接下去的环节做好了铺垫】 
新授 
学习活动二: 
拼两盒磁带 
师:(出示两盒磁带)现在我想把两盒磁带包装成一包,可以怎样包? 
学生动手拼,并展示三种不同的拼法,教师同步用媒体演示。 
师:我们已经有了三种不同的包法,小组合作计算一下,每种包法各需要多少包装纸? 
(教师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汇报结果) 
师:想一想,和原来单独包装的两个磁带盒相比,这些包法表面积有什么变化?哪一种包装最省包装纸?为什么? 
结论:重叠的面越大,得到的表面积越小,包装的时候就最节省包装纸。(板书) 
 【设计说明:通过计算两盒磁带的不同包装方法,主动探索表面积在不同的拼法中的不同变化,逐渐揭示出长方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并揭示课题】 
揭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表面积的变化(2)(板书课题) 
学习活动三: 
拼三盒巧克力 
师:儿童节就要到了,三个小伙伴买了三盒巧克力准备送给小胖,把这三盒巧克力包装成一包,怎样包装最省包装纸?(动手拼一下) 
师:出示另外两种拼法,讨论为什么不采用这两种拼法? 
讨论,教师通过出示表面积的计算结果验证学生讨论结果的正确与否。 
【设计说明:通过拼三盒巧克力,把刚刚探索到的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进行巩固】 
出示第四种拼法,讨论,这种拼法怎样? 
结论:这种拼法同样重叠了四个最大的面,因此也是最省包装纸的拼法。 
师:想一想,三盒磁带能这样拼吗?动手试试看?为什么?怎样的长方体能这样拼? 
【设计说明:通过同样的长方体的不同拼法的探索,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多样化】 
拓展 
1、师:我们讨论出这么多包装方法,你能猜一猜三个小伙伴最后选择了哪一种包装方法吗? 
出示盒子 
结论:包装有时候也要看实际的情况,而并非每次都是选择最省的。 
2、小亚觉得这个盒子还不够美观,她找来了红丝带和蝴蝶结。 
如图,给礼盒系上丝带,需要多长的丝带?( ) 
A)2×(25+5) +2×(17+25) 
B)2×(17+5) +2×(17+25) 
C)2×(17+5) +2×(25+5) 
【设计说明:通过拓展题,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并非一味追求最省包装的做法】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1、练习册P60-61。 
★ 2、把四盒磁带包装成一包,有几种包法?哪一种最省包装纸? 
板书: 
表面积的变化(2) 
重叠的面越大,得到的表面积越小, 
包装的时候就越节省包装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