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容积
课题
体积与容积
沪教版第十册p64-66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3、学会测量与计算容积。
4、发展空间观念,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核心素养
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模型思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教学环节
环节目标
师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活动一
导入
复习体积的概念
通过复习体积的概念引入容积,建立容积的概念
出示教具粉笔盒,提示体积的含义。
像粉笔盒所容纳粉笔的体积称为粉笔盒的容积。(揭题)
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活动二
新授
1、认识容积
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中,认识容器,理解体积、容积的概念。
师生活中什么物体有容积?
箱子、油桶等能够容纳其它物体的我们称为容器
2、选择你生活中的容器,同桌互相说什么是这个容器的容积。
3、用数学的语言来概括就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板书)
从已有知识出发,培养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概括能力。
2、认识容积单位
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掌握容积单位间的进率
那么计量容积大小的时候要用什么单位呢?你们知道吗?
计量液体的体积时候用什么单位呢?
计量容积一般用体积单位,但计量液体的体积往往用升和毫升。
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容积单位吗?在哪里见过?
你还知道哪些升和毫升的知识?它们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生:1升 =1000毫 升
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能力。
联系生活贴近生活,培养应用能力。
3、体积与容积的关系
1、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又有什么关系呢?
2、自学体积与容积的关系
3、验证:立方分米与升的关系
出示一个1立方分米的容器和1杯 1升的水。
(把1杯 1升的水倒入 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正好倒满量杯。)
生:1升=1立方分米(板书)
3、验证立方厘米与毫升的关系
现在没有那么小的容器,你们有什么办法来推理1毫升=1立方厘米?请 4人小组讨论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1升=1000毫升,1立方分米=1升,就知道 1立方分米=1000毫升,1立方分米 = 1O00立方厘米,所以 1毫升=1立方厘米。
通过实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与推理能力。
4、练习巩固
根据这些知识来进行单位换算练习(见书p65页)
5、、容积的计算
学会测量容器、计算容积。
我们认识了容积和容积单位,容积有大有小,怎样计算容器的容积呢?(出示长方体容器,从外面量出它的长是 5厘米 ,宽是5厘米,高是 10厘米。请你们猜一猜,它能容纳得下 250毫升的水吗?)
动手实验,问为什么装不下?谁能说理由?应该从哪里量才能准确地计算容器的容积?
因为容器壁有厚度。从容器的里面量。
练习巩固体积与容积的区别(见附页)
用厚1.5厘米的有机玻璃做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容器,在容器内注满水,一共可装多少毫升水?
学生列式计算,要求书写格式要规范。
培养正确的书写习惯。
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习主动性,培养探索与创新精神。
活动三、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 体积与容积
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就是容积
1L=1000ML
1dm3=1L
1cm3=1ml
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对容积单位升和毫升也有一定的了解。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为教学重难点 建立容积和容积单位观念,知道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
首先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自然的交流了解“容积”、认识“容器”“选择你所喜欢的生活中的容器,同桌互相说一说,什么是这个容器的容积”等一 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数学交流活动,再用概括的数学语言总结容积的概念,比较准确地抽象和概括出“容积”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熟记概念对五年级学生来说是简单的,但如何在构建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师必须考虑的。我在本课通过设计研究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关系、计算容器的容积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帮助学生构建容积的概念,区分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如教学“容积单位”时,让学生把1杯 1升的水倒入 1立方分米的量杯里,学生在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和相互交流中认识了常用的容积单位,了解和掌握了容积和体积单位的关系。再如关于容积计算的探索,提出问题“请你们猜一猜,它能容纳得下 250毫升的水吗?”引导学生实践验证,学生自主地寻找准确地计算容积的方法以及容积与体积的区别。
整节课学生体验为主线,为学生的研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一直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实实在在地经历了有意义的“做数学”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构建数学模型、动态生成知识的过程中,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既夯实“双基”,又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整个教学过程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