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中我将学生的观察与操作贯穿始终,让他们在观察与操作中去感悟,去发现,去体验,去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空间观念。作为认识立体图形的起始课,应引导学生对特征发现和探求过程的回顾,并在这样的思考中为孩子留下发现事物特征的一般的方法,如:数、观察、比较等,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留下一粒思考的种子。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P18-1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顶点、棱、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有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揭示课题。
1.出示常见平面图形——立体图形。
2.揭示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由复习平面图形入手,到认识常见立体图形,让学生从直观上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不同,进一步建立长方体的表象,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构建新知
1.探索长方体“面”的特征。
(1)依次“拆”下长方体的左右面,前后面,上下面。
(2)在“拆”长方体中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3)在观察长方体物体进行验证中引导发现: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探索长方体“棱”的特征。
(1)介绍长方体“棱”的概念,引导有序数“棱”的条数
棱:面和面相交的线段 有12条棱
(2)设置淘宝“购买”长方体框架需要什么材料的情境,发现棱的特征。
①布置购买任务,引导探究棱的特征。
小结:分成3组,每组4条,长度相等。
②小组操作,积累操作经验。
活动:学生自主操作,拼搭长方体框架。
③有序反馈交流,促进“棱”的特征提炼整理。
小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探索长方体的“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说明,纠正学生对长方体的“棱”“顶点”的叫法。借助“购买”长方体框架所需材料、小组制作长方体框架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长方体“棱”、“顶点”的特征,并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等能力。】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通过给长方体框架配面,需要测量几条棱的长度,追问这些棱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长、宽、高”的概念。
(2)改变长方体框架的摆放位置,引导发现 “长、宽、高”的相对性。
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指出它的长、宽、高,质疑长、宽、高改变的原因:引导发现长方体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摆放的位置不同,长、宽、高也就不同。
(3)同桌互指长、宽、高的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明确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不相等,为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做好铺垫。通过长方体摆放的不同情况,让学生说出相应的长、宽、高的活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5.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是从“面、棱、顶”三个方面,通过“数、观察、比较”等方法来认识长方体,这是学习立体图形的良好方法,今后可用这种学习方式来认识新的立体图形。
三、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给长15cm,宽10cm,高7cm的长方体配面。
给长10cm,宽10cm,高7cm的长方体配面。
2. 游戏——猜猜是不是长方体。
(1)露出三棱柱的三角形的一个面。
(2)露出一个正方形(长方体)
(3)露出一个正方形(不是长方体)
3.猜物体:数学书、电冰箱等。
4.出示一摞纸,形状是不是长方体?
依次取走一张,多张,一叠,只剩一张,判断是否是长方体?
四、回顾总结,完善提升。
1.引导学生对特征发现和探求过程的回顾。
2.回顾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