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说案
南宁十八中语文组 奚英莉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文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这个单元是人物描写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分别是杨振宁的《邓稼先》,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莫泊桑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以及司马光的《孙权劝学》。
课文教学要求是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课文过程中能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会运用语言、行动、肖像等人物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知识目标:积累文中丰富的词语。
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技能目标:学习文章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感目标:在生动的描写中体会著名作家们的崇高品格与可贵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比较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本课不同于其他几篇描写的是单个人物,展现的是一幅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虽然对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个主要人物的描写,都采用了肖像、语言、行动这三种描写方式,但由于四个人物在性格特点上的差异,作者在运用以上三种描写方式上又各有侧重,引导学生找出不同人物的描写语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此外,课文在对人物的记叙描写中还穿插了议论和抒情,作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这对绝大多数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理解和掌握这个要点。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经过上学期《皇帝的新装》等课以及本单元《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的学习,对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有了较熟练的理解与把握,本课这一学习目标是强化了这种理解。课文在对人物的记叙描写中还穿插了议论和抒情,作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从而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这对绝大多数初一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难点,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引导,使学生在思考和分析中理解和掌握这个要点。 另外,本课是选读课文,初一学生正逐步学习自主自学课文,教师也应致力于教给学生自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与方法。
四、教法选择
本课是选读课文,安排一个课时时间讲授。我的教学设计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进行。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本文的词语丰富,在一个课时内,朗读是最好的积累的方式。
2、情境设置法:在导入新课时时,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在课堂练习中结合现实设置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3、讨论法: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以上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要表现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必须抓住他们的特点。不少作家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刻画人物的一篇文章——《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说明】此导语设计没用采用常见的“激趣法”,而是引用了一句哲语,并直指本课的学习重点——人物描写的方法,此法贴近课文内容,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又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二)整体感知
1.指导朗读“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丰富的词语。
(2)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文章抓住特征运用语言、行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说明】此环节起来引起学生学习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作用
2.读一读,写一写
博学多识 一拍即合 寻欢作乐 忘乎所以 义愤填膺 空前绝后 魁梧 局促 脚踝 荒谬 白皙 捋胡子 头颅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读准音,写准字,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又让学生明确积累本文的词语须在课文的朗读与理解中才能更好的实现。
3.学生速读课文,完成以下步骤。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地点,核心人物,依次出场的主要人物和出场的标志性词语。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注意“六要素”齐全)
【说明】学生找出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标示答案。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上的把握,而且本本文的记叙六要素比较明显,学生可以较快地概括文章内容。这样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分析作好了准备。
(三)品读理解
1.学生细读课文,完成以下步骤。
(1)找一找,作者是怎样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的?
明确:文中刻画了四个人物有相同的文学爱好与深厚的友谊,但他们有各自不同的鲜明的性格特点,作者主要是从肖像、动作、语言等方面进行刻画。
(2)学生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在书上作记号,自由朗读揣摩,然后再班级交流。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说明】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此环节中学生较容易找到对人物描写的语句,通过对文中这些重要词句的分析及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著名作家们的崇高品格与他们可贵的友情。
(4)板书明确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福楼拜 热情奔放、和蔼可亲好客、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老年持重、博学多识
都德 活泼、开朗幽默、健谈
左拉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2.再读课文,议一议,你认为作者为何能把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如此鲜明,将人物刻画得那么栩栩如生?
教师引导:学生齐读“第一个来到的往往是……歌德和普希金的诗句”部分,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屠格涅夫的
明确: 写屠格涅夫和福楼拜的见面,先写主客之间的友谊:热烈拥抱,然后加以评论,两位作家内在的思想和共同点,正是他们深厚友谊的基础。从而表现出两人的性格特征。
写屠格涅夫的动作、语言,则先描绘他“仰坐”,用“轻弱并有点犹豫的声调,慢慢地讲着”,然后加以评论:“不管什么事情一经他的嘴讲出,就都带上非凡的魅力和极大的趣味。”
教师引导:这个部分刻画人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人物一般性的行动、神态等描写,有对主客的共同描写。对屠格涅夫,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福楼拜的神情)。在描写中不断加进作者的感觉和评论。因而能由表面的行动、神态、语言描写
学生思考后明确:(1)抓住了四位作家不同的特点,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2)和以往的纯客观描写不同,作者在记叙、描写的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插入了恰当的议论和抒情
【说明】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从表层深入到里层,教师的引导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对人物的记叙描写中还穿插了议论和抒情,作者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这一难点。
(四)拓展练习
练一练,试用记叙、描写中加入主观感受的写法对人物作简要的肖像描写。
(1)大屏幕展出学生熟悉的教师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该教师日常的性格特点,注意在对其作肖像描写时加入自己的主观感受。
(2)要求学生在本子上试写,再发言。
【说明】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福楼拜 热情奔放、和蔼可亲好客、博学睿智
屠格涅夫 老年持重、博学多识
都德 活泼、开朗幽默、健谈
左拉 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七、教学媒体设计
本课是选读课文,初一学生正逐步学习自主自学课文,教师也应致力于教给学生自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幻灯片的运用主要是是引导学生明确目标,掌握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具体操作课件如下:
1、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使学习能更有序的进行。
2、展示各学习环节的学习要求及学习成果——学生在学习要求的提示与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朗读、圈点勾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最终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
3、展示板书——本课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描写的学习与讨论,学生容易找出描写的语句,透过描写去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需要明确强调。
4、展示图片——在作者简介与拓展练习两个环节中,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使学生具体可感地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又可设置情境使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八、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反思
本课按“(激趣)导入——整体感知——探究研读——拓展阅读”的模式展开课堂教学,教师致力于教给学生自读一篇课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因及注重过程的完整性,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两大问题,最后“展示学生作品”环节也未能完成。由此引发一个思考:自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如何真正学生实现自学,而非让教师代办?
电脑投影
展示学生作品
电脑投影
出示图片,设置情境引导写作
电脑投影
拓展练习
电脑投影
细读课文,学习人物描写
学生圈点勾画
再读课文,讨论描写特点
电脑投影
电脑投影
按要求练习肖像描写
结 束
电脑投影
教师举例引导
电脑投影
电脑投影
电脑投影
提出速读要求
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电脑投影
图文并茂,作者简介
电脑投影
引用哲语,导入新课
朗读明确学习目标
读一读,写一写
标示答案,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品读理解
电脑投影
明确人物的性格特点
电脑投影
明确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合作探究,自由发表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