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红烛
闻一多
大家对这首歌很熟悉吧?这首歌是闻一多先生作词的。闻一多是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许多人都在课堂上读过他那沾着鲜血写成的《最后一次演讲》。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诗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地扑向祖国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放眼家国故园,山河破碎,风雨如磐,豺狼当道,列强横行,祖国母亲被瓜分割占......诗人悲愤地写下了诗歌《发现》,并旋即在《现代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爱国诗篇《七子之歌》。
1.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红烛的意象。
2.理解诗歌的主题;探究诗歌的寓意。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红烛》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
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
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主要作品:1923年9月7日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48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闻一多全集》(1-4册);1993年12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闻一多全集》。
作者简介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导鼓励的呼唤。
层次结构
1、诗人在第二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
文本研读
2、第二节中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
文本研读
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
3、第二节中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
文本研读
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
4、第五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文本研读
拟人。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
5、第六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
文本研读
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
文本研读
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
诗人自已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6、分析第七小节的含义。
文本研读
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经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中心思想
1.抒情的脉络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打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素的过程和结果。
艺术特色
2.高尚的情操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贵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艺术特色
3.抒情的方式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间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艺术特色
1.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历史剧往往注重剧情和史实的吻合。郭沫若却独辟蹊径,超越了史实的限制,借此来实现自己借古讽今的目的,如历史剧《屈原》。
②龙是中国的标志,然而,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一些不可理喻的联想。
③最近几年来,许多中国人对食用野生动物极度狂热,尤其对珍贵的飞禽情有独钟,这导致国内哀鸿遍野。
小试牛刀
④王立群教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汉初历史,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⑤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⑥闻立鹏教授是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他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父亲一生危言危行,对自己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A
2.阅读下面这段材料,概括主要信息。(不超过50个字)
诗歌是什么?它是散文的语言无法转述的部分。那么,试图解释它,肯定是一种主动寻求困境的行为!何况我们要鉴赏的这些“探索诗”又大都是不易读懂的具有现代倾向的诗。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鉴赏”是专业评论家和一般读者一道完成的。大家的意见相同、相近或相悖,都具有同样的意义。“每一个读者就是另一首诗”(帕斯语),每一种全新的进入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这种永无止境的多元的姿态,这种对诗歌审美空间的不断“发现”,本身就是“探索诗”所最为需要的阅读态度。
(示例)“探索诗”的鉴赏是很困难的,需要各方读者共同参与,永无止境地“发现”它多元的审美空间。
3.下面是刘功业的《中秋月》一诗(共四节),请根据第一节文字的形式,并结合全诗的内容,将第二节诗句补出。
中秋
是一块
用柔情小心掰开的月饼
哪一半
都有感情的香甜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中秋
是这样一个
走了又盼的日子
即使浪游天下
总能记得家的温暖
能掰开的
是月饼
扯不断的
是月光
中秋
是两半
终于走到一起的月亮
哪一半
都长长地连着思念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死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1925年)
1.闻一多一方面高度赞赏郭沫若的诗作,另一方面也认为其诗作的地方色彩(民族地域特点)不足,请就这首诗分析闻一多在“地方色彩”上做出的努力尝试。
2.闻一多也是一名画家,请从色彩角度赏析该诗的“绘画美”。
(1)这首诗的地方色彩主要体现在对民族传统诗歌意象和格律的继承。例如意象上,“翡翠”“桃花”“罗绮”
“云霞”“绿酒”等都是传统古诗的常见意象。另外,这首诗的体式虽然和近体诗不同,但在格律上相对其他新诗,也是极严的。从外形看,每句九字,每节四句,排列起来非常齐整。从内在的韵律看,每句内部均由四顿构成,由于内在节奏的高度和谐一致,再加上严格的双行押韵,每节一韵的音响效果,使全诗的音韵非常动听。
(2)《死水》的绘画美既表现为辞藻美,也表现为画面美,在这里,翡翠的碧绿、桃花的艳红、罗绮的光亮,云霞的陆离,丰富的色彩运用,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出晶莹剔透的翡翠、粉嫩灼灼的桃花、皱缬柔滑的罗绮、流丽飘荡的云霞等“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这些意象叠在一起铺陈出一幅美丽无比的图画,描绘了一个五彩纷呈、光怪陆离的绚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