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红烛
闻一多
1.通过反复诵读,以领悟文义、体味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
2.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3.引导学生品味文中关键词语,深入理解诗意诗情,更好地欣赏诗句。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该诗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这本诗集编人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其时,诗人正处在祖国的大洋彼岸。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
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牺牲后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
1912年考人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
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
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作者简介
题目解说
红烛: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节:一开头,诗人就怀着敬慕的心情赞叹荧荧的红烛。
第二、三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第五至第七节:是诗人对烛泪的思考、对红烛的劝慰。
第八、九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鼓励的呼唤。
层次结构
作者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
文本研读
①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文本研读
②《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另外,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
诗歌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
文本研读
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间、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文本研读
①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②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③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
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文本研读
(1)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作品时而低吟、时而提问、时而高昂,每一段结束,又是以“红烛啊”再拉动一波情绪,节奏起伏,富有音乐美。
(2)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物体上的美,当然是“红烛”“火”“血”等红色主色,也有“灰”“光芒”等配色,更以反复出现动词“烧”来强化意象——“红烛”。
文本研读
(3)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两句“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充满了古典的格律和新诗自由融合的精神。
诗人以物化的红烛表现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通过隐喻的笔法描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表达了无私奉献、唤醒民众的热情,从侧面抒发诗人火热的爱国情感,凸现诗人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中心思想
1.抒情的脉络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切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打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素的过程和结果。
艺术特色
2.高尚的情操
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的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贵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
艺术特色
3.抒情的方式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诗人对烛呼告,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红烛变成有血有肉活生生的形象了,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间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不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诗人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
艺术特色
1.读准字音
(1)初冬黎明时的灯光,总给声名狼藉(
)的人一种温暖,一种慰藉(
),
一种希望,因为从家家窗户射出来的光明,是这片大地上人们醒起的信号,是灿烂阳光的前奏!
(2)我看着(
)试卷,心里异常着(
)急,不知从何着(
)手,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着(
)儿。
(3)蜘蛛依靠吐(
)丝结网捕获猎物,几位队员因为水土不服出现了上吐(
)下泻的状况。
小试牛刀
(1)
jí
jiè(2)zhe
zháo
zhuó
zhāo(3)tǔ
tù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
B.闻一多,现代诗人、文史学者。提倡自由体诗。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C.闻一多的诗集《红烛》题材广泛,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
D.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
小试牛刀
B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前人有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此语当然有理,不过,在过去的时代里,不仅是国家不幸,①————,才能写出血泪交迸、与苍生息息相通的诗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庙堂之上,李白沦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画屋高楼,②————,如同夜空最灿烂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败,生活也坎坷困顿,但为他的政敌所始料不及的是他们把他抛向了生活的底层,陷阱与荆棘造就的,却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诗人。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是败军之将;但在精神领域,③————,特别是在中国的诗歌史与散文史上,他都拥有黄金铸就的一章。
而且诗人自己也有不幸的遭遇;
那中国诗歌史定将黯然失色;
他却是可以高视阔步的王者
4.学了这首诗歌,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闻先生的纪念和崇敬。?
示例: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