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第2周 星期四 总第7课时
课题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掌握理解“赃物、箱箧……”等生字词,了解作者;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能力目标:3、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4、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德育目标:5、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4
教学准备 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导入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竞技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作为中华儿女的我们,无不为此遗憾,而在遥远的国度里也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新授(一)课堂小测:珐琅(fàláng) 箱箧(qiè) 惊骇(hài) 瞥(piē)见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眼花缭(liáo)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二)作者简介: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伟大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九三年》等。(三)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表达什么主旨呢? 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四)精读体味 1、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 2、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总评:“世界奇迹”; 分述:① 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② 具体讲加元中之物; ③ 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 圆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3、找出作者讽刺、谴责英法联军的语句。 “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 观察教材插图(彩图)。板书课题听写——互改——订正也可用小黑板教学学生作答或教师念读,学生笔记。朗读课文。抽生答。学生采用圈点法阅读课文学生讨论完成,教师订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部赞美”。 4、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到什么作用? 反语。产生极其尖锐的讽刺意味。 (五)、深入体会1、作为法国人的雨果对英法联军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2、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3、你对雨果产生什么感情?对他的观点如何评价?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4、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 5、雨果希望有朝一日法国政府将赃物归还中国,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三、小结 拿破仑曾经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着的雄狮,当它醒来时,全世界都将为之颤抖。”的确,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难坎坷,正大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是祖国新一代的建设者,必须要努力学习,发奋图强,决不能让历史历史剧重演。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让雄狮怒吼吧! 学生自由讨论。抽生发言。学生畅谈,旨在增加学生爱国情和信心。教师总结让学生表表决心。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资料
板书设计 世界奇迹圆明园 (文明) 消失 两个强盗洗劫 (野蛮) 立场鲜明,爱憎分明
教学后记
全部赞
[谴责]
反语
征求意见
给予赞誉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第1周 星期四 总第1课时
课题 新闻两则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理解并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能力目标:3、理清文章的层次,品味文章准确、精练的语言; 4、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德育目标:5、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培养学生为之奋斗的精神。
重点 目标2、3 难点 目标4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近期的报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导入(念一则当天的新闻报道),这就是一则新闻,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则消息在当时来说,及时报道了战况,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有很大的鼓舞作用。新授对于这两则新闻,想必大家都预习过了,好,准备好了,我们进行基础训练过关小测:歼(jiān)灭 阡(qiān)陌 纤(xiān)维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业已:已经。高屋建瓴(líng):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建:倾倒。(强调:第一排是三个形近音异的字,“锐不可当”要注意“当”不能写成“挡”,“业已”是一个专业词汇,“高屋建瓴”这个成语的运用。)介绍新闻的相关知识: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教师念,板书课题。听写——互改——订正也可用小黑板教学用“高屋建瓴”造句先教师口授,然后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在自备的报纸上找一则消息,找出这则消息的五大结构部分和电头。要求学生笔记“新闻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现在我们一起来运用已掌握的新闻知识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从结构上看: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完。结语和背景呢?(结语和背景可有可无,本是战时报道,所以无结语,而背景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用不着写,但在文中也能找到一点背景(难点),是“另一方面……都很泄气”一句)从内容上看: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兵力渡过兵力中路军
安庆──芜湖20日夜──21日夜30万30万西路军
九江──安庆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2/3东路军
南京──江阴21日17时──22日22时35万大部从特点与写法上看:1、例析: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你能再找出一些表现文章准确、精练的语言的句子吗?2、你能在文中找出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吗?三、小结这则消息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抽生回答,生思考,讨论,集体订正。学生小组学习集体完成。出示答案订正,不讲。运用小黑板教学。教师分析讲解,学生讨论,小组完成。教师总结根据时间,也可叫学生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布置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自学一则消息,作好学习笔记。
板书设计 结构: 内容: 特点与写法: 标题…… (1) 导语…… (2) 主体……
教学后记
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第1周 星期五 总第2课时
课题 新闻两则2 课型 新授·练习课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进一步理解并积累重点字词; 2、复习新闻的相关知识;能力目标:3、理清文章的层次,品味文章准确、精练的语言; 4、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德育目标:5、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并培养学生为之奋斗的精神。
重点 目标3 难点 目标4
教学准备 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复习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从而了解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哪位同学来告诉我,新闻的结构有哪五部分,新闻的特点是什么,新闻的生命是什么?今天,我们运用这些知识继续学习另一篇消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授(一)基础训练过关小测:阌(Wén)乡 闵(Mǐn) 阻遏(è) 塞(sāi)子 塞(sài)外 塞(sè)责绥(suí)靖:安抚,平定。 企图:图谋,打算。消耗:指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用“抵抗”和“抵御”造句。(二)作业检查:看是否运用了新闻的相关知识进行了学习。(三)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齐读全文。2、小组学习:(1)找出本文的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2)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抽生回答板书课题。听写——互改——订正也可用小黑板教学同桌互查,通过检查加深知识的巩固。学生小组学习集体完成。出示答案订正,不讲。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第一部分,是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第二部分第一层,是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第二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第三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成绩主要有三项。第一,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第二,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第三,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第四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3)问题探讨: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这一则新闻报道的是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消息,为什么要交代南阳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强调了南阳重要的历史战略地位,突出了解放南阳的重要军事意义。另一方面,为下文的叙述奠定了基调,烘托了主题。(4)学习本文后的收获三、小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消息的基本常识,了解了当年解放军的英雄气概。而作者毛泽东,我们要知道,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位相当出色的诗人,书法家。他的作品,无不洋溢着磅礴的气势,豁达的胸襟,远大的抱负,希望同学们课后能了解了解,收集一些毛泽东的作品。 小组讨论完成,抽生回答,教师订正,并结合《完全解读》详析文中用词情况。学生讨论,小组完成。可查阅资料完成。学生畅谈,不强求什么。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1、搜集《毛泽东诗词》(朗诵比赛)2、练习三。(作业本,当日上交)3、完成资料上的相应习题。(周末完成,小组长检查)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导语:…… 第二部分:主体
教学后记
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第1周 星期六 总第3课时
课题 写一篇战争片的观后感 课型 作文训练课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观后感的一般写法; 2、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一些革命战争知识;能力目标:3、培养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 4、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反映为书面语言的能力;德育目标:5、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 目标3、培养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目标4、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并反映为书面语言的能力 难点 目标3、培养学生能大胆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
教学备注 此案非一课时之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准备:上一节课我们布置了收集毛泽东诗词的作业,想必大家都完成得很好吧,这里,我们进行一个小型的朗诵比赛,看哪一组的代表朗诵得最好。二、过渡: 从毛泽东的诗词中,我们听出了作者豪迈的气概,同时也听出了战争的悲壮。一谈到战争,同学们就来劲了,特别是男同学甭提多高兴,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战争片。学生谈论:1、在草稿本上写出自己看过的电影题目;2、选择一个自己记忆清楚的影片,向同桌介绍;要求:看片的时间(大概),影片的内容:战争名称,战争的时间及时长,战争的原因,战争的双方,战争的地点,战争的经过,场面中最能感动你的情节是什么,战争的结局。3、抽生到讲台向全班同学介绍影片和谈感想。四、指导学生写观后感: 1、一般作文的步骤回顾: 立意——标题——选材——组材——提纲——草稿——誊抄 2、观后感的写法: 选材入手,因为是观后感,所以必须是观而后感,选材很重要。但选材不能片面理解为选哪一部影片,就是同一部影片也有不同的侧重,也就是不同的选材了。 根据选择的内容,确立积极向上的中心,在立意时最好就战争的正义性进行评述,当然也可抓住某一细节进行另辟蹊径的感想。 观后感的标题,比较受限,如果只是一个主标,则是《观XX有感》之类的。但可像新闻一样,采用三部分或两部分组成,即:引标+主标+副标和主标+副标。引标是中心思想,主标是主要内容,副标为“— 全班分八个组,每组抽1—2位学生上台朗诵。同桌互讲,初步让学生能畅谈自己熟悉的事情和感受。主要由教师讲解完成。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观XX有感” 组材和提纲同步进行。一般情况,是开篇总体介绍影片战争的性质,随即进行全片内容的介绍,在这一部分视其情况而定详略。如是大家都熟悉的影片就只介绍梗概或介绍你所感受深的细节,更有可只介绍题目(但这种情况很少);而新片或鲜为人知的影片就要介绍详细一些。介绍完影片内容之后自然就是感想了。也有边介绍边感想的写法。注意:观后感,一定要有感,不能了了几句。 草稿时,不要拘泥于结构篇幅等,有什么感想就尽可能地写出来,临时想到的好词也可标在旁边,到时插用。提醒的是,草稿后一定要修改。 誊抄时就要注意措辞了。五、学生作文,教师巡视六、小结通过本次的作文,我们了解了一些历史战争,进一步明确的战争的正义性。我们对历史也要有一个公正的看法,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国。希望同学们今后看电影时能抱如此心态。 学生完成。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完成作文并誊抄上交。
板书设计 1、选材:就是同一部影片也有不同的侧重 2、立意:积极向上、战争的正义性、另辟蹊径 3、标题:主标或引标+主标+副标或主标+副标 4、组材与提纲: 5、草稿 6、誊抄
教学后记
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第2周 星期一 总第4课时
课题 2 芦花荡(1)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查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能力目标:3、通读课文, 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传奇色彩; 4、思考课后练习,写出发言提纲;德育目标:5、在阅读中感受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重点 目标3、4 难点 目标3
教学备注 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同学们,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小说《芦花荡》就讲述了一个传奇故事,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在学习之前,我想问问同学们了解作者吗?二、新授: (一)作者简介:孙犁(1913-2002),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与赵树理、周立波、柳青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代表作有《荷花淀》、《芦花荡》、《风云初记》、《白洋淀纪事》等。对青年作家的影响形成“白洋淀派”。(二)通读全文。要求:1、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2、边读边思考课后练习题一。 3、小组讨论形成较为统一的提纲表。(三)基础训练过关小测:能耐(néng nài) 悠(yōu)闲 寒噤(jìn) 阴惨(cǎn)仄歪(zè wāi)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央告:表示弱者带哀怜色彩地向对方请求。(造句)央求:表示带郑重、诚恳色彩地向对方请求。(造句)(四)汇总小组提纲表提示:这是一篇什么?从体裁上看。(小说) 小说就应该从什么入手?(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 而作为拟提纲,又着重分析哪一部分?(情节) 情节又怎样来划部分析呢?(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抽两个小组分别同时上讲台把自己组的提纲板书在黑板上。点评、订正。 教师念读。由学生说,教师作补充。学生自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听写——互改——抽生表达几个提示的问题由浅入深,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完成此题。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五)完成课后练习题本题要求通过解读、复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1.提示:可由歌声想像战士的情绪,想像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地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联想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可以回忆课内外读过的文艺作品,答案不求一致。2.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送两个女孩进苇塘,大女孩子受了伤,老头子发狠为大女孩讨回血债,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三、小结 今天,我们当然没能学完本文,课后请同学们再多看看课文。 同桌互讲教师作一定提示,学生回答完成。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资料。
板书设计 环境:宁静优美,诗情画意 开端:护送女孩芦花荡 情节: 发展:女孩受伤高潮结局:为女孩复仇——富有传奇色彩 人物:老头子自尊自信,机智勇敢
教学后记
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第2周 星期二 总第5课时
课题 2 芦花荡(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3、讨论法、问答法、点拨法、阅读法;情感价值观:4、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5、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重点 目标1、2 难点 目标2
教学备注 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导入:同学们,本文《芦花荡》不但故事情节具有传奇色彩,而且语言也非常优美,描写景色也非常怡人,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特点。二、新授: (一)基础训练过关小测:浸(jìn) 提(dī)防 疟(yào)子 疟(nüè)疾 蹿(cuān) 泅(qiú)水 秋风飒飒(sà)挂花:负伤流血。 (二)景色描写分析:下面我们再来品味一段景物描写。
“这是冀中区的女孩子……她们长大成人了”
(借女孩子的视角,写冀中农村的夏秋之景,抒写了人民忍受苦难的艰辛,对家乡的眷恋,对胜利的渴望。)
提问:这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麽?
(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烘托人物形象,增添了小说的诗意。)(“诗体小说”)分析下列景物描写的语句,掌握其写法及在文中所起作用。(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2)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3)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4)月亮落了,半夜以后的苇塘,有些飒飒的风响。(5)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6)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7)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 教师念读。听写——互改学生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这两段景物描写,读出其中的意境。学生自读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底轻轻地浮动。(8)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展。辅导练习提示:景物描写分析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体会作者优美的语句(包括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二是指出该景物描写在文中所起作用。 (三)阅读指导:由上我们可以知道: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
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稻米和肥鱼的香味”,“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写战斗也不忘“水草轻轻地浮动”“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三、小结:
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的情与景都饱含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四、全文回顾: 1、本文的情节是怎样的?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2、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中受到什么启示? 3、本文的写作特点有哪些?你从中受到什么帮助? 教师作一定提示,学生回答完成。指导阅读课文第一段教师总结视其时间,把握详略。学生畅谈。
布置作业 练笔:课后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景物描写特色: 情节: 主人公性格:景随情移 传奇色彩 过于自信自尊情景相生 智勇双全
教学后记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1、……
2、……
3、……
观后感的写法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第2周 星期五 总第8课时
课题 5、亲爱的爸爸妈妈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词语,把握全文的情感脉络;能力目标:2、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表达作者情感方面的作用; 3、理清文本思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德育目标:4、教育学生珍爱和平,捍卫和平。
重点 目标3 难点 目标2
教学准备 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导入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新授(一)课堂小测:杀戮(lù) 荒谬(miù) 倾泻(qīngxiè)肃穆:严肃安静。 健忘:容易忘事。恍惚(huǎnghū):①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②(看、听、记)不真切;不清楚。憧憬(chōngjǐng):向往。(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默读课文,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1) 在纪念地的所见所闻;2)看纪念演出;3)记述作家的座谈;4)参观纪念馆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3、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和日本作家的态 教师念读 听写——互改——订正也可用小黑板教学先个人默读、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度有何不同? 西德作家真诚忏悔,日本作家进行自私的狡辩。 (三)精读研讨 1、为什么萨特会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学生小组讨论解决) ① 沉重—— 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中国:南京大屠杀。 ② 美丽—— 整个民族的英勇: 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2、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例举: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一句中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表达效果 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连用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表意功能。这里不仅写天气,也是在表明作者的心情,渲染气氛,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一句中“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三、小结 联系上下文说说“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含义。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 学生自由讨论。抽生发言。学生畅谈,旨在教育学生珍爱和平,捍卫和平。引导学生掌握。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资料
板书设计 引文 正文沉重…………法西斯的残酷美丽…………塞尔维亚民族的英勇
教学后记南川市第三中学课时教案
授课时间 第2周 星期三 总第6课时
课题 蜡烛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积累“拂晓、瓦砾、地窖、鞠躬、”等词语,把握其读音、词义; 2、了解作者及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战地通讯的特点;能力目标:3、把握老妇人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揣摩语言,品味关键性语句的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德育目标:5、应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4
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张近期的报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导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今天我们学习西蒙诺夫的战地通讯《蜡烛》。新授(一)课堂小测:颤巍巍(wēi wēi) 瓦砾(lì) 鞠躬(jūgōng) 地窖(jiào) pò 迫害 拂(fú)晓 zhé 折断pǎi 迫击炮 晨曦(xī) zhē 折腾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 shé 折本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耸立:高高地直立。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用“永垂不朽”造句(二)介绍通讯的相关知识:通讯是记叙文文体的又一实用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比新闻更具体更系统。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善于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对材料进行精心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努力写出人物的思想,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运用的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举例《谁是最可爱的人》)(三)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 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四)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应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明确:1944年9月19日,苏联红军在南斯拉夫保卫战中,与德国鬼子展开了激烈的争战,在红军偷袭萨伐河上的 播放《烛光里的妈妈》歌曲,教师念,板书课题。听写——互改——订正也可用小黑板教学教师念读,学生笔记。抽生答或教师念读。抽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活动形式
一座桥时,一位红军战士英勇牺牲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不忍红军烈士暴尸战场,冒着德国人的炮火安葬红军战士。她用双手舀干弹坑里的积水,把烈士的遗体拖进弹坑,摆正遗体,并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双手捧土,一捧一捧堆成坟堆,埋葬了烈士。为悼念烈士,她拿出珍藏45年的结婚蜡烛点在坟头上,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五)分析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深层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1.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学生齐读相关片断。2.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要求学生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3.要求学生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明确: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她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她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她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宝物,把结婚的喜烛点在了烈士的坟头,并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的英灵,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爱。老妇人思想感情概括起来就是“敬爱”和“哀痛”。(六)揣摩语句,体味文章丰富的意蕴。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其他再例举)三、小结 “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本文《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我们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致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 教师提示,抽生交流。学生自由讨论。抽生发言。教师分析讲解,学生讨论,指导完成。教师总结根据时间,也可叫学生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