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
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历史渊源,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689英国
君主立宪制
1776
美国独立
1861
美国内战
1789法国大革命
概念解释
资产阶级革命
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基本上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战斗的。它的历史使命就是推翻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其实质就是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并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代表资产阶级不同的利益集团,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19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印象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与制度确立
背景:
经济:16-17世纪,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与强大
政治: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215年英国《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若违反规定,臣民有权反抗。
1638年苏格兰地区爆发起义。查理一世为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被迫召开议会。议会同国王进行抗争,要求限制王权。最终议会和国王决裂。
1640
爆发革命
1649
处死国王
1653
克伦威尔
军事独裁
1660
斯图亚特
王朝复辟
1688
光荣革命
1689
1701
《权利法案》
《王位继承法》
过程
革命结束标志:光荣革命
1688年,议会写信给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威廉,邀请他回来保护英国人民的自由、财产等权利。威廉接受后,率15000名远征军在英国南部登陆,詹姆士二世仓惶逃走,玛丽和威廉兵不血刃地进入伦敦,共同成为英国国王,这场政变由于没有发生流血冲突,被英国人所津津乐道,史称“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历史意义: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为何称它为“光荣革命”?
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权力的转移。
实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
意义: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
《权利法案》明确规定了限制王权的条款: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招募或维持常备军;
议会必须定期召开;
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
立法权
征税权
军事权
选举权
集会权
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 《权利法案》
立法由国王转移到议会
英国王位的继承是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继承,然后才依次序轮到其他儿子,最后才轮到女儿。但是根据法律,英国王位的继承不是自动的,1701年通过的《王位继承法》(Act of Settlement)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
否定了君权神授;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1701年——《王位继承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责任内阁制
责任内阁制,又称"议会内阁制"。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
1714年,安妮女王去世,根据《王位继承法》,德国汉诺威选帝侯登上英国王位,即乔治一世。他不熟悉英语,对英国事务也不感兴趣,甚至不出席内阁会议而让大臣们去料理国事。18世纪20年代,在当时的多数党领袖罗伯特?沃波尔成为第一任内阁首相,英国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知识扩展
1832年议会改革: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通过议会改革,在议会中取得更多席位;
1867年和1884年议会改革给予城市小资产阶级、工人、农业工人以选举权;
1928年实现公民民主。
渐进性
行政由国王向内阁转移
英国议会与内阁的关系
行政权
统而不“治”
立法权
国王
内阁
议会
首相
不对国王负责
形式任命
监督内阁
不对国王负责
形式任命
对议会集体负责
对议会负责
议会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
组阁
政治上共进退
上院
(贵族院)
下院
(平民院)
选民选举
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
国王:虚君,统而不治,礼仪性的国家元首;
议会:国家的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
内阁:内阁的首脑是首相,成员是各部大臣。首相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掌握国家行政大权。内阁实际上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通过对内阁(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但首相也有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影响
对英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世界:为北美独立战争和世界其他国家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开端。
印象美国
美国独立战争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背景: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国的殖民统治和剥削;启蒙思想的影响。
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性质:美国独立战争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它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了先例。
过程:
美国独立战争
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联邦制原则:美国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
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
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
总统任命联邦法官
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
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
总统
(行政权)
国会
(立法权)
联邦法院
(司法权)
分权制衡
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局限
材料 (1787年宪法)并没有将政治和法律权利平等地赋予这片刚刚独立的土地上的所有居民。他们保障那些拥有一定资产的男性公民的所有权利,而拒绝给于那些没有资产的男性、女性和儿童以相应的权利,也拒绝给于奴隶和土著居民相应的权利。
——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承认奴隶制的存在;带有种族歧视色彩。
评价:
进步:第一部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积极意义:确立了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政体,保证了美国的长治久安,促进了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形成
萌芽于联邦之际,终成于19世纪
基础
驴——民主党(南方种植园主)
象——共和党(北方工业集团)
特点
分权制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主党
1854年
共和党
1828年
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民主共和制的发展:两党制的形成
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巩固——南北战争(1861年—1865年)
背景
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关税
西部领土建州
奴隶制
降低
蓄奴州
维护
提高
自由州
废除
根本原因:美国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之间的矛盾。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和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斗争矛盾不可协调。
直接原因(导火线):1861年,共和党人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美国南方种植园
林肯
过程
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1862年《宅地法》
1862年《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5年内战结束
意义
联邦政府的胜利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
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随后又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但黑人仍备受歧视。
法国大革命与民主共和制的确立
印象法国
法国大革命(1789年)
材料一:1715—1786年,法国税收总额从8600万锂提高到5.4亿锂,其中以间接税提高幅度最大。同时,由于法国国内关卡林立,在各大城市还征收商品入市税,......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障碍。
材料二:17、18世纪,法国君主专制下全国被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天主教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一和第二个等级都享有免税权);第三等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和农民,负担着沉重的捐税。
材料三: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18世纪,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启蒙思想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
背景:
过程
材料一 拿破仑晚年说过:“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的记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那就是我的《民法典》。”
材料二 1804年,拿破仑政府颁布《法国民法典》,即《拿破仑法典》。法典否定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把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确定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许多国家编纂民法典的参考蓝本。
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概括《拿破仑法典》的重要意义。
①否定了封建制度;
②确立了保护私有财产和自由平等的原则;
③巩固大革命的成果,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④确定了现代民法体系,成为欧美各国制定法典的蓝本。
法国民主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
19世纪,法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终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
法国的共和之路缘何如此曲折?
主要原因: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
外部原因: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的封建秩序;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传播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
根据材料分析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
开始标志
时间
领导阶级
代表人物
相关文件
政体
性质
英国斯图亚王朝特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法国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来克星顿枪声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640-1688年
1775-1783年
1789-1794年
(高潮结束)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资产阶级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君主立宪
共和制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相似性
1.实行代议制
即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议会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的形式。
2.政党制度
(1)形成两党制(英、美)
或者多党制(法)
(2)特点:是议会斗争的产物;
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
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执政。
1861俄国
农奴制改革
1871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0
意大利统一
1868日本明治维新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
资本主义的扩展
背景
材料 19世纪,随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农奴制日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长期在农奴制压迫下生活的广大人民为了摆脱被奴役的地位,掀起了大规模反对农奴制的革命斗争。1853-1856年,落后的俄国与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之间进行了克里米亚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俄国遭到惨败,充分暴露了政府的无能和农奴制度的腐朽,也使俄国统治者猛然惊醒,他们意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发展本主义工业,才能使俄国走上强大的道路。
——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俄国1861年改革
结合以下材料,分析俄国沙皇政府面临着怎样的“空前危机”?
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克里米亚战争的战败。
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废除农奴制,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
其他改革:如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还采取措施刺激工业发展。
影响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俄国农奴制改革
内容
根本原因:
政治上的分裂状态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统一过程:
①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
②先后从奥地利和法国手中收复失地,
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政体:君主立宪制
意大利统一是在反对外来侵略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和自下而上的人民革命两条道路实现。
意大利统一
19世纪中期的意大利
背景:
1648年,德意志分裂成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1814年,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
除了混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从柏林到瑞士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值。”
——《大国崛起》
德国的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德意志的统一
过程
方式:王朝战争
推动者:普鲁士王国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时间
王朝战争
结果
1864年
普奥vs丹麦
丹麦割让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
1866年
普鲁士vs奥地利
奥地利战败,退出德意志邦联
1870年
普鲁士vs法国
普鲁士战胜法国,兼并南方诸邦
1871年1月,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告成立;
4月,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
德国统一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确立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探究】思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德意志皇帝拥有任命官吏、统率军队、创制法律、决定对外政策、主宰议会等大权,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背景
①19世纪中期,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②1868年推翻幕府统治。
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肯定了天皇神授不可侵犯的地位,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
黑船事件
倒幕运动
①使日本摆脱了危机,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②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影响
在与西方列强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实力不足的垄断资本便与拥有极大权力的军阀集团相互勾结,通过军事手段为国内垄断资本获取生存与发展空间,加速垄断资本的发展。三井、三菱、住友、安田这些财阀控制的工业、运输业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对外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军国主义者发动侵略战争,则使垄断资本家得到源源不断的军事订货,从战争中大发横财,加速垄断资本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军事化。
——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评价
材料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由于1832 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 年的48.8 万人上升到1833年的80.8 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 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迁中约减少了1/3 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1.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制度。其在全球的扩张仍带有掠夺性。
3.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富国强兵”是明治维新的总目标,是为了防止和抵抗外国入侵,同时也是为了对内加强镇压、对外侵略扩张。
“殖产兴业”是明治政府为发展资本主义制度而制定的重大经济政策,基本内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直至动用国库资金,大力扶植资本主义的成长。
“文明开化”是明治政府在19世纪70-80年代采取的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以至生活方式,为封建落后的日本迅速变成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一项社会变革运动。
明治维新运动的三大政策
知识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