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认识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就和曲折。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发展道路的复杂性、曲折性,坚信社会主义道路前途光明。
苏联
东欧8国:
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
罗马尼亚、南斯拉夫、
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
亚洲4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蒙古、朝鲜、越南
社会主义阵营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材料 在二战中苏联有2700万人被夺走了生命;物质损失估计达2.5万亿卢布,超过苏联1940年国民总收入的4.5倍; 1700多座城市毁于战火,许多工业中心被夷为废墟,工业总产值下降到战前水平的50%;农村劳动力从1940年的1690万人减少到1945年的650万人,播种面积减少25%,农业总产量下降到战前水平的60%。
二战时的苏联农村
1946—1950年恢复和发展苏联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即第四个五年计划
取得的成就:
据苏联政府的统计数字,1950年“四五”计划结束时,苏联恢复和新建了6200个大企业,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其中重工业产值增加了一倍多,国民收人比战争前提高64%。
国防工业取得重大突破,1946年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
从“四五”计划执行结果看,工业投资额的88%用于机器制造业,只有12%投到了轻工业。……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四五”计划预定农业生产增长27%,但由于战后对农业投资较少、自然灾害和行政命令等原因,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到1950 年时仅达到1940年水平的99%,还没有超过十月革命前的水平,谷物总收获量仅为战前水平的78%。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为432公斤,仍低于1913年540公斤的水平。农业依然是苏联经济中最落后的产业。
局限性: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变。
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内容
经济: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思想:树立个人崇拜。
问题:
排斥市场经济;
重工业畸形发展,轻工业、农业长期落后;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
1953年9月,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赫鲁晓夫改革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领域
改革内容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农业
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思想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评价:
积极性: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的成分,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工业发面也有了明显的进展。
局限性: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探究: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材料二: 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
材料三: (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原因:违背自然规律,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目标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缺乏实事求是精神;
改革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勃列日涅夫
勃列日涅夫(1906-1982),1931年加人苏联共产党,1944年升为少将。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在他统治下,苏联的军事、经济势力大大增强。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1968年,勃列日涅夫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了亲苏政策,他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1977年至1982年,他任最高苏维埃主席。
勃列日涅夫改革
阶段
改革内容
前期
1、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2、20世纪70年代,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不仅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而且继续坚持把科技发展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
后期
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评价:前期取得一些成效,军事实力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失败原因:①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②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1982.11—1984.2)
(1984.2—1985.3)
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80年10月,升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至1991年间,担任苏联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
戈尔巴乔夫改革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内容
问 题
经济
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政治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思想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
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解体的过程
立陶宛独立
八一九事件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背景
东欧社会主义建设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希望通过改革摆脱苏联控制,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南斯拉夫——铁托
布拉格之春
国家
改革成就
存在问题
南斯拉夫
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捷克斯
洛伐克
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出现“布拉格之春”。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人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波兰
实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
概况
东欧剧变
原因
①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没有找到真正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东欧剧变形势图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国家
方式
结果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相对平稳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
罗马尼亚
流血冲突
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
合并统一
捷克斯洛伐克
国家分裂
南斯拉夫
国家解体
概况
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
学思之窗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外汇储备位居全球第一。
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
高新科技
自主研发和制造、人工智能
文化事业、产业
文明互鉴,中国声音。
国防军队
解放军整体实力跃升,向着世界一流军队迈进。
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就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试说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
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这个帝国。
——俄罗斯《独立报》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尼克松
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政治原因:长期忽视党的建设,干群关系恶化。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和东欧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教训
(1)要致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2)要关注民生,改善人民生活,坚定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3)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4)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背景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主要内容、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6-1977):主要内容、评价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
联解体(1985-1991)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领域、政治领域
苏联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
照搬苏联模式
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东欧剧变:原因、概况
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探索发展(1949-19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1978至今)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