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0620011734800古代非洲与美洲
【课标内容】
正式版课标: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
课标分析:本课内容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要求学生“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而这种不同文明的“多元面貌”主要通过“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来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本单元的教学立意可以确定为“多元的区域文明”。
本单元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认识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色与成果,教学难点在于知识点多而细碎,不易整合。教学策略在于依据教学重点难点,点明不同区域文明历史发展线索,突出不同区域文明的特点及其由来,认识到不同的区域文明的差异(但不能忽略其共性)是特定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历史)的产物。同时,要注意的是,不仅要考虑不同区域间的横向联系,还要考虑如何沟通不同区域文明古代中古近代的纵向联系。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初中教材没有介绍。
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2单元第5课。本课共2目,分古代非洲文明和古代美洲文明两目。
古代非洲文明共6段,第1段介绍古代非洲农牧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与班图人的情况,共2句,第1句介绍古代非洲班图人的生产方式,第2句介绍班图人的迁徙及其影响——将比较先进的农牧业和冶铁技术传播到非洲撒哈拉以南的广泛地区。这一段主要是为了突出生产力、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的根本性作用。教材附地图“古代非洲的国家”。
第2段介绍东非的阿克苏姆国,共2句,内容非常简单,第1句讲阿克苏姆国兴起的时间与空间,第2句讲阿克苏姆国鼎盛的时间。
第3段介绍东非沿海兴起的一系列国家,共4句。第1句介绍这些国家兴起的原因与代表,第2句介绍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第3句介绍当地的进口情况——阿拉伯人进口商品到非洲,第4句介绍当地的出口情况。这段突出说明了商业和宗教对非洲文明发展的影响。另附图“中国瓷器”和介绍摩加迪沙的一段文献史料。
第4段介绍西非的加纳与马里国家,共6句,第1句总体上介绍西非的历史发展情况,第2句介绍这些国家兴起的原因——拥有黄金和控制黄金贸易,第3句介绍其它贸易物品,第4句介绍马里的兴起与统治范围,第5句介绍马里经济繁荣,第6句介绍马里文化兴盛。另附绘画“马里国王曼萨·穆萨”
第5段介绍西非的桑海王国,共3句。第1句介绍桑海的兴起与强盛历程,第2句介绍桑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情况,第3句介绍桑海的衰落——外来入侵。
第6段介绍了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文明,共2句,第1句介绍津巴布韦建立的时间,第2句介绍津巴布韦强盛的时间与统治区域。另附图“大津巴布韦遗址”。
古代美洲文明共5段,第1段介绍古代美洲的主要居民及其生产方式,共2句,第1句介绍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的农业作物,第2句介绍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附地图“非洲文明示意图”。
第2段介绍玛雅文明,共6句,第1句整体上介绍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曾非洲繁荣,第2句介绍玛雅人的经济与国家形态——城市国家,第3句介绍玛雅文明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第4句介绍玛雅人的城市建筑精美,第5句介绍玛雅人的其它文明成就如文字、历法等,第6句介绍玛雅文明衰落的时间。另附图片“玛雅波南帕克神庙壁画”。
第三四两段介绍阿兹特克文明,其中第三段整体上介绍阿兹特克文明,共5句,第1句介绍阿兹特克人兴起的时间空间,第2句介绍阿兹特克人鼎盛的时间、疆域与人口,第3句介绍阿兹特克人国家的统治者,第4句介绍阿兹特克人如何治理被征服者,第5句介绍阿兹特克人的农业生产情况,特别是浮动园地。另附图“墨西哥浮动园地”。
第四段介绍阿兹特克人都城特诺奇蒂特兰的情况,共4句,第1句介绍特诺奇蒂特兰的位置、面积和人口情况,第2句介绍特诺奇蒂特兰的交通与供水建设情况,第3句介绍桥梁的建设,第4句介水渠与道路建设的作用。
第五段介绍印加文明,共7句,第1句分别介绍印加人建国的时间地点与崛起的时间,第2句介绍印加人鼎盛的时间、疆域和人口,第3句介绍印加国王的权力巨大,第4句介绍印加的地方治理制度,第5句介绍印加人的人口管理,第6句介绍印加的道路系统,第7句介绍印加人对被征服居民的管理。教材附图印加首都马丘比丘城遗址,提问“印加人如何统治他们的庞大帝国”。
?
【内容主旨】(又名教学立意)
班图人的迁移、与外部世界的贸易往来极大地影响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历史发展,非洲沿海地区和贸易要道地区逐渐兴起一系列国家,创造了丰富的文明;而美洲地区的相对隔绝使得美洲原生文明获得相对安全的同时,极大限制了美洲原生文明的发展进步,使其在面对西方外来侵略时陷入极其困难的境地。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相关相关历史示意图、壁画与文献史料(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了解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和对外交通贸易的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知道古代非洲与美洲文明的成就,感受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进一步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更加认同对外开放与文化交流的积极意义(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1.(教师教学)重点:了解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地区的不同国家和社会变化。
????2.(学生学习)难点:缺乏对中古时期非洲和美洲地区历史文化的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出示岩石教堂图片
?
介绍:这是著名的岩石教堂,就是一块大岩石,然后开凿成一个真正的基督教堂的。岩石教堂修建于12世纪,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大家知道岩石教堂在哪里吗?中东?欧洲?美洲?非洲?(预设:东非埃塞俄比亚),我们知道东非离阿拉伯半岛非常近,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已经兴起并影响欧亚非大片地区了,东非其它地区基本上都是修建清真寺,为什么这里修建的是基督教堂呢?
教学新课:
一、古代非洲文明
1、东非
讲述:我们先来看非洲的地形图,再看一下非洲古代文明遗址示意图。
?
问:从中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非洲古文明(王国)遗址众多或分布广泛;非洲古文明(王国)分布集中在沿海和大河流域或者说非洲内陆地区没有多少古代文明(王国);北部非洲受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和亚洲阿拉伯文明发展的影响;非洲古文明(王国)分布偏向北部,离亚欧大陆越近(交通越便利)就越多,最南端几乎没有;
出示非洲地形图,问:结合这幅地形图,大家又能获取什么历史地理的信息?
预设:非洲古文明(王国)深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
讲述:撒哈拉沙漠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32%,严重阻碍了非洲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形成北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两种差异非常大的文化。北非主要代表是古代埃及,之前有讲过,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文明。
非洲是一个广袤的大陆,内部差异性很大,所以非洲并不都很炎热,像东非地区因为高原的原因,气温还是比较适宜的,所以那里发现了最早的人类化石。公元前后,在今天的埃塞俄比亚高原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由于控制了红海的贸易,到4世纪的时候,阿克苏姆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影响力远及阿拉伯半岛南部。
当然,任何影响都是相互的,无非多少和主次的问题。大家看地图就知道,东非地区离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比较近,所以当然会受到伊斯兰教和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不过阿克苏姆王国兴盛的时候,伊斯兰教还没有形成,所以阿克苏姆接受的是基督教,这就是为什么那里修建的是基督教堂而不是清真寺了(其实也有但不占主导)。但是之后东非海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国家接受的就是伊斯兰教了,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摩加迪沙,对,就是今天那个索马里国家的首都。索马里很穷,索马里海盗很有名,但是曾经的摩加迪沙是什么样子的呢?
材料:(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许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名,运销埃及等地。
——《伊本·白图泰游记》
问:伊本·白图泰被称为是阿拉伯的徐霞客,曾经游历过很多国家,留下了一本游记,这是他在游记中对摩加迪沙的记载,从中我们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
预设:摩加迪沙的工商业繁荣;摩加迪沙农业条件比较差,因为骆驼很多;摩加迪沙的畜牧业比较繁荣,因为骆驼和绵羊很多;
2.西非
讲述:农业条件差,意味着摩加迪沙王国的兴起靠的是工商业特别对海外贸易,对外贸易决定着王国的兴衰存亡,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以摩加迪沙王国为代表的东非,同样也表现在西非。
这是由Abraham Cresques于1375年绘制的卡塔兰地图集。这本地图集是受法国国王查理五世委托绘制的,并被后世称为“最完整的地理学知识图”。它代表了当时欧洲人对于世界的认识,请大家注意看地图左下方的非洲地区,可能不太清楚,那么我放大一下给大家的看一下,这个坐着的人就是著名的马里国王曼萨·穆萨。他戴着黄金王冠,左手拿着权杖,眼睛却盯着右手举起的大块黄金。这幅画当然不能直接代表真实的曼萨·穆萨,但却真实的代表了当时欧洲人对非洲,对非洲马里国王曼萨·穆萨的认识,大家觉得是什么样的认识呢?
?
预设:非洲并非贫穷落后,相反,非洲相当富裕文明;马里是非洲强国;马里非常富裕,黄金很多或者说黄金多是马里突出的特点。
问:这是我们的猜测,事实是否如此,大家注意到这上面有一段文字没,这段文字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出示材料):
“这位黑人君主名为穆萨马里(Musse Melly),是几内亚的黑人国王。他的领地中有大量黄金,因此他是这里最为富裕尊贵的君主。”
讲述:看来,当时欧洲人确实是这样看待的,至少制图的人是这样看的,而这幅图广泛流传,更是加深了欧洲人的看法。马里为什么这么富裕呢?一方面正如这段文字中所说的,马里的领地有金矿,盛产黄金,据说其黄金产量曾经占世界的一半,有人说穆萨手里拿的是一块天然金块,可见马里的富裕。不过,马里的富裕并不止是盛产黄金,更重要的是马里控制了跨撒哈拉的黄金贸易和其它贸易。
经济的发展往往会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由于当时伊斯兰教势力控制着北非地区甚至包括西班牙半岛大部,所以马里和桑海接受的也是伊斯兰教。其中马里王国廷巴克图的桑科雷清真寺(也叫桑科雷大学)是伊斯兰世界著名的学术中心,拥有40-70万册的藏书,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之一。以至于当地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叫“盐从北方来,金子从南方来,知识和学问从廷巴克图来。”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廷巴克图的桑科雷大学,又叫桑科雷清真寺,大家看这个房子很有意思,是泥做的,房子外面尖尖的是木头柱子,一个作用就是下雨后便于修理。
3.南部非洲
讲述:与马里一样,因为控制了非洲内陆沿海的黄金和象牙贸易,非洲南部国家津巴布韦逐渐兴盛,津巴布韦的本义是石头城,这从其都城大津巴布韦遗址就能看得出来(出示照片):
大津巴布韦遗址
讲述:从照片中可以看出,石头城的规模比较大,另外就是采用的是堆砌的方法,没有采用泥灰等,一方面说明技术精湛,另一方面也说明技术落后。另外,很明显可以看出,津巴布韦文明属于黑非洲的原生文明,没有受多少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这一点从考古挖掘中也能看的出来。由于没有能够发现文字遗存,对于津巴布韦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考古发掘。由于距离阿拉伯地区和北非较远
等到后来马里逐渐失去对商路的控制,马里也就衰落下去,被桑海帝国攻灭,而新航路开辟后原有的商路逐渐衰落,桑海也衰落下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商路是真的能够决定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兴衰的,香港一个小渔村就是典型的例子,不过是借了时势兴起罢了,还真以为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实在可笑。
二、古代美洲文明
1.玛雅
讲述:总的来讲,古代非洲文明相比较同一时期的欧亚大陆文明是落后的,虽然已经出现了冶铁业,但古代非洲农业没有能够从锄耕进入犁耕阶段,这主要是因为古代非洲虽然可以亚欧大陆联系,但这种联系始终是非常困难的。更困难的是美洲和澳洲,像古代美洲甚至没有能够发明冶铁技术,可以说生产力水平更加落后,不过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也还是创造出了比较辉煌的文明成果(出示图片)。
?
讲述:从图中可以感受到,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同山地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古代美洲的印第安文明遗迹基本上都是规模宏大的石头建筑(出示图片):
?
比如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另一个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科潘的玛雅遗址。与大家想象不一样的是,玛雅并没有出现统一的帝国而是形成诸多邦国,有点类似春秋战国。同古代非洲的很多文明一样,玛雅文明也和贸易商路密切相关,越控制商路的邦国就越富裕,也就越能修建宏大的建筑。另一个与大家想象不一样的是,尽管这一时期周边其他印第安部落已经发明了冶铜技术,制作出了铜器,但是玛雅人坚持使用石器,也就是说这些宏大的建筑全都是用简单的石器工具修建完成的。当然你会问我,玛雅文明早已消失,我们怎么知道这些的呢,这是因为一则玛雅人留下了文字,而这些文字大部分已经破译出来,二则考古发掘没有发现任何金属工具,也没有发现任何使用金属工具的痕迹。
玛雅文明的衰败是大家很感兴趣的话题,其实文明总是会出现兴衰起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不也经历了兴衰吗?实际上,考古人员发现,在欧洲人到来的时候,玛雅文明已有复兴的迹象,而欧洲人的殖民侵略彻底打断了玛雅文明的复兴。
2.阿兹特克
欧洲人对玛雅人的殖民侵略艰难重重,因为玛雅没有建立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欧洲人需要一个王国一个王国的征服。但是阿兹特克人建立的是一个统一的帝国,一旦帝国的首都被欧洲人征服,阿兹特克帝国也就等于被征服了(出示图片)。
这是16世纪西班牙人画的印第安人城市图,左图即阿兹特克王国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这是建在湖中小岛上的一座大城市,有点类似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个水城。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下,阿兹特克发明了浮动园地,就是将生活垃圾等弄到船上或者水排上,再加从湖里捞起的淤泥,然后在上面种植各种农作物,由于土壤肥沃,收成十分喜人。
尽管是在湖中小岛,阿兹特克人照样修建了大量的石头建筑,其中自然不会缺少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不一样的是,印第安人修建的金字塔上是有神庙的,金字塔实际上是神庙的地基。阿兹特克人相信用活人祭祀能够获得神力,得到神的庇佑。
3.印加
这幅图的右边描绘的即是另一个印第安文明——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西班人征服前的库斯科城规划设计整齐完善,有四千余座巨石建筑,配有喷泉、石砌下水道和大型公共广场。
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都有文字,但是印加人没有,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加人还停留在结绳记事的阶段,所以我们说,文字并不是文明必然的标志,不然美洲很多文明都要被开除出文明行列的。
印加人不仅没有文字,也没有铁器。尽管印加人的生产力水平相对亚欧非来说是较低的,但他们照样创造出了辉煌的文明成果。由于为库斯科城遭到了西班牙人洗劫破坏,最能体现印加文明特色的是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马丘比丘印加古城遗址(出示图片)。它能保留下来,是因为地处密林深处同时印加人又对西班牙人严格保密,直到20世纪,马丘比丘印加古城才被外面的世界所发现。
?
马丘比丘印加古城遗址有150多处建筑,建筑的墙壁是用切削加工过的石块接合砌成的,其中有些石块重量超过50吨,这些石块接合得严丝合缝,就连薄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如果我们再仔细的一下会发现印加人用石头圈起来的梯田。今天安第斯山区的农民仍然在使用印加人留下的梯田,科学家曾经采用印加人的农业技术进行试验,发现这些梯田一亩可产土豆高达5吨也就是5000公斤或者说是1万斤。
历史上的印加人还修建四通八达的道路,他们甚至用皮革、麻绳和龙舌兰纤维建造出十分牢固的“索桥”用来连接河流两岸的道路交通,有些“索桥”至今仍在使用。
课堂小结:
1950年5月,秘鲁大地震震翻了库斯科市。西班牙人400年前营建的圣多明戈教堂被震跨。西班牙人是在印加人太阳神庙原址上修建的这个教堂,教堂的巨石墙壁就是原来的印加神庙墙壁。西班牙人的教堂没能扛住地震跨掉了,而印加神庙的这些墙壁则经受住了地震,屹立无损。
这使我想起这样一句话: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
——邱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