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统编版必修一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本课主要通过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从部落到国家、商和西周三个部分,分别介绍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三皇五帝和国家产生及夏、商、西周的国家制度和经济文化。本课在整个新教材当中处于开篇的重要地位。
学情分析
高一新同学经过初中三年的学习,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但不同的是初中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高中注重基础知识运用、材料的分析和史料解读,难度更上一层楼。因此平时我们要重视兴趣培养,打牢基础知识,多做练习逐渐改变学生思维,使学生逐步适应高中课程的学习。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了解夏商周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和早期国家特点,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及学生学习资料,认识早期中华文明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起源特征。通过相关图文材料,了解夏商周早期国家的兴衰、政治制度及经济文化成就。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夏商周国家的特征,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认识分封制与宗法制,懂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早期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促进了华夏民族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观念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明起源及早期国家的形成;夏、商、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特征。
难点:中华文明发展原因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
课前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编写好教案、课件。采用引导、提问、讲授等方法开展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通过初中的学习,你认为什么是历史?(学生3分钟讨论积极发言)。老师认为:历史是过去人类劳动留下来的一切文化遗迹,是人类对一切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历史是在过去发生的,主体人是人类通过劳动产生概括,总结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要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明发展时,我们必须了解这个地区的创造者(人)是从何而来的。那么关于人类从何而来呢?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中国女娲造人说。第二种说法西方:亚当夏娃说。第三种说法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猴子-人。因此我要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必须去探究中国人起源和发展。
新课讲授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阅读课本第一子母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思考并回答问题:考古学家将原始社会分为哪两个阶段?依据是什么?各自的特点是什?(2分钟)
教师分析:依据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依据石器把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那么下面我们通过ppt展示。
旧石器时代:
(1)时间:距今约1万年以前。
(2)代表: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3)特点: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探究:根据课本第2页,我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迹分布图,分析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我国已知远古人类的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些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更适合人类生存。黄河、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2.新石器时代:(阅读课文归纳)
距今约7000-5000年前
距今约5000年
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彩绘陶器、粟)
龙山文化(黑陶,又称“蛋壳陶”
典型代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
良渚文化(玉器、祭坛、神庙)
丝)
(1)概况: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原始农业,饲养家畜,修建村落,生活逐渐稳定。
(2)特点: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反映了远古先民丰富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组织生活。
思考:从石器工具的发展看出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由于生产力不同,原始社会组织先后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特点是什么?
3.原始社会组织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父系氏族
(1)原始人群
①时间:旧石器时代早期。②特点:使用打制方法制造石器,从事渔猎采集,
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母系氏族
①时间: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早期。②特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成果共享。
父系氏族
①时间:新石器时代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②特点: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父权制取代母权制。
过渡:进入父系氏族时期,由于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中华文明历史从此开始。
部落与国家
由于出现社会贫富分化和不平等,氏族间联系趋于紧密,形成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联盟,相传较早的是三皇五帝,具有神话色彩。
1.三皇五帝:三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顺序是皇帝、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Dìkù)、唐尧、虞舜。
炎黄部落联盟,被后世尊为华夏始祖。尧、舜,可能是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这种做法称为“禅让”。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2.禅让制: “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禅让是指统治者依据品德贤能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这种继承制度主要流行于尧、舜、禹所在的部落时代。“禅让”的标准一般为传贤。尧年老时,根据各部落首领的推举和考察,由舜继承其位。后因禹因治水有功,接受舜的禅让,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
3.夏朝
(1)时间:(约前2070-约前1600) (2)建立者:禹
(3)都城:阳城(河南)
(4)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出现权力机构
思考:王位世袭与禅让制有什么不同?
①国家性质:公天下→ 家天下 ②权力传承:传贤→ 传子
③ 社会转型: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5)国家性质: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最高统治者是夏王。
为什么说禹建立的夏朝已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一个国家?(部落是按血缘结合在一起;国家是按地域来管理。禹治水成功后成为联盟首领,把天下分为九州,派“九牧”去管理,这表明夏已具有国家的职能,而不再单纯的靠氏族的血缘关系来维系。另外:禹死之后,由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6)考古证明: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可能是,有争议)
(7)灭亡原因:夏桀暴虐无道.
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社会的重大进步。夏王是最高的统治者,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朝社会仍然是聚族而居。除对夏后氏生活的地区直接统治外,夏朝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后来由于夏朝的腐败,被商汤所灭建立了商朝。
三、商和西周
1、商朝。
(1)时间:(约前1600-约前1046) (2)建立者:商汤
(3)都城:亳、盘庚迁殷
(4)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到大海,西及陇山,南跨江汉,北至燕山。
(5)文化:甲骨文,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青铜器,造型雄奇,文饰华丽。
(6)特点:①王权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利用神权来强化王权;(凡是需要占卜)②形成了较完备的官制和以内外服为主的国家结构;③实行兄终弟及(主要)和父死子继并存的王位继承制
2.西周
(1)时间:(约前1046-约前771) (2)建立者:武王
(3)都城:镐京
(4)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分封制
①.概念:课本6页
②.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③.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④.分封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⑤.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⑦.权利和义务: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役、实行再分封。
⑧影响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紧密。
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2)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
①保证贵族能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②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强化王权;
强化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
③对后世影响深远:宗法与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结合,维系着古代封建制度;对现在仍有一定影响,如传宗接代观念、宗族观念、祭祖等。
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礼乐制度就是通过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权力认同制度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形成家国一体,等级森严;
地方权力较大。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5)商周时期的经济文化
1.农业:
土地制度:实行井田制。名义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分封,“公田”由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集体劳作:工具简陋,生产力水平低。
农业生产:一品种:“五谷”已种植: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二生产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珍贵稀少,仍以木制耒耜为主。三生产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千耦其耘(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
2.手工业: ①冶铸:青铜铸造繁荣, “青铜时代”;代表:四羊方尊,司母戊鼎。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出现钢剑;战国:铁器广泛使用。②丝织:商代已有织机,西周出现斜纹提花织物。③瓷器:商朝烧出原始瓷器。④经营模式:西周时期,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府统一管理经营手工业工匠集中、职业世袭。
3.商业: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均有城市与市场;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将工商业者集中起来,设官统一管理,为其提供衣食,驱使其为政府服务,官营手工业占主导。
阅读教材内容,概括夏、商、周王朝的更替过程是怎样的?
自主学习
①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推翻了夏朝,建立商朝;
②公元前1046年,周族首领周武王率众伐商,商朝被周朝取代。周朝定都于镐,史称西周;
③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课堂小结:看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北京人(打制)
(2)新石器时代::(打磨结合)早期:仰韶-大汶口-河姆渡文化;晚期:龙山-良渚-红山文化
二、部落与国家
传说时代:三皇五帝;禅让制;夏朝
三、商、西周
政权更替:夏-商-周
主要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内外服制(商)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西周)
经济文化成就:农业为主(并田制)、
手工业为辅(青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