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 《伤仲永》单元程序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知识键接】
关于作者、作品:
作者:王安石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临川先生)。汉族。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区荆公路邓家巷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诗作《元日》、《梅花》等最为著名。
【学习过程】
一、诵读课文,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 ) 称前时之闻( ) 泯然( )
二、读课文,理解识记重点词语的意义:
世隶耕: 未尝:
书具: 父异焉:
借旁近与之: 自为其名:
收族: 一乡秀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或以钱币乞之:
宾客其父: 邑人奇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利其然: 不使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泯—— 然—— 众人——
父异焉: 问焉:
三、一词多义:
其:自为其名 之:忽啼求之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借旁近与之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传一乡秀才观之
利其然 邑人奇之
自:自为其名 以钱币乞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余闻之也久
还自扬州 不能称前时之闻
课堂检测:
点学生口头检测字词句的翻译。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思想。
2、弄清仲永才能变化的过程,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3、联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4、了解先扬后抑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领悟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1、联系实际,对类似仲永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2、了解先扬后抑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翻译下列句子: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不能称前时之闻。
6、泯然众人矣。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1、文题“伤仲永”中“伤”是什么意思?题目又是什么意思?
2、你觉得仲永值得惋惜吗?请引用文中的话列出他才能变化的过程。
3、酿成仲永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引用原文的话来回答。
4、你从仲永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即文章的主旨)
五、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1、文章在表现仲永十二三岁之前的才能时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第一段中找出能表现他才能的句子读一读,小结一下。)
2、为了突出文章的主题,本文运用了什么写法?你还知道与之相关的其它写法吗?(仲永的故事本来是一个悲剧。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他小时候的聪明过人?)
学后反思:
课堂检测:
1、社会上不没有类似方仲永的现象?请你说一说。
2、请运用本文所学的写法写一小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