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3480011849100第4课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是商鞅变法局限性的重要表现,这些局限性归根到底是由
A.商鞅偏执的性格所决定的 B.法家的思想特征所决定的
C.封建制度的特征所决定的 D.尖锐的社会矛盾所决定的
2.1898年,光绪皇帝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湖广总督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一些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类,获利亡算”。这反映出当时清政府
A.不顾士民反对坚决废除科举 B.各省督抚大力支持维新变法
C.着手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D.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取土制度
3.《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A.中国人民侵略中国美帝国主义 B.合作改造农业生产先进
C.技术现代化先进科学 D.开放稳定企业改革
4.中共八大前后,自由市场一度活跃,其中还出现人们称之为“地下工厂”的较大的个体户手工业和手工工场。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地下工厂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只要有市场有原料,这样的工厂还可以增加。”这体现了毛泽东
A.开始纠正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允许部分行业发展资本主义
C.未发现经济建设中的冒进倾向 D.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
5.1906~1911年,清政府举办了六届留学毕业生考试。学部先举办学业考试,主要考核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只授科名,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完全仿照旧式科举。由此可知,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 )
A.渗透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B.助长了资产阶级革命风潮
C.拓展了科举制的实施范围 D.促进了中国教有的近代化
6.针对王安石推行的均输法,苏辙上奏说“旧日官岁乘米,钱散于民,故农不大伤,无钱荒之弊。今发运司以所象米代供,而责钱于诸路;诸路米无所售,而敏钱以偿发运司,则钱日益荒,而农民最病,此东南之大患也。”由此可知,苏辙认为均输法
A.损害了富商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B.违背了商品经济交换规律
C.客观上加剧了东南地区的钱荒 D.加重了广大农民赋役负担
7.此法实行后,原本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重利盘剥的新政策,蜕变成国家垄断市场、货源、价格,甚至批发与零售也被政府官员所操纵,哪怕想做不大的生意,也要先过政府官员这几道关口。这段文字描述的是王安石变法中的
A.市易法 B.保甲法 C.募役法 D.方田均税法
8.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此举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并能起到同样效果的有
①皇族拓跋氏改姓元
②在河西走廊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③颁行九品中正制,维护鲜卑贵族特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1982年9月18日,邓小平在接见金日成时,回忆了他的“北方谈话”(1978年9月13日至20日,视察了东北三省以及唐山和天津等地,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说:“我在东北三省到处说,要一心一意搞建设。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可见“北方谈话”
A.表达了对外开放的思想 B.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
C.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地位 D.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
10.就其内容及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来说,它并没有完全失败,原因有二:一则它的许多内容在民国的历史上得以继续;二则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影响与辛亥革命的方向,最终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是并行不悖的。它
A.是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 B.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C.没有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11.春秋时期,晏婴提出“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战国时期,商鞅主张“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两者的共同点是
A.宣扬变法革新 B.主张以民为本
C.维护邦国利益 D.规范统治秩序
1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拨乱反正,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完成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总而言之,它将中国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指的是
A.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 B.开始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C.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D.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在北方地区考察时说道:“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也就是按照经济规律管理经济。一句话,就是要革命,不要改良,不要修修补补。”邓小平的讲话
A.成为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B.阐述了对外开放的重要性
C.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D.意在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4.1901年,张之洞在致一位军机大臣的电报中说:“嗣闻人言,内(太后)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西法皮毛,免遗口实’等语,不觉喟然长叹。若果如此,‘变法’二字尚未对题,仍是无用,中国终归澌灭矣!”该材料侧面反映出
A.清末新政存在阻力 B.张之洞对维新变法运动的支持态度
C.洋务运动日趋没落 D.《辛丑条约》动摇了统治者的信心
15.终晚清之世,国史馆(清代负责纂修本朝历史的专门机构)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 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于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注:年表指将一切有 关历史的资料依时间或年份先后排列)。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总理衙门殖民地机构属性 B.总理衙门临时性机构属性
C.总理衙门近代化机构属性 D.总理衙门內侍性机构属性
16.1906年,沈家本在《革禁买卖人口变通旧例议》中奏请:“我朝振兴政治,修订法律,百度维新,独买卖人口一端,即为古昔所本无,又为环球所不韪,拟请……革此习,嗣后无论满汉官员军民等,永禁买卖人口。如违,买者卖者均照违律治罪。”据此可知,此时
A.维新派的民权思想深入人心 B.清末新政铲除旧的社会陋习
C.修订法律推动社会移风易俗 D.自由平等观念成为社会主流
17.北魏孝文帝延兴三年(473年),农民起义不断,诏"县令能静一县劫盗者,兼治二县,即食其禄;能静二县者,兼治三县,三年迁为郡守;二千石能静二郡,上到三郡,亦如之,三年迁为刺史"。这表明,北魏
A.监察体制成熟 B.汉化程度较高
C.重视地方治理 D.官员考核严谨
18.王安石变法后,政府以累积的考试成绩和平时的学业与品行为参考,将太学学生中的上舍生划分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中等生可以免除科举预考,直接参加最终的殿试;下等生可以获得“取解“(选送士子应进士第)的资格等等。政府对上舍生的这一做法
A.有利于防止懒散学风 B.开创了太学体制
C.有效杜绝了官场腐败 D.否定了科举取士
19.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1978年5月起,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这场讨论的主题是
A.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B.祖国统一大业的方式
C.真理标准问题 D.党的若干历史问题
20.光绪三十二年七月,慈禧太后发布懿旨,宣布仿行宪政,开始预备立宪。当部分官员奏请合并旧内阁与军机处以实行责任内阁时,慈禧断然予以否决。这说明,此次改革
A.体现了社会变革的复杂性 B.阻断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C.实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 D.激化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秦)用商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諸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班固《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
——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
(1)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相关措施,并概括董仲舒对这些措施的评价。
(2)据材料二,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董仲舒和郭沫若评价商鞅变法的因素。
22.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1)据材料,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2)某班同学围绕“社会是否需要口号”展开辩论。有人说社会不需要口号,要的是淡定有为;有人说,社会需要口号,要的是激情涌动。你同意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严刑酷法及进行变革,因此材料中“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现象出现的根源是法家思想的特征决定,B项正确;ACD项是影响因素之一,并非是根本原因,排除。故选B。
2.D
【详解】
从材料中的“废八股,改试策论”“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等信息可以看出,科举考试的内容在进行适当调整,反映出当时清政府为适应形势变化在调整取土制度,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的“废八股”不是废除科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各省督抚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清政府办学堂的状况,排除C项。
3.C
【详解】
根据“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故选C;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排除A;改造、农业生产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B;开放、稳定、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D。
4.D
【详解】
根据材料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鼓励把地下工厂转为合法的工厂,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探索,故D正确;材料论述的不是纠正弊端,故A错误;1956年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并没有发展资本主义,故B错误;材料不是讲冒进问题,故C错误。
5.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学习西学的留学生尽管通过了学业考试,但“只授科名,不授官职”,他们只有通过了仿照旧式科举的廷试,“才能授予实官”,这说明清末留学毕业生考试是渗透了“中体西用”思想的,中学在选拔过程中仍占据着主要地位,故选A项;材料中的考试方式虽有弊端,但不至于激化社会矛盾,从而助长资产阶级革命风潮,排除B项;科举制在1905年就已经被废除,故C项说法无从谈起,排除C项;廷试是完全仿照旧式科举的,这不会促进教育的近代化,排除D项。
6.C
【详解】
从题干中可看出,苏辙指责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均输法采取折米征钱的做法,导致了市场上的钱荒现象,故选C项;题干中未涉及富商的态度,苏是官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像,排除A项;均输法推行的用近易远的原则是符合商品经济交换规律的,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折米征钱的举措加重了农民负担,而非役负担,排除D项。
7.A
【详解】
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是政府直接收售物资,参与交易,以平抑市场物价的一种政策措施,后来蜕变为国家垄断市场的手段,故答案为A项;保甲法是对民众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排除B项;募役法是将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到州县当差役的方法,改为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排除C项;方田均税法是丈量田地、确定田赋等第、增加税收的措施,排除D项。
8.B
【详解】
根据题意要求,需要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中选出“推动了北方的民族融合”的选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和“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属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有利于推动鲜卑人和汉族的融合,①④符合题意。“在河西走廊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四郡”和“颁行九品中正制”均不属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举措,排除②③。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9.D
【详解】
结合当时的时间,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发展经济搞改革,不能体现对外开放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C项是在1992年。故选D。
10.C
【详解】
材料说的是清末新政,其虽然有进步之处,但最终失败,说明的是它没有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故选C;A是戊戌变法的意义,B指辛亥革命的意义,D指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排除。
11.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晏婴认为对国家有利的人和事,我们都应该喜爱和欢迎;对国家有害的人和事,都应当憎恨和反对;商鞅认为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故两者都是主张维护邦国利益,C项正确;A项是商鞅主张,排除;B项儒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规范统治秩序,排除D。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故选A;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排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结束了错误方针,与“带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不符,故排除C;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排除D。
13.B
【详解】
题干所示为邓小平的“北方谈话”的相关内容,邓小平在谈话中强调了学习西方的重要性,表明应该一如既往的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故B项正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新时期道路的宣言书,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C项错误;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D项排除。
14.A
【详解】
根据材料“嗣闻人言,内(太后)意不愿多言西法,尊电亦言‘勿袭西法皮毛,免遗口实’等语……‘变法’二字尚未对题,仍是无用,中国终归澌灭矣!”可知,材料中的“内”指的是慈禧太后,她不愿多言西法,说的是清末新政没有希望了,说明当时清末新政存在阻力,A项正确;根据所学维新变法史实可知,维新变法于1898年9月结束,并且材料所述“变法”是指清末新政,而不是维新变法,B项错误;根据所学洋务运动史实可知,洋务运动在1895年随着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而破产,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慈禧太后不愿多言西法,说明当时清末新政存在阻力,没有体现《辛丑条约》对动摇统治者方面的影响,D项错误。
15.B
【详解】
清代负责纂修本朝历史的国史馆在编订国家主要机构、疆吏年表时,没有整理、罗列总理衙门及任事于总理衙门人员的相关资料,可以用来说明总理衙门并未被当作国家正式机构,具有临时性属性,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总理衙门服务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具有殖民地机构属性,A项错误;总理衙门近代化机构属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错误;总理衙门是外交而非內侍机构,D项错误。
16.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6年即清末新政时期,在陈述国际国内情况后,沈家本奏请政府修订法律时,永禁买卖人口,反映此时修订法律推动社会移风易俗,C项正确;维新派的民权思想深入人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清末新政铲除旧的社会陋习说法绝对,B项错误;1906年,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依然存在,自由平等观念尚未成为社会主流,D项错误。
17.C
【详解】
由材料可知,孝文帝颁布诏令对治理郡县成就突出的长官提拔升迁,这反映出孝文帝对地方治理的重视,故选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监察机构的具体设置情况,无法说明监察体制成熟,故排除A项;孝文帝的这一诏令与汉化无关,故排除B项;这一诏令强调的是郡县长官在地方治安上的成绩,未涉及其他能力,故排除D项。
18.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按照考试成绩将太学生划为三等,其中上等生可以直接授予官职,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防止懒散学风,A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创太学体制,B排除;官场腐败是制度腐败导致的,不可能杜绝,C排除;王安石变法并未否定科举取士,D排除。故选A。
19.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5月中国大地上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故选C;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1979年提出和平统一台湾,排除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20.C
【详解】
根据材料“当部分官员奏请合并旧内阁与军机处以实行责任内阁时,慈禧断然予以否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廷虽然实行宪制改革,但实际上是出于维护君主专制的目的,故选C项正确;清末预备立宪只是在政治体制上进行一些调整,未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程度,故A项错误;预备立宪只是延缓而未阻断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故B项错误;慈禧的决断能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谈不上激化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
21.(1)措施:①废井田、开阡陌;②严刑峻法评价:①造成贫富分化;②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2)贡献:实现富国强兵;打击奴隶主贵族;解放奴隶;推动社会转型因素:阶级立场、时代变化、视角不同
【详解】
(1)措施:根据“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出废井田、开阡陌;根据“重为贪暴之吏,刑戮妄加”得出严刑峻法。评价:根据“贫者无立锥之地”得出造成贫富分化;根据“亡逃山林,转为盗贼,諸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得出激化社会矛盾,造成社会动荡。
(2)贡献:根据“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得出实现富国强兵;根据“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可得出打击奴隶主贵族,解放奴隶;根据所学可得出推动社会转型。因素:结合所学主要包括阶级立场、时代变化、视角不同等。
22.(1)50、60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语言朴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多为经验性总结。
50、60年代
原因: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的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原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观点:不需要。理由:口号属于意识形态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观点:需要。理由: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详解】
(1)50、60年代:根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等口号可得出当时主观热情高;根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可得出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可得出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根据“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得出语言朴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多为经验性总结。50、60年代原因: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可得出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高涨;“左”的错误和情绪滋长;国际、国内形势紧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原因:结合改革开放的内容可得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根据材料可什么问题选择一种观点,如选择不需要。理由:则可从口号属于意识形态的反映,带有主观性;口号有较强的鼓动性;不切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负面引导作用;社会发展需要务实理性等方面概括。我喜欢的需要。则可从口号反映社会现实;口号流传快,有较强的宣传力和号召力,对公众影响大;切合实际的口号能激发公众的热情;切合实际的口号对公众有积极的引导作用等方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