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课件+复习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课件+复习学案(岳麓版历史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5-24 20:47:39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知识结构
A 草市,指中国宋朝开始在各城市城墙范围之外发展起来的商业区。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草市》草市的前身是唐朝坊市制度下乡村的定期集市。到宋朝,部分集市逐渐发展成为居民点,甚至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与城墙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乃至超过。至今,一些城市如成都等还有“草市”地名。 宋神宗王安石变法期间,开始将这些草市视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同乡村地区加以区别。此后,这些草市逐渐融入附近城市,发展成为城外的镇。
B 古代商业原理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
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发展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如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于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
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大。
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抨击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商业
商品种类:基本的生产用品:铁器、木器工具
基本的生活用品:铁器、木器;食盐
奢侈品:私人商业主体。皇室、官府、商人、地主,市民。皇室:不平等性(卖炭翁)
经营管理模式
官营:垄断性;维护市场稳定(西汉均输平准制度)
西汉开始盐、铁专卖巨利(专卖利、税利);抑制商业政策;食盐走私。今天食盐专卖,食品安全
不同经济区互补贸易:农业区茶叶、粮食、铁器、陶瓷等到游牧区(茶马古道)
游牧区牲畜(马、牛、羊等)、皮毛等到农业区
晋商由此发迹
外贸:丝绸、瓷器及土特产品、药材等到国外
外国金、银、钟表,后期工业品及鸦片等到中国。
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粤商由此发迹(广州十三行)
3、商业场所 总前提:自给自足下的补充
周、秦到南北朝:县治以上设市原因:生产力低下,不能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成为商品;劳役、实物地租及分配无需流通;城市人口需要。
唐、宋:市、坊体制逐渐突破原因:生产力进步,越来越多的产品成为商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增强;货币赋税增加及分配(唐后期官员工资由土地分配向货币转化),市民需要不断扩大,需要购买生活品;国际贸易增加。
明清:区域化、专业化市场出现;商人群体崛起。
4、影响:(史论结合的思路)
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论点)。商业场所不断扩大,时间、空间由严格限制到北宋时没有限制(论据1),商人地位由西汉最底层逐渐提高(论据2),工商皆本思想在明末清初出现(论据3)。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成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论点)。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论据1),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论据2),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论据3)。
二、练习
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2、(2009高考江苏单科)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3、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从该“印记”中能够获取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宋代开始生产钢针
B.宋代出现中国最早的商标、广告
C.宋代已有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和批发贩卖为一体的经营方式
D.宋代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4、(08山东基本能力测试)传统文化是现代流行文化的重要灵感源泉。《青花瓷》这首歌在同学们中间广为传唱,“素坯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传神地表达了青花瓷的特点。下列关于青花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青花瓷的出现要早于青瓷、白瓷 B.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为紧密
C.青花瓷是一种彩瓷,景德镇是其重要产地 D.元代以后,包括青花瓷在内的瓷器大量销往海外
5、(08年广东文基)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与居住区隔开 ②有专门官员管理 ③又叫草市 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07湛江一模)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民众衣食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开始形成 B.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
C.商品经济繁荣,社会上广泛使用纸币 D.玉米、甘薯逐渐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
7、宋代城市中的“市”比汉唐时期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A.“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B.早市、夜市昼夜相连
C.商业区和住宅区不再分开 D.对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8、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早市是在
A.西汉的长安 B.唐代长安 C.北宋开封 D.元朝大都
9、(08北京卷)图6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
A.西汉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10、(08湛二模)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这说明①宋政府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 ②宋代的城市管理已经出现失控的苗头③唐代以前的“市坊”制度已经被彻底打破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11、明清时期中国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商人群体是
A.粤商和徽商 B.徽商和晋商 C.闽商和粤商 D.台商和港商
12、(08湛江一模)“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出明中叶以后中国商业发展的本质特征是
A.商人长途贩运 B.国内商品市场连为一体
C.南北交通发达 D.“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成为主流
13、图3为北宋东京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国语》中说:“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这反映的是
A.官府垄断工商业 B.工商业受官僚剥削
C.工商业者不劳而获 D.工商业者不属于庶人,属于官僚
15、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
A.邸店 B.柜坊 C.飞钱 D.坊
16、春秋战国时期,卫国商人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反映了
A.各国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B.商人与国君矛盾尖锐
C.商人社会地位优越 D.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17、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团体,著名的有徽商和晋商,对他们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实力雄厚 ②经营业务广 ③主要在本地经营 ④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8、下列关于“交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它首先出现于中国的四川地区
C.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D.它最早是由北宋政府印制和发行的
19、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A.中国的隋唐时期 B.中国北宋时期 C.近代英国 D.近代美国
20、孙承泽在《春明梦余录》中说:“今天下自京师达四方,无虑皆用白银……一切中外公私咸取给焉”。这一现象出现于
A.汉代 B.唐代 C.元朝 D.明朝
21、(08北京卷)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
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22、(08天津卷)隋唐时期民族大融合导致了社会观念的诸多变化,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是
①贵人御馔,尽供胡食②饮茶之风开始盛行③喜吃胡瓜、核桃、甘薯④妇女盛行穿男装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3、民俗传承历史,就论证中秋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当是
A.神话传说 B.考古挖掘 C.政府声明 D.古籍记载
24、(08湛江一模)钱币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以下钱币,反映了分裂到统一的时代变迁,并能极大地促进国家统一的是
25、(08肇庆一模)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之女(婚嫁)唯财是计,不问非类”。导致这种社会巨变主要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封建制度的衰落 C.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D.民主思想的影响
26、明朝后期,“末富居多,本富居少”,这一现象反映出
A.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B.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商品经济日益发达
27、西汉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从根本上说得利于
A.封建经济的繁荣 B.丝绸之路的开辟
C.统治者的开明政策 D.实力雄厚大商人的出现
28、(08汕二模)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利行人。”材料中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有①勤俭致富 ②乐善好施 ③注重诚信 ④守法经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29、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 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30、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31、(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以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
32、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33、(2009高考浙江文综)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①农业税的消长反映农业生产削弱的趋势 ②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发展
③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于非农业税 ④重农抑商政策已不再实施
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4、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5、(2009福建文综高考)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36、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业经济的发展
37、材料综合运用题:(08海南历史,26)(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
----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注意:仔细审题,书写工整,分点分行回答)(12分)
A
B
C
D(共57张PPT)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中国古代农业
地位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1、古代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的产生
(2)早期农业格局
(3)畜牧业的产生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铁农具和牛耕方式及其发展
(2)家庭为单位的个体耕种
(3)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进步
夏商西周
(1)生产工具:主要为木、石、骨、蚌所 制,仅有少量青铜工具。
(2)耕作技术: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春秋战国
(1)生产工具:铁农具使用(春秋)和推广(战国);春秋中原普遍使用桔槔灌溉;(2)耕作技术:牛耕使用(春秋)和推广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
魏晋南北朝
(1)工具:马均发明灌溉工具翻车;水碓、水磨泛用于谷物加工。 (2)耕作技术: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深耕细作、积粪肥田。
隋唐
出现新工具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古代水利工程典范:先秦大禹治水
①春秋战国时期有:芍陂、都江堰:(秦国蜀守李冰修建)和郑国渠。
②西汉:漕渠、白渠
③坎儿井,主要应用于干旱地区。
④东汉王景治黄河。
3、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时期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国有制)
(3)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①国有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屯田制
②土地私有制((具有广泛而分散的特点,是封建体制建立和存在的基础。容易导致土地兼并、地方割据。 )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1)类型与演变
① 贡赋制度:行于夏、商、西周,赋税制度的雏形。
② 初税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③ 编户制度:“编户”是征赋税、力役的依据。流行于两汉。
④ 租调制:始于北魏
⑤ 租庸调制:隋唐(前期)。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4、中国古代赋役制度
⑥ 两税法:唐后期实行。按资产和田亩一年分夏、秋季两次收税。
⑦ 方田均税法和募役法:北宋变法内容。前者按土地的质、量收税;后者征役钱。⑧ 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全国推行。特点是纳银代役和赋役征银。
⑨ 摊丁入亩:清雍正时开始推行。把丁税摊于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即地丁银)。汉唐以来的人头税废除了。
(2)演变趋势
①由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
②征税标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标准再到最后的取消人头税。(如两税法和摊丁入亩);
③名目和手续简化: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即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如一条鞭法
④从实物地租、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正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
⑤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⑥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5、经营方式:
(1)自耕农式(小农经济:主要的经营方式))
(2)雇佣式
(3)田庄式
(4)租佃式(不同能时期的租佃关系)
6、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从生产组织形式:小农经济发达。
(2)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构看:地主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制度中占主导地位。
(3)农业生产技术: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
(4)从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7、农业经济的发展特点:
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
②耕地面积和粮食总产量不断增长。
③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前期发展,后期停滞
④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农业,“农本”和“以农立国”思想是历代统治者一贯的指导思想。
⑤赋税制度与土地制度相适应,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
休养生息政策:
(1)出现背景:通常在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人口大量减少,经济非常贫困,统治者缺乏较充分的剥削来源的条件下实施。(2)目的: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
(3)主要内容:①是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调整赋税制度,减租减赋;②是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减少徭役,不搞大型工程;
8、古代重要的农业政策
③是减轻刑罚,取消酷刑;四是以农为本,禁止弃农经商,限制贫富分化,巩固小农经济
(4)实质:部分地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
(5)评价:一方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农民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安定、统治的稳固;另一方面,把农业生产与工商业发展对立起来。
重农抑商政策
(1)概念
(2)原因
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重农抑商政策:
(3)产生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
(4)评价:
①进步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性: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3)横向联系:17世纪,在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欧洲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经济上出台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该政策认为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西之间经济政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发展的不同走向。学习中应注意从目的、原因、内容、影响等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
9、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
①沉重的赋税——泰半之赋(农民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
②繁重的徭役负担(例:阿房宫、秦始皇陵);
③土地兼并(无法解决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于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 (1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1分)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分)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2分)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者的处境。(3分)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1分)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1分)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是其出现的原因。((2分)
(2)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或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分)
(3)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而破产。(3分)
补充:主要耕作方式及主要生产方式:
1、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主要生产方式:小农经济
①基本特征 ②形成条件和原因
③局限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
④历史作用
A、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社会生产的主要因素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发展历程
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春秋战国、秦汉
铁器牛耕;垄作法 ;耧车;犁壁;耦犁;代田法、区田法;两年三熟制
(2)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
(3)隋唐:(江南)育秧移栽;筒车;曲辕犁
(4)宋元:(江南)稻麦复种制
——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
(5)明代
引进玉米甘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小农经济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
小农:有一定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生存:提高耕作技术,改良土壤和施肥,保持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统治者:重农政策;减负;扶植(为财政收入)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与市场相联系的农民家庭手工业,也得到发展。
二、中国古代手工业
1、主要成就
(1)冶铁业
(2)纺织业
(3)陶瓷业
我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一览表
行业 朝代 成就 世界地位



炼 夏 青铜冶炼开始
商 青铜铸造技艺臻于成熟 技艺规模居于上古世界前列
西
周 湖北大冶铜绿上古铜矿
数量多,种类齐备,技艺精湛
古代冶炼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行业 朝代 成就 世界地位


业 春秋战国 冶炼生铁和块炼钢
(木炭) 世界冶铁史上的奇迹
汉代 炒钢和铸铁脱碳钢
(用煤做燃料) 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南北朝 灌钢法 产量质量世界第一
北宋 普遍使用煤冶铁
南宋
用焦炭冶铁 比欧洲早800年
明朝 焦炭冶铁流行
行业 朝代 成就 世界地位


业 上古 养蚕缫丝
西周 丝织工艺发展,丝织品外销
西汉 提花机完善定型
唐宋 缂丝技术出现与风行 比欧洲早1000多年


业 东汉 有棉织业(新疆种棉花)
宋末明初 棉花种植向内地传播
元 黄道婆推广改进棉纺织技术
元明 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 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行业 朝代 成就



原始社会 发明陶器;慢轮加工技术;轮制法
东汉 青瓷
三国两晋南北朝 区域从南方扩大到北方;数量多,品种丰富;装饰丰富多彩;白瓷
隋唐 白瓷进入成熟期,瓷窖遍布南北,瓷器成为中华文明象征
宋 景德镇瓷都
元 青花和釉里红
明 斗彩和五彩瓷
清 粉彩和珐琅彩
3、古代官营手工业工匠的管理制度
(1)工匠来源
(2)管理制度
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中国古代手工业经营方式
(1)官营手工业
(2)私营手工业
(3) 家庭手工业
三、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城市
1、发展历程
(1)商朝:职业商人、最早货币
(2)周朝:“工商食官”
(3)春秋战国
出现自由商人;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城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交换的商品多数是贵族地主用的奢侈品;
货币品种不一;
(4)秦汉
秦朝 :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统一车轨,发展交通
西汉:对内“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对外开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5)魏晋南北朝:商业衰败
(6)隋唐
货币流通领域:柜坊、飞钱 ;城市布局:坊市制
(7)宋元:坊市制度被打破 ;纸币;城市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8)明清: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白银成为普遍的流通货币,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③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④区域性商人团体
三、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城市
1、发展历程
2.货币
3.对外贸易的发展
4. 政府政策
①重农抑商政策
②闭关锁国政策
1、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明初海禁,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清初海禁,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②担心沿海人民同外界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③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
(3)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疑难突破 拓展升华
1、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4)评价:①起初为抵御外来侵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②从长远看,其危害严重,使中西差距拉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进而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二是使中国失去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机会;三是使中国军事技术落后于西方。
5、商业发展特点
①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③明前期以前对外贸易发达,此后衰落.
④商人群体的活跃
⑤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6、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认识
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封建社会中期,巩固封建政权,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封建社会后期,瓦解封建制度。
概述我国战国时期与明朝中晚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说明商品经济在封建初期和晚期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
表现:(1)战国时期:
(2)明朝时商品经济有了新发展:
作用: (1)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拥有雄厚资财的大商人逐渐成为占有大量土地的新兴地主;商业繁荣的新兴城市,成为地主阶级的政治中心;各国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江南一些地方稀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者。”请结合明清时期有关史实评述这一观点。
黄宗羲这句话批评了把农工商对立起来的观点,提出了农工商皆本的思想。是对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的挑战,符合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时代要求。
明朝中后期: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许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大量投放市场,成为交换的商品;全国出现了三十多座较大的工商业城市;在商品经济较繁荣的江南一些地区,手工工场出现了。清朝前期,在江南和广东地区,具有资本主义的手工业部门比明朝增多了,规模也扩大了。
但是,明清统治者仍然推行抑商政策,在国内设立许多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还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清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从而阻碍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黄宗羲的观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机户、机工、商人)解除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他把农工,商皆视之为本,其观点是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发展的进步观。
1、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1)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陕西、河南一带;
(2)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但淮河流域和江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南北经济差距明显缩小;
(4)隋唐时期:经济中心仍在黄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
(5)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长江中下流域经济发展较快,尤其在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
(6)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原因:
(1)南方自然条件好,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
(2)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并且使南方农业劳动力增加;
(3)统治者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
(4)政治重心的南移(如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有一定的影响。
(5)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海外贸易
(6)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五、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条件和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六、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原因和表现
一般原因:
1、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
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重用人才。
3、统治政策的调整和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4、民族融合的加强与中外交流的发展
5、科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兴修水利、农作物推广等。
6、人民群众辛勤劳动。
7、地理条件等。
一般表现:①农业方面:农具改进;耕作技术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作物推广和引进;垦田数量增加或种植范围扩大;人口增长;国家收入增加等。②手工业方面:冶炼业、棉纺织业、造纸业、制瓷业、造船业等行业的发展;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等。③商业方面:市场形成与扩大;交通发达;城市繁荣;货币流通;边贸频繁、外贸发达。
盛世现象出现的一般原因和表现
原因:①前代的积累。如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唐玄宗继承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等。②统治政策调整(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如农民战争的打击,使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压迫,注意加强民族关系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这有利于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安定及国家统一。③统治者个人素质:如善于用人纳谏,善于调整政策,善于适时改革创新等。④人民的辛勤劳动,为盛世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⑤其他因素:如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等。
表现:①政治角度看:政治清明,社会秩序相对安定,阶级矛盾相对缓和;(同时也是促成发展的前提条件)②经济角度看: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有改善;(关键项)③其他扩展:民族关系融洽,文化昌盛等。
高考链接 典例分析
1、(2006年广东卷)
 右图所示之剑出土与甘肃灵台,剑柄用青铜铸成,剑身铁质,是我国现今出土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之一。该剑最早可能铸造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C
一、选择题
1.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西周时的铜柄铁剑证明西周晚期铁器已开始出现
B.铁农具在春秋时期已在较广泛地区使用,战国时则使用更普遍
C.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灌钢法
D.魏晋时百炼钢技术相当成熟
2.春秋战国时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①铁农具的使用②牛耕的运用③水利灌溉的发展④封建制度的确立
A.①②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有关手工业情况的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春秋战国时人们已能以曲造酒 B.战国出现采用夹纻技术的精巧漆器
C.三国时吴国培养出“八辈之蚕” D.东晋南朝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
4.“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艄,填满河路。”说的是唐武则天时的
A.长安 B.洛阳 C.扬州 D.广州
5.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其原因是①地处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②胡商云集,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③受益于经济重心的南移④政治、经济地位超过了当时的长安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6.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
A.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促进 B.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影响
C.商品经济繁荣的拉动 D.对外贸易扩大的刺激
7.促成清代前期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玉米等高产农作物推广 B.手工业生产规模扩大
C.国家赋税改征银两 D.政府对商贸实行税收优惠
8、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①始终未出现劳动力商品货币化②力量远不足分解封建生产方式③总体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9.“海船多漳、泉商贾贸易,于漳州则载丝线、漳纱、剪绒……泉州则载瓷器、纸张……福州则载大小杉料、干笋、香菇,建宁则载茶;回时载米、麦、菽……售于厦门诸海口。”(乾隆刊本《台侮使槎录》卷2)这段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期①国内市场商品种类的增多②闭关政策的松弛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④商贸城市的兴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10.五铢钱作为我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
A.始于秦统一废于清末
B.始于秦始皇废于汉武帝
C.始于汉武帝废于唐高祖 D.始于汉武帝废于唐玄宗
CDCBA 6~10 BD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