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上册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上册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2 07:1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八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说课稿
一、在本书本单元中的地位
教材的地位
承上: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①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内战激烈;②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启下:第24课 、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正面战场和敌后两战场相互配合的军事基础)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二、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标准: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争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3.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二)本课立意:
1.呈现日本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步步侵略和犯下的罪行,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珍爱和平。
2.揭示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日益觉醒,以及民族意识觉醒对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作用。(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 初中教材内容:关于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事变的侵华史实、南京大屠杀、抗日战争过程的记述较为具体。
素养层面 具备一定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能力
四、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设置
(一)教学目标
1.从抗战发生的背景的相关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文字、图片(地图)史料,知道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有关抗日战争的重要史实和概念,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和空间格局。(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3.学会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分析抗战必须民族团结的原因以及走向团结抗战的基本过程。(唯物史观)
4.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的史实中认识到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牢记历史、不忘国难;认识到中国人民在危亡之际的全民族团结一致是获得十四年抗战伟大胜利的基石。(家国情怀)
(二)重难点设置
教学重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教学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五、设计思路
一、日寇侵华:蓄谋已久,罪行滔天--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二、中国抗战:局部抗战,全面抗战--全民团结抗战
【导入新课】一曲《红旗颂》奏响,“致敬” 方阵的21辆礼宾车徐徐驶来,车上的抗战老兵们备受瞩目。
①参加过抗日战争的八路军、新四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抗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和各地游击队健在老战士;
②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事地方工作和地下工作的健在的老同志;
③曾在国民党军队参加抗战并于解放战争时期及其以后参加革命工作(或入伍)以及回乡务农的老战士、老同志;
④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海内外爱国人士、抗战将领中的代表人士;
⑤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中的代表人士;
根据纪念章颁发的对象,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如何得来的?
【设计意图】:运用抗战老兵及其勋章点明核心立意——面对日军侵华,中国人民必须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团结抗战,这是胜利的基石。
一、日寇侵华:蓄谋已久,罪行滔天
教学环节一:
我总是坚信中日两国之间的冲突时所谓“亚洲家庭”兄弟间的争吵。对日本来说通过武力来营救日本侨民,保护我们受到威胁的权利和利益是不可避免的经历。这就像是兄长在长时间忍耐后痛打其年轻而又桀骜不驯的弟弟一样,这一行动是使中国恢复理智,不是出于仇恨而是出于爱。
——《书证第3498号 松井石根宣誓证词》(1946年)
松井石根认为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什么?你有不同意见吗(如何反驳)?
事实是对谎言的最有力反驳,日军的侵华罪行有哪些?
△军事上:发动战争,侵占大片领土; “三光”政策;大屠杀、大轰炸; 细菌战、化学战;强征性奴隶,慰安妇制度。
△政治上:以华制华,扶植傀儡政权
△经济上: 以战养战,进行经济掠夺
△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032385
【设计意图】:通过战后日本战犯否认侵华战争侵略性的材料,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形成鲜明的对比,达成目标: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暴行的史实中认识到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牢记历史、不忘国难。
教学环节二蓄谋已久,罪行滔天——日寇侵华
朕安抚尔等亿兆,终欲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置天下于富岳之安。
——明治天皇《宸翰》(即天皇御笔信)1868年
0-8183880
·我对华政策的主旨精神是确保远东地区的和平,实现日中共荣。至于其实行方法,鉴于日本在远东地区的特殊地位,应区别对待中国与满蒙地区,实施不同的政策。
满蒙地区,特别是东三省地区,是在国防与国民生存方面有重要利害关系的特殊地区,我们必须给予其特别的考虑。
(8)如果,动乱蔓延至满蒙地区,并威胁到日本的特殊地位与权益,不管威胁来自何处,日本都必须斗争,伺机而动。
——《对华政策纲领》节录(1927年“东方会议”)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其他如小亚细亚、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使世界知东亚为我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田中奏折”1927年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这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说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还有哪些?(国际、中国)
△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图谋已久
△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中国的动荡、分裂、贫弱
【设计意图】:通过两则来自日方的材料揭示日本在30年代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同时当时国际上的经济危机以及中国内部的动乱进一步促成了日本的侵略行为。从而达成教学目标:从抗战发生的背景的相关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和解释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二、中国抗战:万众一心,共赴国难
教学环节三: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赵一曼的两封遗书》
事实上,像赵一曼一样的抗日军民有许许多多,他们可能是母亲、可能是父亲、可能是儿女,但是在民族危机面前,他们都是中国人!他们有的浴血拼杀、有的奔走呼号。
【提问】:请同学们在课本中找一找,“他们”都还有谁?
【设计意图】:运用教材中提到的抗日英雄赵一曼的一封遗书集中体现中国军民在局部抗战时期的抗日救亡运动,体会中国军民自发奋起抵抗、英勇不屈的精神;展现部分军民的抗战的史实,为后面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做铺垫。
教学环节四:
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时,其驻东北的部队著有关东军第2师团(以4个步兵联队为基干)、6个独立守备大队、1个重炮大队,加上警察宪兵部队,不过3万余人,相当于两个多师团的兵力。而东北军在关外的部队则有十余万人。但日军仅用4天时间,就掠地千里,几乎尽陷辽、吉两省,全世界为之震惊。
——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
·
“当余闻及日军在东北将有某种行动时,余即命令中国军警收军器于兵库,取不抵抗主义。”
——1931年9月21日晚,张学良电
“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故今日之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为功。”
——蒋介石《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电》
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并亲任总司令,坐镇江西,指挥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三次“围剿”。1932年7月在东北沦丧、日本日益扩大侵华态势的形势下,蒋介石竟仍调集63万部队,亲任“围剿”军总司令兼鄂豫皖三省“围剿”军司令,发动了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围剿”和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张宪文《中国抗日战争史(1931-1945)》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为什么能如此顺利地侵占东三省(进而侵占大片中国领土)?
△“攘外必先安内”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虽然中国军民的局部抗战是英勇不屈的,但是仍然不能阻止日军的快速入侵。这很大程度由于国民政府层面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态度,而正是这种态度导致日军由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步步得逞。引发学生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该怎么办。
教学环节五:
蒋介石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调停
1932年3月李顿率国联调查团到达中国
10月《李顿调查团报告书》出台,承认东三省为中国领土,但同时提出对东北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1933年3月日本宣布退出国联。
中国“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打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冯玉祥《我所认识的蒋介石》
中国:还处于两半社会 。日本:迅速崛起的资本主义帝国
在物力财力不敌的情况下,怎样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呢?
△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在日军步步紧逼、中日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只有团结起来抗战,才可能胜利。从而达成目标:分析抗战必须民族团结的原因,认识到中国人民在危亡之际的全民族团结一致是获得14年抗战伟大胜利的基石。
教学环节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表达了誓死抵抗日本侵略,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中国共产党与主张抗日的第十九路军签订反蒋抗日停战协议、参与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率先在东北尝试运用抗日联合战线的策略开展抗日战争,使辽阔的白山黑水成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直接对日作战的第一个战场。
1935年春夏间,日本策动华北事变,国民政府先后与日军签订《秦土协定》、“何梅协定”,使中国冀察两省主权大部丧失,民族危机加深。同年夏,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这个政策指导下,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名义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八一宣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策略开始了一个新的转变,不再把民族资产阶级和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代表人物当作反革命内部的不同派别来看待,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同年12月下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纠正了九一八事变以来长期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
1936年间,中共中央逐步实现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转变,并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内战宣告结束。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抗日战争新论》、荣维木《抗日战争热点问题聚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找出共产党的态度变化和行动。
△共产党:率先提出反抗侵略,并组织抗日武装;在和国民党合作问题上经历了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转变,积极努力争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民众的悲愤已经到了极点。从北平开始,发生了以爱国学生为主体的一二·九运动。在上海以至全国各地,纷纷成立各界的救国会。停止内战、合作抗日,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这就为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
“和平未到完全绝望之时,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绝不轻言牺牲。”(蒋介石在1935年11月国民党五大上的讲话)
国民党五大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内外政策都一步步发生了变化。用蒋介石的话来说:“中日战争既已无法避免,国民政府乃一面着手对苏交涉,一面亦着手中共问题的解决。”
——金冲及《联合与斗争——毛泽东、蒋介石与抗战中的国共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结合材料,找出国民党的态度变化和行动。
△国民党:从对内反共、对外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内”)到联共抗日
小组合作:结合国共两党的态度变化和行动,梳理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
1935年8月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月中共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北平学生一二·九运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1937年7月七七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游击队改变为新四军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共合法地位。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展现国共两党态度的转变,梳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从而达成目标:理解走向团结抗战的基本过程。
教学环节七: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民族抗战。
——张宪文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人民抗战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那么这个统一战线为什么能够得以建立呢?
△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得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救亡图存、振兴国家,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民之所向和历史大势。
△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运用了统一战线政策和灵活的策略,努力联合国民政府共同抗日,为统一战线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各党派、阶级、团体,包括中间力量,以民族大义为重的强烈爱国情怀。
结合书本P136学思之窗,分析中间政派的抗战主张。
六、课后作业和单元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阅读教材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国共合作,并完成下列表格。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构成统一战线的阶级
合作方式
权力的归属
合作的纲领
革命任务
结果
△单元作业:(1)搜集材料,结合日本侵华和中国抗战史实,思考东京审判的意义和不足。
【中外历史纲要(上)P146学习拓展】
(2)收集九一八事变后国际联盟派遣李顿调查团来中国东北进行调查的材料和史实,谈谈你对李顿报告书的认识。【中外历史纲要(上)P138学习拓展】
【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一、材料过多。
二、学生课堂参与度不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