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册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册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2 07:29: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学习目标】
1.了解列宁主义的形成;
2.了解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3.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4.了解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俄罗斯帝国(1721年——1917年)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1917年3月——11月)
苏维埃俄国(1917年——1922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年——1991年)
俄罗斯发展史
列宁主义的形成
条件
材料: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俄国工人力量也在逐渐壮大,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不过他们大多数聚集在大城市的大企业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
——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
经济条件: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阶级条件:工业的发展造就了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
材料:世纪之交的俄国农民的生活是十分贫苦的。1861年获得解放以后,高额的地租和频繁的饥荒,许多农民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恶化了,俄国无产阶级受剥削、压迫特别严重,工作时间一般长达10小时,但工资低微。(1910年俄国工人的工资相当于美国工人工资的1/3)。
——《人类文明图鉴.战乱中的世界》
政治条件: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火星报》
组织条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
思想条件: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
形成: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列宁(1870——1924)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部分代表
列宁主义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3.“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4.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意义: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的胜利
十月革命的背景
材料一 19世纪末,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俄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农业人口占全国的4/5。俄国在经济和政治生活中存在严重的封建农奴制残余,农村保留有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1901年,西欧资本家控制了俄国工业中最重要的部门,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
经济: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材料二 在俄国统治者眼里,农民阶级是畜生,必须施以恫吓、束缚和监视。用皮条编成的两米长的皮鞭,只需一鞭即可使人皮开肉绽,于是成了沙皇统治威严的象征。……
政治: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材料三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告了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这是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的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它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吴于廑、齐世荣编《世界现代史》
阶级: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性强
政党: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
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列宁主义的形成
材料四 1916年底,前线俄军尚有29多万士兵连步枪都没有,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7年春,全国男性劳动力中已有近一半被强征入伍,使得农田荒芜,交通不畅,造成粮食供应紧张……沙皇政府在战场上频吃败仗,国内危机四伏。
——《大国崛起》
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二/十月革命的背景
经济:俄国是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
政治: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阶级: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革命性强;
政党:成熟的布尔什维克政党的领导;
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列宁主义的形成;
国际: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
七月流血事件
《四月提纲》
十月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夺取政权。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过程
二月革命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地点:彼得格勒
时间: 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
结果(1)推翻了沙皇专制;
(2)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①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②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月革命
《四月提纲》
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发表《四月提纲》, 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指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和平方式)。
▲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列宁发表演说
七月流血事件
概况:1917年7月1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命令俄军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镇压示威群众,公开反对革命。
意义: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的结束,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全掌握了政权,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七月流血事件
十月革命
时间: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
地点:彼得格勒
政党:布尔什维克党
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苏维埃政府。
宣告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十月革命武装攻占冬宫
1.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的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注: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发出了最后攻击的炮声,它象征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意义
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杰米扬·别德内依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材料二:苏维埃政权管辖的地区燃料、原料和粮食供应极其困难,40%的工厂停产,红军战士和城市居民也面临着断粮的危险。苏维埃政权经受着严峻考验。
——《大国崛起》
1.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猖獗,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3)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
内容:
目的:为了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
战争的胜利
影响:
(1)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缓解了城市饥荒;
(2)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苏俄征兵海报
背景:国内战争爆发(1918年——1922年)
经济危机
▲饥饿的人群
▲1921年苏俄水兵起义
政治危机
材料:1921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的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暴乱的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1921年2月28日,喀琅施塔得15000名水兵参加暴乱,参加暴乱者多数是刚刚穿上军装的农民。
——张建华《俄国史》
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
背景:苏俄国内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1)农业:实行粮食税;
(2)工业:大型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3)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4)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配给制,按劳分配。
影响: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实验,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动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点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经济运行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
生产资料所有制
绝对的、彻底的
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
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联地图(1940年)
苏联的成立
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列宁与斯大林
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开始时间:1926年
目标: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
(2)追求高速度
(3)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方式:两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7年)
结果: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农业:“农业集体化”
▲海报《嗨,加入集体农庄!》
背景:(1)分散的小农经济不能适应
工业发展的需要
(2)粮食收购危机。
时间:1927——1937年
目的: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
主义集体经济
方式:集体农庄
影响:(1)消灭了富农阶级,为农业
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2)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致
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苏联模式
标志:1936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国家计委根据党中央和政府的指示,编制……经济发展的方向、速度、比例和重点发展部门等,然后……下达给各部门和地方各级计委和企业。各部门、各地方及企业又依据这些指令制定自己的经济计划草案,逐级上报,到达国家计委。国家计委以此为基础编制统一的国民经济计划……审批通过后,即具有法律效力……
表现:
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权力高度集中。
丘吉尔评价斯大林: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评价
积极性: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的国家基础,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的
“T—34”中型坦克
材料二:粮食产量在1927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平均每年7360万吨,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轻工业产值虽然1940年比1913年增加3.6倍,但同期重工业却增长12.4倍。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三: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材料一:在列宁格勒生产一粒纽扣售价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消极性: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消费水平相对较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