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沈英甲
1.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诵读这篇人物通讯,了解通讯的写法。
3.了解袁隆平事迹,学习他的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有五分之一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七十年代初,袁隆平发现了水稻有杂交优势的奥秘,打破了世界性的自花授粉作物育种的禁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使中国在矮秆水稻、杂交水稻育种和超级杂交水稻育种上三次领先世界水平。前两阶段的研究成果在中国推广后,中国的水稻单产从四百公斤左右提高到六百公斤左右,近二十年内为全国增产粮食三千多亿公斤。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也已经造福世界。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2001年2月22日,《科技日报》发表了这篇人物通讯。
沈英甲(1948年生),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界博览》杂志、《科技日报》任记者,曾多年担任机动记者。在《科技日报》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
【作品】《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前尘》
作者简介
正标题引用了毛泽东同志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美之情。
副标题,点明了所报道的人物是袁隆平,同时也告诉了读者他所获得的荣誉。
题目解说
文章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袁隆平的学术成就,体现袁隆平的学术品质。
第三部分:介绍袁隆平的道德操守。
第四部分:介绍袁隆平的理想志向及其研制杂交水稻成功的巨大影响。
层次结构
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
(1)事件: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
品质: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
(2)事件: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品质:勇于实践,敢于探索
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
(3)事件: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品质:解放思想,挑战权威,敢于创新
(4)事件: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品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5)事件: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做出了突出贡献
品质: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做贡献
本文选材及结构特点是什么?
文本研读
(1)本文选材具体、典型。
(2)围绕主题,选取可以突出人物个性的事例,使人物生动,个性丰满,如立面前。
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文本研读
特点:正副标题结合的形式。
作用:正标题:(1)引用诗句,富有文学色彩,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突出表现袁隆平的突出成就,同时用“喜”字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真挚赞叹。
副标题:点明人物及其学术地位。
第17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读
使用了细节描写,这段话通过描写袁隆平的目光(突然停留)、行动(马上标记)、心情(欣喜异常)三个细节,把袁隆平作为一个优秀科学家难能可贵的创新品质形象具体的展现了出来。
第18段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文本研读
(1)权威的否定;
(2)有人提出“杂交水稻课题是对遗传学的无知”的朝笑;
(3)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
面对谣言,袁隆平是怎样的态度?
文本研读
面对贬斥杂交稻的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件,袁隆平心平气和,写了一封信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彻底否定了那些谣言,以事实捍卫了科学的原则。
联系上下文,分析第21、22段袁隆平的性格特点?
文本研读
这两段集中体现了袁隆平敢于捍卫真理的特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不是在办公室里“想出来的”,而是从稻田里走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发现的。当听到不同的声音与发现的事实不符时,他能够不计得失地去澄清事实。有人否定杂交水稻的推广价值时,袁隆平并没有恼火,而是通过报纸,用详实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给了有力的回应,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而对湖南盲目大面积推广“玉米稻”一事的坚决阻止,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高度责任感和忠于真理的勇气。
第31段列举了一连串的数据,有什么作用?
文本研读
用一连串具体、真实、客观的数据来展示袁隆平所从事的研究给国家带来的巨大效益以及为中国乃至世界解决粮食问题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印证了袁隆平在开罗会议上所进行的发言的科学性;同时还照应了本段的小标题“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心思想
1、本文是一篇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者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本文实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的情感,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起到了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艺术特色
1.选择填入横线处恰当的词语。
(1)为了联赛第四这个基本目标,国际米兰必须打败尤文图斯。所以,国际米兰_______,从一开始就对尤文图斯发起猛攻。(破釜沉舟/义无反顾)
(2)以山水喻忧愁,形象具体、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千古_______的诗句。(传诵/传颂)
(3)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其要义就是让权力置于_______之下,让众人看清权力如何运行。(有目共睹/众目睽睽)
小试牛刀
破釜沉舟
传诵
众目睽睽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几十年披星戴月,几十年寒来暑往,几十年苦尽甘来。已经是万众景仰的科学家了,袁隆平仍然不忘“奋斗”两个字。由此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在“不满足”中②才能获取动力
③才能再攀高峰
④才能继续航程
⑤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东西
⑥因为永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⑦在事业上我们一定要提倡“这山望着那山高”
A.①②④③⑤⑦⑥
B.①⑤④②③⑥⑦
C.⑦⑥①⑤④②③
D.⑦⑥①②④③⑤
D
3.议论文举例论证中有一种“列举法”,即用简短的语句连续举出几个事例来证明同一个观点。这样的论证,气势和力度兼而有之。请以“有梦想才会有奇迹”为论点,补写两个事例。
袁隆平梦见水稻大到可以让人在稻穗下乘凉,怀揣这份梦想,他孜孜以求,成为了“杂交水稻之父”;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印象派大师雷诺阿坚信“美会留下”,他带着这份梦想坚持绘画,最终得到了世人的肯定和褒奖;巴尔扎克说过“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执着于这份梦想,他数十年如一日完成了辉煌巨著《人间喜剧》。
4.下图是基塘生态农业循环桑蚕立体养殖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
桑蚕立体养殖过程:农民在池塘边种桑树,用桑叶养蚕,再把蚕的分泌物蚕沙投入鱼塘喂鱼,最后从池塘里挖塘泥为桑树提供肥料,这样形成一个良性的基塘生态农业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