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功与机械效率 同步练习(含答案 3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5.3功与机械效率 同步练习(含答案 3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01 19:45:10

文档简介

第3节
功与机械效率(第2课时)
课堂笔记
1.
功率是指物体____________
内所做的功,它表示做功的____________。
2.
功率的计算公式:
。若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功率的计算公式还可以表示为

3.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率的单位是
,它有个专门的名称叫
。1W=
J/s,1kW=____________W。
课时训练
A组
基础训练
1.
一台功率为10kW的机器,当它正常工作时,每分钟做功(

A.
10J
B.
2.4×107J
C.
104J
D.
6×105J
2.
三辆汽车用同样大小的牵引力和速度行驶,甲沿上坡路,乙沿水平路,丙沿下坡路,都行驶相同的时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车的功率最大
B.
乙车的功率最大
C.
丙车的功率最大
D.
功率一样大
3.
(淮安中考)小明两次分别用时90s、40s从一楼爬到五楼,小明的体重与前后两次上升的高度均不变,比较两次爬楼过程(

A.
用时少的做功多
B.
用时少的做功功率大
C.
用时多的做功多
D.
用时多的做功功率大
4.
功率一定的拖拉机,在甲地上耕地时,10min内匀速前进了1200m;在乙地上耕地时,20min内匀速前进了2800m。拖拉机在甲、乙两地上耕地所受的阻力之比是(

A.
7∶6
B.
6∶7
C.
7∶3
D.
2∶1
5.
功率一定的拖拉机在深耕时的行驶速度比在公路上慢,这主要是为了(

A.
增大牵引力
B.
增大牵引力所做的功
C.
增大发动机的功率
D.
节省燃料
6.
关于功率,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B.
做功时间短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
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短的机械功率大
D.
做功多的机械,功率一定小
7.
物块在水平拉力F(大小未知)的作用下,在水平直线轨道上运动(如图),其中AB=CD=10m。已知物块在AB段和CD段分别以2m/s和5m/s的速度匀速运动,且在AB段、CD段所受摩擦阻力分别为1N和2N,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该物块在CD段的惯性比AB段大
B.
该物块通过AB段和CD段所用的时间之比为2∶5
C.
拉力F在AB段所做的功为20J
D.
拉力F在CD段做功的功率为10W
8.
在自由下落过程中物体运动速度会越来越快,一个物体由A点自由下落,相继经过B、C两点。已知AB=BC,如图所示,物体在AB段重力做功为W1,做功功率为P1;在BC段重力做功为W2,做功功率为P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
W1≠W2
P1≠P2
B.
W1=W2
P1=P2
C.
W1=W2
P1>P2
D.
W1=W2
P1<P2
9.
举重是我国的优势体育项目,一位身高170cm的运动员和一位身高160cm的运动员,在挺举项目中用相同时间,把同样重的杠铃举起,如图所示。如果他们对杠铃所做的功分别为W1和W2,功率分别为P1和P2,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
W1=W2、P1=P2
B.
W1>W2、P1=P2
C.
W1>W2、P1>P2
D.
W1<W2、P1<P2
10.
如图甲所示,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使它沿水平木板匀速滑动,图乙是他两次拉动同一木块得到的距离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两次木块所受摩擦力相等
B.
木块第1次受到的拉力较大
C.
相同时间里第1次摩擦力做功较多
D.
第1次的拉力做功的功率比第2次大
11.
如图所示是新建成的淮南孔李淮河大桥,全长约5km。周末小顺一家开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若汽车的输出功率恒为60kW,则牵引力是
N,通过大桥做功____________J。
12.
如图所示,一款新型无人驾驶电动汽车,总质量为1.5×103kg,在性能测试中,沿平直的公路匀速行驶,行驶过程中汽车受到的阻力为总重力的0.1倍,求:(g取10N/kg)
(1)汽车匀速行驶的速度。
(2)汽车受到的牵引力。
(3)此过程中汽车牵引力所做的功和做功功率。
B组
自主提高
13.
(大庆中考)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v0匀速行驶,发动机功率为P0,牵引力为F0;t1时刻开始,司机减小了油门,使汽车保持恒定功率P行驶;到t2时刻,汽车又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已知运动过程中汽车所受阻力f恒定不变,汽车牵引力F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则(

A.
t1至t2时间内,汽车做加速运动
B.
F0=2f
C.
t2时刻之后,汽车将保持功率P0行驶
D.
v=
v0
14.
如图装置中,物体A重100牛,物体B重10牛,在物体B的作用下,物体A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如果在物体A上加一个水平向左的拉力F,拉力的功率为10瓦,使物体B匀速上升3米所用的时间为(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不计绳重)(

A.
3秒
B.
4秒
C.
5秒
D.
6秒
15.
(德州中考)救援队用吊绳打捞沉到水池底部的实心长方体沉箱,如图甲所示,提升过程中始终以0.15m/s的速度竖直向上匀速提起。图乙是吊绳的拉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整个提起过程用时80s,g取10N/kg,水的密度为1.0×103kg/m3,不计水的阻力及水面高度的变化。
求:(1)开始提起时,沉箱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不计大气压)。
(2)0~40s内拉力的功率。
(3)沉箱的密度为多大?
参考答案
第3节
功与机械效率(第2课时)
【课堂笔记】
1.
单位时间
快慢
2.
P=
P=F·v
3.
J/s
瓦特
1
1000
【课时训练】
1—5.
DDBAA
6—10.
CDDCB
11.
3000
1.5×107
12.
(1)s=1.8×103m,t=3min=180s,v==10m/s。
(2)由于汽车匀速行驶,二力平衡,所以受到的牵引力等于阻力:G=m·g=1.5×103kg×10N/kg=1.5×104N,F牵引=F阻=0.1G=0.1×1.5×104N=1.5×103N。
(3)W=F·s=1.5×103N×1.8×103m=2.7×106J,P===1.5×104W。
13—14.
DD
15.
(1)开始提起(t=0)时,沉箱下表面与水面的距离:h=s=vt=0.15m/s×50s=7.5m,沉箱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ρ水gh=1.0×103kg/m3×10N/kg×7.5m=7.5×104Pa。
(2)由图可知0~40s内拉力为5.1×104N,提升过程中的速度为0.15m/s,0~40s内拉力的功率:P==Fv=5.1×104N×0.15m/s=7.65×103W。
(3)由图可知:沉箱的重力为8.1×104N,则质量m===8.1×103kg,浮力为:F浮=G-F拉=8.1×104N-5.1×104N=3×104N,则:V物=V排==
=3m3;沉箱的密度为:ρ物===2.7×103kg/m3。第3节
功与机械效率(第3课时)
课堂笔记
机械效率
1.
动力所做的功叫
,用____________
表示;机械克服有用阻力所做的功叫____________
,用____________
表示;机械克服额外阻力所做的功叫____________
,用____________
表示。三者关系:____________

2.
我们把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叫
,公式:____________

3.
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____________
,所以机械效率总是____________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
课时训练
A组
基础训练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机械效率越高,做功越多
B.
机械效率越高,越省力
C.
机械效率越高,额外功在总功中占的比例越小
D.
机械效率越高,机械的功率越大
2.
朝鲜族有一种群众喜爱的娱乐跳板,若支点在跳板中央,当体重均为600N的两名运动员从1.5m处由静止下落到跳板一端时,静止于另一端重为450N的女运动员被向上弹起3m高。若不计空气阻力,跳板的机械效率为


A.
100%
B.
90%
C.
75%
D.
25%
3.
如图所示,用相同的滑轮组装成甲、乙滑轮组,分别将同一重物在相等的时间内提升相同的高度,不计绳重和摩擦,则(

A.
甲、乙的拉力之比是3∶2
B.
甲、乙绳的自由端速度之比是1∶1
C.
甲、乙拉力的功率之比是3∶2
D.
甲、乙的机械效率之比是3∶2
4.
如图所示,斜面长s为1.2m,高h为0.3m。现将重为16N的物体沿斜面向上从底端匀速拉到顶端,若拉力F为5N,拉力的功率为3W,则有关计算错误的是(

A.
斜面的机械效率为80%
B.
拉力做的总功为4.8J
C.
提升物体所做的有用功为4.8J
D.
物体由斜面底端运动到顶端的时间为2s
5.
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5块相同的大理石,分两次从地面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若每块大理石重为G,第一次运2块,第二次运3块,两次拉力分别为F1、F2,效率分别为η1、η2(绳重及摩擦均忽略不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F1=G
B.
F2<1.5G
C.
η1=η2
D.
η1<η2
6.
甲升降机比乙升降机的机械效率高,它们分别把质量相同的物体匀速升高相同的高度,两者相比,甲升降机


A.
做的总功较少
B.
做的总功较多
C.
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少
D.
提升重物做的有用功较多
7.
图1中力F1水平拉动重为G的物体A在水平路面匀速移动了s。改用滑轮组拉动A在同一路面匀速移动了s,拉力为F2(如图2)。此过程中滑轮组


A.
总功为F2s
B.
额外功为F1s
C.
机械效率为
D.
额外功为3F2s-F1s
8.
如图所示,工人用250N的力将重40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在此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所做的额外功分别为


A.
80%
800J
B.
80%
1000J
C.
62.5%
200J
D.
80%
200J
9.
如图所示,甲、乙分别为同一滑轮组的不同绕法,忽略绳重及一切阻力。用图甲绕法匀速提升重为900N的物体时,机械效率为90%。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拉力F1的大小为450N
B.
用图乙绕法匀速提升400N重物时,机械效率为80%
C.
分别用两种绕法匀速提升相同重物时,图乙绕法机械效率大
D.
分别用两种绕法匀速提升相同重物升高相同高度,F2做功少
10.
如图所示,用竖直向上的力匀速拉动较长的杠杆,使重为18N的物体缓慢升高0.1m,拉力大小为8N,拉力移动的距离为0.25m,该杠杆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__
,此杠杆属于
(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
11.
工人用如图装置搬运石块A。已知A重1200N,在20s内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3m,工人所用拉力F为120N,那么A移动速度为
m/s,此过程中拉力F做功为____________J;如果此装置机械效率为75%,则石块A受到的摩擦力为____________N。
12.
(西宁中考)人在绳子自由端用拉力F通过图甲所示的滑轮组,将重900N的物体匀速提升6m,用时15s,则所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____J。拉力做的功W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忽略绳重和摩擦),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________。
13.
如图所示,小汽车通过滑轮组从竖直矿井中提升矿石,矿石以1m/s的速度匀速上升8m。已知矿石重2700N,动滑轮重300N,不计绳的重力及滑轮摩擦,求该过程中:
(1)汽车拉力的大小。
(2)汽车拉力的功率。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B组
自主提高
14.
救援车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当车载电机对钢绳施加的拉力F大小为2.5×103N时,小车A恰能匀速缓慢地沿斜面上升。已知小车A的质量为1t,斜面高为2m,斜面长为5m(不计车长、钢绳重、动滑轮重、钢绳与滑轮间的摩擦和滑轮与轴间的摩擦,g=10N/kg)。在小车A由水平路面被拖上救援车的过程中,钢绳所做的有用功为____________
J,整个装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___,小车A与斜面间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______N。
参考答案
第3节
功与机械效率(第3课时)
【课堂笔记】
1.
总功
W总
有用功
W有用
额外功
W额外
W总=W有用+W额外
2.
机械效率
η=×100%
3.

小于
【课时训练】
1—5.
CCABD
6—9.
ADDB
10.
90%
省力
11.
0.15
1080
270
12.
5400
90%
13.
(1)1000N
(2)3000W
(3)90%
14.
2×104
80%
1×103
1—3节
习题课
1—3.
BBA
4.
630
75
84%
10
5.
2∶1
325
820
6—8.
AAB
9.
250
65
10.
等于
等于
等于
11.
1500
300
变大
2.5
12.
(1)40s
(2)4J
(3)0.1W
13.
(1)定滑轮
(2)减小摩擦
(3)W=Fs=Gh=20牛×1.5米=30焦
(4)晾衣杆可看作是一个杠杆,左侧钢丝绳与晾衣杆的交点为杠杆的支点,l2为悬挂点到支点的距离,根据杠杆平衡公式:F1×l1=F2×l2,可得l2==150厘米,挂在9、10、11三个孔上晾晒会损坏晾衣架。(其他解法合理也可)第3节
功与机械效率(第1课时)
课堂笔记
一、斜面
斜面是一种非常简单而且____________的机械。
二、功
1.
功包括两个要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____________。
(2)物体在____________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功等于____________
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____________的乘积,即公式____________。
3.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为____________,专门的名称叫____________。1J=____________N·m。
课时训练
A组
基础训练
1.
图中所列工具中,哪种机械相当于斜面


2.
山区里的挑夫挑着物体上山时,行走的路线呈“S”形,目的是


A.
加快上山时的速度
B.
省力
C.
减小对物体的做功
D.
工作中养成的生活习惯
3.
(北京中考)如图所示的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4.
在水平地面上,小孩用50牛的水平推力推着120牛重的箱子匀速前进了10米,在这个过程中,小孩对箱子做的功和重力对箱子做的功分别是


A.
0焦和1200焦
B.
300焦和1200焦
C.
500焦和0焦
D.
500焦和1200焦
5.
子弹在枪膛内受到火药爆炸后产生的对气体的平均推力是800N,子弹的质量为20g,枪膛长55cm。射出后,子弹在空中飞行了80m,则气体对子弹所做的功是


A.
4×104J
B.
156.8J
C.
440J
D.
1.08J
6.
如图所示,已知物体A和B质量相等,A在粗糙的水平地面,B在光滑的斜面。现它们分别在同样大小的力F作用下沿F的方向各移动了距离s,则F对物体做的功


A.
对A做的功多
B.
对A和B做功一样多
C.
对B做的功多
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7.
如图所示,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使重40N的物体A匀速移动4m,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5N,不计滑轮、绳子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拉力F做的功为(

A.
160J
B.
200J
C.
20J
D.
180J
8.
质量为m的跳高运动员先后用背越式和跨越式两种跳高方式跳过某一高度,该高度比他起跳时的重心高出h,则他从起跳后至跃过横杆的过程中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A.
都必须大于mgh
B.
都不一定大于mgh
C.
用背越式不一定大于mgh,用跨越式必须大于mgh
D.
用背越式必须大于mgh,用跨越式不一定大于mgh
9.
(义乌中考)掷实心球是我市初中生体育测试项目之一。某同学将质量为2千克的实心球从地上拿起,用双手举高2米后用力抛出,球恰好落在9分线上。在举高过程中该同学克服实心球的重力做功____________焦(g取10牛/千克)。
10.
如图所示,质量为50kg的同学在做仰卧起坐运动。若该同学上半身的质量约为全身质量的3/5,则她上半身的重力约为____________N。她在一段时间内做了40个仰卧起坐,每次上半身重心上升的距离均为0.3m,则她在这段时间克服重力做的功约为____________J。
11.
如图所示,物体G所受到的重力大小为40N。
(1)在拉力F1的作用下使物体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0.5m,则拉力F1在这一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为____________J。
(2)将该物体放在倾角为30°的光滑斜面上,用平行于斜面的拉力F2使物体沿斜面匀速移动1m,此时拉力F2的大小恰为20N,则拉力F2在这一过程中对物体所做的功为____________J。
(3)由上述两种情况可知,使用斜面能省
,但不能省____________。(填“功”或“力”)
12.
(常德中考)如图甲所示,水平地面上的一物体,受到方向不变的水平推力F的作用,F的大小与时间t的关系和物体的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0~3s,F对物体做的功为
J,3~6s物体受摩擦力大小为
N。
13.
目前汽车刹车器均采用油压制动,油压制动刹车时消耗的机械能以内能形式排放掉,形成能源浪费。现有一种汽车再生制动器,能把汽车刹车制动时消耗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而储存起来,有效地利用了能量。而实际上汽车刹车时再生制动器无法提供足够的刹车阻力,仍需要与油压制动器配合使用,产生恒定的刹车阻力来满足刹车要求。若某汽车以72km/h的速度行驶,刹车时再生制动器产生的阻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表:
时间t/s
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再生刹车阻力f/×103N
8.0
8.1
8.4
9.0
10.0
10.0
10.0
7.5
5.0
(1)汽车刹车时,再生制动器所产生的刹车阻力大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如果汽车制动时需要产生恒定的刹车阻力为1×104N,t=1.6s时油压制动器还需产生
N的刹车阻力。
(3)在满足(2)的刹车阻力作用下,汽车的行驶路程与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则在0~0.6s内汽车克服刹车阻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B组
自主提高
14.
如图,一长为L的粗细不均匀的水泥电线杆重为G,重心在距A端L处。当用竖直向上的力F1将A端缓慢抬高h(B端仍在地面上)时,F1做功为W1;当用竖直向上的力F2将B端缓慢抬高h(A端仍在地面上)时,F2做功为W2,则:G=____________
(用F1表示),W1∶W2=____________

15.
把边长L=0.5m、密度ρA=0.6×103kg/m3的正方体A放入底面积为S=1m2的盛水容器中,如图甲所示。将物块B轻放在A的上面,容器中的水面上升了0.01m,如图乙所示,则物块B的质量为____________
kg。在这个过程中,A重力做功的大小为____________J。(已知ρ水=1.0×103kg/m3,g取10N/kg)
参考答案
第3节
功与机械效率(第1课时)
【课堂笔记】
一、省力
二、1.
(1)力
(2)力
2.

距离
W=F·s
3.
牛×米(N·m)
焦耳
1
【课时训练】
1—5.
CBBCC
6—8.
BCC
9.
40
10.
300
3600
11.
(1)20
(2)20
(3)力

12.
0
4___________
13.
(1)先增大后不变再减小
(2)5.0×103
(3)W=fs=1×104N×10m=1×105J
14.
1.5F1
2∶1
15.
10
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