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3 07:56: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导入: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了,初中语言教材选了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朱自清先生不愧为散文大家,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同学们还知道些什么?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2、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3、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记叙性散文阅读指导:?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讲究以小见大;叙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以若干零碎、琐屑之事来反映一个主题,这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叙事中的体现;重视行文的技巧,文库
其构思之精妙,结构之严谨,感情之细微,尤其耐人寻味。?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
叙述方式:?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技巧: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修辞技巧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作品结构分析
《荷塘月色》共8个自然段,每段自有其独立性,但从作者的行踪变化上看,从扣文题的主体文字与宕开笔墨写联想的“闲笔”来看,这8个自然段还是可以划分成几个大部分的,把文章的基本框架弄清了有助于我们对内容的分析和对主旨的探索。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观荷塘
第5段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从写景状物的角度上看,第2~6段显然是文章的主体内容,应归为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也应独立。第7~8段由现实写及想象中古时候的旧俗,突转一笔(回到家门)收束全篇。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不加掩饰直反正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也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
【背景链接】:
朱自清曾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目睹过“三。一八”惨案的全过程(他那天参加了请愿游行)。他追求进步,痛恶黑暗的反动统治;他虽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在大革命高潮时,他很兴奋,时时关注着南方的革命,渴望中国的统一各民主的实现。“四。一二”政变,给他的打击是学生的,他“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按他当时的思想境界(“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一见陈竹隐藏《忆佩弦》)是不可能毅然投入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工具,《荷塘月色》的诞生是很自然的。
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这一段,抛开了写景,句句都是内心活动。这样写,是不是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
1、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_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不幸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其中不就蕴含着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吗?
2、从行文上看这一段似乎是“游离”出来的抒情段,但从时空上看,这一段与第2段是同步的。实际上,这“情”还是离不开“景的”,如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独处”之情呢?
品读4-6段:
第四段:月下的荷塘
第五段:塘上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的四周
荷塘
月色
品读第四段的比喻和通感
1、荷叶:亭亭的舞女的裙
2、荷花: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博喻)
3、荷香:渺茫的歌声(比喻、通感)
4、荷波:闪电
5、流水:脉脉(拟人)
形态美、动态美、静态美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又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十二种。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
比喻的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还有《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品读第五段的炼字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若将“泻”字换成“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2.“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若将“浮”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1.“泻”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没有依附任何事物。
2.“浮”既描写出青雾与叶花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谧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
4.“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
3.“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薄薄的青雾;“梦”的本体是叶子和花。
4.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像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像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品读第六段的叠词
叠词的作用:
1、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
2、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3、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烦乱、哀愁的思想情感。
赏析第三部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鹚首徐回,兼传羽杯;擢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螗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作者两次都联想到了有关采莲的内容,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怀念。这种怀念,不仅是为了慰藉自己苦痛寂寞的心,同时也寄托着他的希望与追求。
作者在文中对“妻”着墨不多,却集中在开头和结尾。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妻”?谈谈你的看法。
从结构上看,这样写有前后照应的作用;从内容上看,这样写表现了一切依然如旧的现实,作者想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最后又回到了眼前的现实生活中来。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中国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