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秦王扫六合”
皇帝制度的建立
巩固统一的措施
课堂小结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导入一
导入二
古 风 李白(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额鼻象五岳,扬波喷云雷。鬈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莱?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秦王扫六合”
秦国自从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逐渐富强起来,所谓“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战国策·秦策》)。东方六国不断衰弱,秦国统一的时机已经成熟。
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了秦灭六国时军队的强大阵容
李斯对秦王嬴政说:“自从秦孝公以来,周朝卑弱衰微,诸侯之间互相兼并,函谷关以东地区化为六国,秦国乘胜奴役诸侯已经六代。现如今诸侯服从秦国就如同郡县服从朝廷一样。以秦国的强大,大王的贤明,就象扫除灶上的灰尘一样,足以扫平诸侯,成就帝业,使天下统一,这是万世难逢的一个最好时机。”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史记·李斯列传》
秦调兵虎符
秦王嬴政执掌大权以后,制定克敌制胜的策略,积极进行灭亡六国的准备。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发动大规模的统一战争。
阳陵铜虎符:秦朝。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是皇帝调发军队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中分为二,右左半符各有错金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12字。
发兵,必须右左半符验合方能生效。
及至秦王,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贾谊《过秦论》
《过秦论》书影
贾谊
前200~前168年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
经过10年征战,于公元前221年,强大的秦国完成统一全国大业,仍以咸阳为都城。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公元前230年 公元前221年
灭韩 灭赵 灭魏 灭楚 灭燕 灭齐
前230 前228 前225 前223 前222 前221
秦灭六国过程简表
秦兼并六国形势图
秦都咸阳及附近宫殿分布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结构图
秦咸阳宫一号宫殿复原图
秦瓦当
(秦都咸阳遗址出土)
瓦当:古代称瓦背向上的滴水瓦的瓦头,呈圆形或半圆形,上有图案或文字。
秦都咸阳宫殿用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砖文书“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大意秦朝统一天下,普天之下的人都是秦朝的臣民。从此国家强盛,国库充实,人民不忧饥饿。
小篆体十二字砖
皇帝制度的建立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译文:“我嬴政凭着微不足道的个人,兴兵诛暴讨乱,依仗祖先宗庙的威灵,使六国的君王都称臣认罪,天下到此完全平定了。如今要不改个名号,实在无法显示成功,传之后世。”丞相王绾(wǎn)﹑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说:“以前五帝的时候就有地方千里,但是蛮夷是否臣服,诸侯是否来朝拜,周王无法制约。现在陛下平定了天下,海内都设立郡县治理,法令制度统一颁行,从上古以来没有过,五帝的功绩也与此无法相比。臣等和博士商议,古有天皇、地皇、泰皇,以泰皇最为尊贵。臣等冒昧的请大王定尊号为‘泰皇’,言语称为‘制’,颁布的法令称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秦王说:“去掉‘泰’字留‘皇’字,再用上古时的‘帝’字,称号为‘皇帝’。其他的按照你们的办法。”
“从现在我开始,不用后人评价功过而给我起谥号。我为始皇帝,后代依次称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代代相传无穷无尽。”
德迈三皇
功过五帝
秦始皇像
冕
旒
衮服
关于秦王统一天下后的称号等,秦王君臣进行商议,决定使用“皇帝”这样的尊称,嬴政自称为“始皇帝”。
并定下规矩,其位由子孙继承,依次称二世、三世皇帝,妄想千秋万代,永远传下去。
秦朝中央集权示意图
秦始皇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管理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建立起来。 郡:郡尉(典兵)、郡守(治民)、监御史(新置郡负责监督百姓及官吏)。 县:县令(万户以上)、县长(不满万户)。 乡:游徼(jiào 治安)、三老(教化)、啬夫(sè 小乡司法与税收)、有秩(大乡司法与税收)。 亭:亭长。 里:里正。
里正
太尉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郡守
郡尉
监御史
县丞
县令[长]
县尉
有秩
三老
啬夫
游徼
亭长
中央
郡
县
乡
亭
里
辽东郡
象 郡
陇西郡
咸 阳
读图:
在图上找出秦都城咸阳、辽东郡、陇西郡、象郡。
秦始皇全面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后来扩大到40多郡),郡下面设置县。郡县的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和考核,彻底改变和废除了过去的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中央集权的界别阶层和阶级基础,保证了中央政令畅通无阻,一直贯彻到基层中去。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李贽《藏书》
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世界。
——李贽《史纲评安·后秦记》
李贽(zhì 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温陵居士,明代杰出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原姓林,名载贽,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后,改姓李,嘉靖三十五年为避穆宗载垕(hòu)讳,取名贽。其家世代巨商,至祖父辈渐衰。
巩固统一措施
思考:漫画反映了什么时代怎样的社会现象?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咸阳宫遗址出土诏版
诏版文字大意:秦始皇二十六年,天下一统,庶民安居乐业,立皇帝称号,于是诏令丞相隗[kuí]状、王绾[wǎn],针对度量衡混乱的状态,制订法令统一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货币和度量衡。秦统一全国后,若继续保留各诸侯国的制度,必然给赋税的征收、各地往来贸易带来不便,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制度势在必行。秦始皇规定以原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铜钱为全国通行的货币,各诸侯国原有货币一律停用。
秦朝半两钱
秦半两钱钱范
半两钱的币值:在正常情况下,一石米值一百钱,一匹马值一万钱。
到了秦末汉初,一石米值一万钱,一匹马值一百万钱。
统一货币
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春秋争霸、战国争雄,大小诸侯与国家铸就了先秦货币的多姿多彩。分为刀货、布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齐、燕通行刀币(刀货)。韩、赵、魏通行布币(铲币)。楚国通行蚁鼻钱。周、秦用圆形钱。秦朝钱币分为两等,黄金为上币,单位为镒[yì],一镒重20两;下币为铜钱,依其重量,称为“半两”。半两钱币值单一,便于换算,携带方便。
度
量
衡
统一度量衡
秦朝量制与衡制换算表
量 制 衡 制
1斛[hú]=10斗 1石=4钧
1斗=10升 1钧=30斤
1升=10合[gě] 1斤=16两
1合=2龠[yuè] 1两=4锱[zī]
1合=10勺 1锱=6铢[zhū]
1斗约合公制2公升 1石约合公制30.75公斤
1升约合公制200毫升 1斤约合公制0.256公斤
度是计量长短的标准;
量是计量容积的标准;
衡是计量轻重的标准。
秦八斤铜权(重2063.5克)
秦陶量
秦铜椭量
出土秦计量器主要分布图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文字不同。统一以后,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字体。后来全国又开始流行书写更方便的隶书字体。文字的统一,实质是社会生活习俗以及人们的行为方式的变革。
统一文字
秦统一文字示意图
秦始皇在位期间,五次巡视各地,七次刻石,包括绎山刻石、琅琊刻石、泰山刻石等,现保存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以及后人的一些拓本、摹本。
秦绎山刻石
秦琅琊(Láng yá)刻石
1.秦王灭六国的原因
2.秦王灭六国的经过
3.秦统一的意义
秦王扫“六合”
1.建立皇帝制度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制度的建立
1.秦巩固统一的原因
2.秦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巩固统一的措施
课堂小结
学习与探究
学习活动
制作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示意图
里正
太尉
皇帝
丞相
御史大夫
郡守
郡尉
监御史
县丞
县令[长]
县尉
有秩
三老
啬夫
游徼
亭长
中央
郡
县
乡
亭
里
学习测评
1.秦统一全国的时间是( )。
A.公元前230年
B.公元前221年
C.公元230年
D.公元221年
2.试分析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原因。
3.秦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主观原因:
A.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B.战国后期,尤其是长平之战后秦国
的优势进一步确立;
C.秦王政的才能及正确的统一策略的
制定和实施;
D.其他。
客观原因:
A.战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统一创造
了条件;
B.人民渴望统一、要求和支持统一;
C.东方六国不团结;
D.六国统治集团为秦的策略所瓦解;
E.其他。
答:结束了分裂混战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B
史海拾贝
泰山石刻与五大夫树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
秦泰山刻石
《秦泰山石刻》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登临泰山时所刻,原石毁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今存十字,其书与大篆比较,笔画俭约,结体更为规矩典雅。
五大夫松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