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升华和凝华
4.4
沪粤版
八年级上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D
C
1
2
3
4
5
C
A
6
7
8
10
凝华;升华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9
D
A
升华;液化
D
D
11
12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升华;凝华
13
14
16
15
D
C
B
【2020?牡丹江】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深秋,清晨草叶上出现白霜
C.夏天,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出汗”
D.冬天,背阴处的雪没熔化却变少
D
1
【点拨】
冬天,背阴处的雪没熔化却变少,是雪直接升华为水蒸气,故D正确。
【2020?赤峰】下列四幅图中描述的现象属于凝华的是( )
C
2
【点拨】
冬天,枝头挂满的白霜,是由气态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霜,属于凝华现象,故C正确。
3
【2019?泰州】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樟脑丸逐渐消失——熔化
B.铁水浇铸铁铸件——凝华
C.擦酒精解暑降温——汽化
D.秋末屋顶上结霜——升华
C
【中考?绵阳】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 )
A.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霜所致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所致
C.冻肉中的冰熔化成水所致
D.冻肉中的水凝固成冰所致
A
4
【点拨】
冻肉刚出冷库时比进冷库时重,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为小冰晶,附着在冻肉的表面。
【2021?六安金寨县期末】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遇冷________而成,是非常难得的自然奇观。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5
凝华
升华
【2019?郴州】为防止食物腐败变质,可利用冰块或干冰使食物降温。这是因为( )
A.冰块和干冰熔化吸热
B.冰块和干冰升华吸热
C.冰块升华吸热、干冰熔化吸热
D.冰块熔化吸热、干冰升华吸热
6
D
7
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固形成,需要放热
D.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汽化,需要吸热
A
【点拨】
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故A正确;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需要放热,故B错误;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小冰晶,需要放热,故C错误;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故D错误。故选A。
8
【中考?成都】小付买了一盒“雪月饼”,为了保持低温,工作人员在月饼包装盒内装入了一定量的“干冰”。回到家中,打开包装盒,发现周围空气出现了“白雾”,这是因为“干冰”在________过程中吸收热量,使空气中的水蒸气________成了小水滴。(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升华
液化
【点拨】
包装盒周围的“白雾”是盒内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
【2020?淮安】如图所示,冬天早晨窗户玻璃内侧常会附着一层冰花,冰花形成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升华
D.凝华
9
D
【点拨】
冰花是室内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A、B、C错误,D正确。
【中考?宜昌】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雾或结“冰花”,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玻璃窗上的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B.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D.“冰花”结在玻璃窗的外表面
10
D
【点拨】
雾是液态的小水滴,它是室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形成的。“冰花”是固态的小冰晶,它是室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很冷的玻璃凝华而形成的。液化的条件是遇冷,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高,玻璃的温度低,室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会发生液化现象,雾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凝华的条件也是遇冷,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高,玻璃的温度很低,室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会发生凝华现象,“冰花”出现在玻璃窗的内表面。
11
【2020?宜昌】如图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就会发现白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B.水蒸气形成白霜时吸收了热量
C.冰中加盐提高了冰的熔点
D.如果不加盐,则罐底出现小水珠而不是白霜
D
【点拨】
霜是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水蒸气形成白霜时放出热量,故B错误;冰中加盐后更容易熔化,盐和冰的混合物的熔点低于冰的熔点,故C错误;如果不加盐,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则水蒸气遇到罐底不会凝华形成霜,故D正确。
【2019?长沙】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熔化现象
12
C
如图所示,用久的环形节能荧光灯两端发黑,原因是钨丝高温下________成钨气体,遇到温度低的玻璃内壁________成固态钨颗粒。(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13
升华
凝华
【点拨】
荧光灯的钨丝在温度较高时会直接变成气体,发生了升华现象;当这种气体遇到冷的玻璃时,又会直接变成固体附着在内壁上,发生了凝华现象。
在做“碘的升华”实验中,有同学有疑问:固态碘是否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下列两个实验都是为了演示“碘的升华”而设计的。参阅表中几个温度的数据,分别对两个实验方案分析评价。
14
实验方案1
实验方案2
如图所示,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碘锤,发现出现了紫色的碘蒸气
如图所示,放入水中加热碘锤,观察到碘锤中固态碘逐渐消失,紫色
的碘蒸气充满
碘的熔点:113.5
℃
碘的沸点:184.35
℃
水的沸点:100
℃
酒精灯火焰温度:800
℃
(1)在实验方案1中,酒精灯火焰的温度_______碘的熔点、沸点,出现的碘蒸气可能是碘_______后,再________形成的。
(2)在实验方案2中,沸水的温度________碘的熔点、沸点,碘________(填“可能”或“不可能”)熔化,气态碘只能是碘升华形成的。
高于
熔化
汽化
低于
不可能
(3)在做“碘的升华”的实验时,为了避免碘出现从固态→液态→气态,因此要控制加热温度________碘的熔点,实验方案2更有说服力。
低于
【点拨】
固态碘吸收热量变成液态碘的过程叫熔化;液态碘吸收热量变成气态碘的过程叫汽化;酒精灯火焰的温度高于碘的熔点、沸点,导致出现的碘蒸气可能是碘先熔化后汽化形成的;将碘锤放在沸水中加热,沸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的温度最多只能达到水的沸点,碘不会熔化,所以看到的碘蒸气只能是碘升华的结果。为避免碘出现从固态→液态→气态,使碘直接升华,因此要控制加热温度低于碘的熔点。
【2021?六安金寨县期末】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15
B
【点拨】
干冰在高空中会升华为气态,在升华的过程中,吸收热量,从而起到降温作用;当气温骤降时,空气中的水蒸气会凝华为固态的冰晶,冰晶在下落过程中,会熔化为小水滴,实现人工降雨。
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大漠里的奇迹
新疆罗布沙漠出现罕见的气象,气温一直在
-15
℃左右,天空没有阳光,雪刚停,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5~10
cm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20
min左右,雪不见了,脚下却是干爽的沙地,这一现象令在此的科考队专家瞠目。
16
(1)雪为什么不见了?
雪发生升华现象变成了水蒸气。
【点拨】
雪不见了的原因是雪发生升华现象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
(2)读过此文后,你对物理与生活、物理与自然的认识是什么?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与生活和自然关系密切。(答案合理即可)
【点拨】
由短文可联想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知识与生活和自然关系密切。(共34张PPT)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4.2
沪粤版
八年级上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第1课时 汽 化
B
汽化;吸
1
2
3
4
5
D
B
6
7
8
10
C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9
D
吸热;减慢
97.5
℃;吸收
C
11
12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3
14
D
【2021?阜阳临泉县期末】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头发吹热风
B.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
C.将玻璃板上的水滴向周围摊开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
1
【2020?达州】午餐前老师向我们的双手喷洒消毒酒精进行消毒,喷洒在我们手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此时酒精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同时双手感觉很凉,表明此物态变化是一个________热过程。
汽化
2
吸
【点拨】
消毒酒精喷洒到手上后,会很快变干,是酒精在常温下由液态变为气态,即发生了汽化现象,双手感觉很凉,说明汽化吸热。
3
【中考?无锡】关于水沸腾时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只在表面发生剧烈汽化
B.水只在内部发生剧烈汽化
C.持续加热,水温不断上升
D.持续加热,水温保持不变
D
【点拨】
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故A、B错误;水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故C错误,D正确。
在敞开的水壶里烧水,使水沸腾后再用猛火继续加热,则水的温度将( )
A.逐渐升高
B.不变
C.逐渐降低
D.忽高忽低
B
4
师傅在烧水煮鸡蛋时,水沸腾后却改用了“小火”,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后,改用“小火”能更快地让鸡蛋变熟
B.用“小火”会降低水的沸点,不应改用“小火”
C.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
D.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
5
C
【点拨】
液体沸腾的特点是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在烧水煮鸡蛋时,水沸腾后无论使用“大火”还是“小火”,水达到沸点后温度都保持不变。“小火”不会改变水的沸点,更不会更快让鸡蛋变熟。故选C。
【2019?凉山】在炎热的夏天,凉山州部分县市气温高达35
℃,小马同学在家使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爽,是因为( )
A.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够降低气温
B.电风扇吹出的风为冷风
C.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吸收人体的能量
D.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
6
D
7
【2020?安顺】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________的缘故导致身体会感到冷,此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________(填“加快”或“减慢”)水分蒸发。
吸热
减慢
【点拨】
游泳者出水后身体会觉得冷,这是因为人从水中上岸后,身上有水,水蒸发吸热,所以感觉冷;将身体蜷缩起来减小了液体的表面积,可减慢水分的蒸发,使人感觉不那么冷。
8
【2020?成都】做“纸杯烧水”实验时,小科用蜡烛火焰加热盛有适量冷水的纸杯,一段时间后水沸腾了。沸腾过程中,他多次测得水温为97.5
℃,这说明当地水的沸点为________;他把蜡烛移开,水停止沸腾,这说明水沸腾需要________热量。
97.5
℃
吸收
【点拨】
沸腾过程中,他多次测得水温为97.5
℃,则该温度为水的沸点,即水的沸点为97.5
℃;把蜡烛移开,水停止沸腾,表明水沸腾时需要吸收热量。
室内温度为20
℃,此时用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图中能正确反映温度计读数随时间变化的是( )
9
C
【点拨】
酒精蒸发吸热,能使它附着的温度计温度下降;酒精蒸发完以后,受空气温度的影响,温度计的示数又会上升,直到和周围温度相同时,不再上升。
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水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测出A、B、C、D四个图中水完全蒸发所用的时间分别为200
s、100
s、50
s、80
s。
10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________的关系。
(2)通过________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
(3)分析A、D两图所示实验能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
(4)本实验采用了一种很重要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____________法。
表面积
A、C
在液体表面积、液体
温度相同时,液体表面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越快,液
体蒸发越快
控制变量
11
【2020?临沂】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除温度计外,本实验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
(2)组装图甲所示实验装置时,应按照____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停表
自下而上
(3)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________
℃,这时小明观察到水中产生气泡的现象如图________所示。
93
乙
(4)图丁是小明根据实验数据描绘的水的沸腾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不是100
℃,这是因为____(填序号)。
A.实验操作错误造成的
B.实验误差引起的
C.当地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C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有煎炸炖烤焖等多种烹饪方法。如图是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的示意图(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的汤( )
A.同时沸腾了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12
D
【点拨】
开始锅中的水与碗中的汤都会吸热升温,但当锅中的水达到沸点时吸热会沸腾,但温度不再升高。此时碗中的汤也会达到沸点,但由于碗中的水与锅中汤的温度相同,所以不能继续吸热,所以碗中的汤不会沸腾。
【中考?毕节】小李同学观看表演“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为60
℃,当温度达到________℃时锅中的“油”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油”和放入其中的铁球的温度________(填“会”或“不会”)升高,当__________________后,继续加热,就不可能赤手从油锅中取铁球了。
13
60
不会
醋全部汽化
【点拨】
由于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醋的沸点是60
℃,当锅中的液体温度达到60
℃时液体就会沸腾。液体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因此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60
℃。只有当醋全部汽化后,再继续加热,“油”的温度才会升高。
【中考?曲靖】小静同学做有关水沸腾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1)根据表格数据,为了完成实验,应选用__________(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14
水银
种类
酒精
水银
沸点
78
℃
357
℃
【点拨】
水的沸点大约是100
℃,使用酒精温度计,在水温达到78
℃时,酒精变为气体,酒精温度计不能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继续进行工作。
(2)用如图甲的装置加热水,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计示数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不变
【点拨】
用如图甲的装置加热水,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保持不变,则温度计示数不变。
(3)如图乙,停止加热后,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上冷水,会看到烧瓶内的水再次沸腾,这是因为浇上冷水后,烧瓶
内气压________,水的
沸点________。
减小
降低
【点拨】
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气压减小,瓶内液面上方气压减小,导致沸点降低,因此水会重新沸腾起来。(共41张PPT)
物态变化规律的探究
专训
沪粤版
八年级上
全章高频考点专训
1
2
3
4
5
6
7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2019?黄石】某同学探究影响蒸发情况的实验,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该同学记录了三个示数,其中a温度计示数为________
℃。
(2)酒精蒸发时会向温度计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比较b和c温度计的示数,可以得出:蒸发快慢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从分子热运动的角度来看,空气流动促进了酒精分子向空气扩散。
25.5
吸收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4)该同学用水代替酒精多次实验,发现在相同温度但天气不同的情况下,三根温度计示数有时差别不大,有时差别却很大。他猜想水的蒸发情况可能与天气有关,若示数差别不大,可能的天气是___________________。
雨天、潮湿天气等
【2020?朝阳】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2
(1)装置图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指出错误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烧杯上放置一个纸板,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了烧杯底部
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
(3)乙图中a图像是实验小组根据记录绘制的水沸腾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得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_____;当地大气压__________(填“高于”“等于”或“低于”)
一标准大气压。
继续吸热,温度
不变
低于
【点拨】
因当地大气压不变,水的沸点不变,故减少水的质量时,只是缩短了加热时间,故水沸腾时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c。
(4)如果减少烧杯中水的质量,水沸腾时图像可能是图乙中的________(填“b”“c”或“d”)。
c
人们都说:“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要比被100
℃的热水烫伤严重得多”。小明认为这是因为100
℃的水蒸气和100
℃的热水温度虽然一样,但100
℃的水蒸气变成100
℃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对此,小明设计了以下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3
实验过程:①将一定质量、温度为t1的冷水装入一个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液面如图甲所示位置,标记为A;②向杯中插入导管,将100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假设水蒸气不外跑),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③一段时间后,停止通入
水蒸气,移出导管后,杯中液面
位置如图乙所示,标记为B,再
测出此时杯中水的温度为t2,比
较发现t2高于t1。
(1)杯中水面上升是通入的水蒸气发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结果。
【点拨】
将100
℃的水蒸气通入保温杯的冷水中,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形成水,所以发现杯中水面明显上升。
液化
(2)t2高于t1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水蒸气在双层玻璃真空保温杯中遇冷由气态变为液态,发生液化,水蒸气液化要放出热量;水蒸气液化时放出的热量被杯中的水吸收,水的温度升高,所以t2高于t1。
100
℃的水蒸气液化放热给了冷水
(3)小华认为小明的实验还不足以证明他的观点,并且写出了自己的改进办法,小明看过后叹服不已。小华的改进步骤如下,请补充完整:①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水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②然后向杯中倒入_________________直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0
℃的开水
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
③摇匀后测出此时保温杯中的水温t3,若t3低于________(填“t1”或“t2”),则可以得出“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
℃的水蒸气变成100
℃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t2
【点拨】
为了证明他的观点,应再取一个相同的保温杯,在保温杯中倒入与第一个保温杯中质量相同、温度为t1的冷水,然后向杯中倒入100
℃的开水直至水面位置到达B位置(等高)处,摇匀后测出此保温杯中水温t3,并与t2比较,t3低于t2,则可以得出“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是因为100
℃的水蒸气变成100
℃的热水时,还需放出热量。
【2020?营口改编】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4
(1)实验时,试管里装有适量的________(填“冰块”或“碎冰”),将试管放入水中加热,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而且温度上升较慢,便于记录。
碎冰
使冰受热均匀
【点拨】
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时,试管里应装有适量的碎冰,在加热过程中,碎冰受热均匀,并且变化比较慢,便于记录实验温度。
(2)如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给冰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
BC段的物质处于______________状态。
固液共存
【点拨】
由图像可知BC段表示冰处在熔化过程,所以是固液共存状态。
(3)试管中的冰完全熔化后,若持续加热,得到图像中的DE段。由此判断可能是液面上方的气压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________(填“能”或“不能”)沸腾。
低于
不能
【点拨】
由图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为98
℃,小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
℃,说明液面上方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由于烧杯内的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试管内的水虽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所以不能沸腾。
【2020?呼和浩特】实验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关键。欣丽同学在学习物质熔化和凝固这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做了探究“某种物质熔点和凝固点”的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如图甲
和乙所示。
5
(1)图甲中温度计显示的读数为________。
(2)图乙所代表的物态变化过程为________(填“①”或“②”)。
①熔化 ②凝固
96
℃
【点拨】
由图像可知:物质降温,是物质的凝固过程,图乙所代表的物态变化过程为凝固,故选②
②
(3)这种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约为________。
【点拨】
因为这种物质在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由图可知这种物质的熔点或凝固点约为85
℃。
85
℃
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如图甲所示),从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线的橡皮塞,
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乙所示。
6
(1)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这是________过程,需要________热,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下了紫色的霜,这是________过程。
升华
吸
凝华
【点拨】
当加热碘粉时,碘会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形成紫色的碘蒸气,这属于升华现象,需要吸热;棉线上紫色的霜是由碘蒸气直接变成的固体,是凝华过程。
(2)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________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
凝华
钨丝经过先升华后凝华
【点拨】
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的堆积物是碘蒸气凝华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凝华形成的碘越多。由此可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钨丝经过先升华后凝华形成的。
(3)经过这个探究,小明明白了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如图丙所示)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你认为下列对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冰
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厚冰柱后凝固成冰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干冰
B
【点拨】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柱凝华形成冰附着在冰柱上,使冰柱越来越粗。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雪的形成
雪是从云中降落到地面的雪花形态的固体水,它由大量白色不透明的冰晶和其聚合物(雪团)组成。在水蒸气弥漫的云层里,雪最先以肉眼看不到的一颗微尘粒子形状存在,叫做晶核,通常会在低于-10
℃的环境下形成。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分子在冷空气作用下,围着晶核开始凝华,使晶核逐渐变大,成为雪晶。当雪晶增大到能够克服浮力时,便落到地面,这就是雪花。水蒸气的多少和温度的高低造成了雪花多少、大小和形状的差异。
7
降雪要满足三个气象条件:一是云层中含有较冷的晶核;二是要有充足的水汽;三是云层下面气温低于0
℃,接近地面的气温一般不能低于4
℃。当靠近地面的空气在0
℃以上,但是这层空气不厚,温度也不很高,会使雪花没有来得及完全消融就落到了地面。这叫做降“湿雪”,或“雨雪并降”。这种现象在气象学里叫“雨夹雪”。
受强冷空气影响,1月4日盐城迎来了2018年首场降雪。为了应对大雪对交通的影响,交警和路政部门提前布局,第一时间向路面撒盐除雪,并出动铲雪车进行铲雪作业。
(1)晶核周围的水蒸气围绕晶核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使晶核长大成雪晶,该过程中水蒸气需要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
(2)下列不属于雪的形成条件的是________。
A.云层中气温较低 B.云层水气充足
C.云层中有较冷的晶核
D.云层下气温较高
凝华
放热
D
(3)向路面撒盐除雪的原理是盐水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________(填“高”或“低”)。
低
(4)收集一定量的干净雪置于室温下,观察雪的熔化现象,测量并作出雪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能反映雪熔化规律的图像是________。
B
(5)1月4日凌晨盐城市大部分地区下的是雨夹雪,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于0
℃(共37张PPT)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4.3
沪粤版
八年级上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D
1
2
3
4
5
B
B
6
7
8
10
D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9
A
D
11
12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A
13
14
15
D
以下事例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春天,冰封的河面消融
B.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湖水结冰
D
1
【点拨】
冬天,湖水结冰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故D正确。
【2021?阜阳临泉县期末】民间艺人制作“糖画”时,先将白糖颗粒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成糖浆,用勺舀起糖浆在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绘制蝴蝶、鱼等图案,等石板上的糖浆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后就成了栩栩如生的“糖画”。糖浆变成糖画的过程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熔化
2
凝固
放出
3
下列各物质中,全部都是晶体的一组是( )
A.石英、玻璃、金属
B.冰、食盐、金属
C.松香、水晶、金属
D.海波、金刚石、沥青
B
汽车的发动机工作时温度很高,因此汽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用循环流动的冷却液来吸热降低发动机的温度,冷却液是用水和特殊的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由于北方的冬天气温很低,冷却液本身还要有防冻结的特性,因此汽车的冷却液应该是( )
A.凝固点较高
B.凝固点较低
C.凝固点和纯水一样
D.无法确定
B
4
【2021?赣州宁都县期末】在探究某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时,持续加热物质,记录并描绘出了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20
min时该物
质处于_________状态。
5
晶体
固液共存
【2020?天津】在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地保存蔬菜,人们通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结冰能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这是利用了水( )
A.熔化吸热
B.汽化放热
C.液化吸热
D.凝固放热
6
D
【点拨】
冬天在菜窖内放几桶水,水放热凝固,使菜窖的温度不至于过低而将菜冻坏,故D正确。
7
如图是一款新型水杯,在杯的夹层中封入适量的固态物质,实现了“快速降温”和“快速升温”的功能。使用时,将水杯上下晃动几分钟,可以将100
℃的开水降温至55
℃左右的温水,也可以将冷水升温至55
℃左
右的温水,这款水杯被广泛称为“55
℃
杯”。“55
℃杯”的工作原理是( )
A.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热水;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B.首次使用时,必须加注冷水;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C.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熔化吸热;升温时利用凝固放热
D.首次使用时,加注冷热水均可;降温时利用物质凝固放热;升温时利用熔化吸热
【答案】A
【点拨】
首次使用时,加注热水,晶体物质吸热熔化,当温度低于55
℃后,物质凝固放热,这个过程中,水可以较长时间保持55
℃不变。
8
【中考?西宁】夏天在农贸市场卖海鲜产品的摊位上,经常看到摊主将冰块放在新鲜的海产品上面用于保鲜,这主要是因为冰块有较低的温度和熔点,且冰在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过程中要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熔化
吸热
【2019?连云港】质量相同的0
℃的冰比0
℃的水冷却效果好,这是因为冰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吸收热量,此过程中冰的温度____________(填“升高”“降低”或“保持不变”)。
9
熔化
保持不变
【2020?邵阳】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
℃,则标准大气压下48
℃的海波( )
A.一定处于固态
B.一定处于液态
C.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以上都有可能
10
D
【点拨】
海波是晶体,在熔点48
℃时,海波有三种状态:固态、固液共存态、液态,故D正确。
11
【2020?济宁】小红将一杯常温的开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的冷冻室中,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杯中的水发生了物态变化,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这杯水的物态变化过程的是( )
D
【点拨】
将一杯常温的开水放入正常工作的冰箱的冷冻室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较长时间后,水的温度达到凝固温度0
℃,水逐渐凝固,当水全部凝固后,冰的温度再次降低。故选D。
【2020?长沙】小杰同学为了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规律,选用A、B两种物质进行实验,得到了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甲)。
12
(1)由图像可知,A、B两种物质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
(2)用温度计测量该晶体物质的温度,某时刻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该晶体物质的温度是
________
℃,处于________态。
A
58
液
【中考?贺州】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插入装有冰粒的烧杯中间,然后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中的冰( )
A.没有熔化
B.熔化一半
C.熔化小于一半
D.熔化超过一半
13
A
【点拨】
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当烧杯中的冰熔化一半时,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温度为0
℃;试管内的冰虽达到熔点0
℃,但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温度相同,不能吸热,故无法熔化。
学习物态变化时,老师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放热结冰温度不降”;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吸热化水温度未升”。该对联先后包含的两种物态变化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它还说明了冰是一种________(填“晶体”或“非晶体”)。根据对联可知冰的熔化条件是温度达到________,且继续吸热。
14
凝固
熔化
晶体
熔点
【2020?呼伦贝尔】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小亮将质量相等的冰和石蜡分别装在两个相同的试管中,然后将两个试管放在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大烧杯中进行加热,如图甲所示。图乙中的A和B分别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
的冰和石蜡温度随时间变化的
图像。
15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大烧杯中装有适量的水,其中的“适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装置选择水浴加热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图乙可知,物质______(填“A”或“B”)是晶体。
自下而上
既可以浸没试管中的物质,又能放入试管后水不溢出
使试管内的物质受热均匀
A
【中考?枣庄】小明和小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想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用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6
(1)在选择温度计时,有量程为“-2~102
℃”和“-20~102
℃”的温度计,应选择量程为______________的温度计,这样选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02
℃
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低于
-2
℃
【点拨】
使用量程为-20~102
℃的温度计,主要是考虑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时,便于测出盐水的凝固点。
(2)在测量过程中,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的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华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做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可能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们进行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_____。
先降低后升高
【点拨】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看出,盐水的浓度一直在变大,而盐水的凝固点先降低后又升高。
(3)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填“冰”或“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适当浓度的盐水
结成的冰
【点拨】
药品要求在0
℃以下存放,要求所选物质的熔点在0
℃以下,冰的熔点是0
℃,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的熔点低于0
℃,所以冷藏盒中应使用适当浓度的盐水结成的冰。
(4)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积雪上撒盐使雪的熔点低于0
℃,
积雪便于熔化
【点拨】
寒冷的冬季,向积雪撒盐,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使积雪的熔点降低,便于积雪熔化。(共37张PPT)
从全球变暖谈起
4.1
沪粤版
八年级上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B
C
1
2
3
4
5
B
C
6
7
8
10
B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9
C
D
11
12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C
13
14
D
16
17
15
-22;58
C
D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下列说法中的冷热不是指温度的是( )
A.今天不太热
B.给食物加热
C.天冷加点衣服
D.开水慢慢变冷
B
1
C
2
0
℃的冰与0
℃的水比较( )
A.冰冷
B.水冷
C.一样冷
D.冷热无法比较
3
【中考?上海】人的正常体温约为( )
A.0
℃
B.36.8
℃
C.68
℃
D.100
℃
B
【点拨】
正常情况下,人的体温在37
℃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故B正确。
关于温度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常见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常见的温度计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
C.所有的温度计的分度值都相同
D.不同温度计的量程不同
C
4
为了使温度计的精度提高,下列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将温度计的细管做长一些
B.增大温度计的玻璃泡,减小细管内径
C.减小玻璃泡,增大细管内径
D.把温度计的细管做短一些
5
B
【点拨】
玻璃泡中的液体升高相同的温度,体积膨胀相同,如果管越细,上升的刻度越多,越灵敏,所以内径要细一些。玻璃泡容积越大,温度变化量相同时,液体总体积的变化量更大,表现在细管中会更明显,灵敏度更高、准确程度更高。综上所述,故选B。
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________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________摄氏度,分别用0
℃和100
℃表示;0
℃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一等份代表________。
6
100
0
1
℃
7
如图甲所示,操作错误的是温度计的玻璃泡______________。纠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其中
读数方法正确的是______(填
“A”“B”或“C”),示数是
______℃。
接触了容器底
B
95
8
3月24日是世界结核病防治日,在日常防治工作中,体温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体温计的量程是35~45
℃
B.体温计的分度值是1
℃
C.检测某同学体温是36.8
℃,该同学体温正常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为0
℃
C
【点拨】
体温计测量的范围是35
℃~42
℃,分度值是0.1
℃,故A、B错误;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37
℃,体温36.8
℃属于正常体温,故C正确;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故D错误。故选C。
体温计能精确到0.1
℃,这是因为( )
A.体温计玻璃泡内的水银比一般温度计多
B.体温计测量范围大
C.体温计的尺寸较短
D.体温计玻璃泡的容积比玻璃管的容积大得多
9
D
【点拨】
体温计量程小,且玻璃泡容积大,玻璃管细,受热膨胀明显,故可精确到0.1
℃。
【2020?常州】某市中考,要求体温小于37.3
℃的考生在常规考场考试,体温大于等于37.3
℃的考生在备用考场考试。某考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他应在_______考场考试,该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
10
常规
液体的热胀冷缩
【点拨】
体温计的一个大格是1
℃,一个小格是0.1
℃,所以体温计的示数是37.1
℃;此时该考生的体温为37.1
℃,因此应该在常规考场考试;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工作的。
11
如图所示,甲、乙温度计的示数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2
58
甲、乙两盆水中都有冰块,甲盆里的冰块多些,乙盆里的冰块少些,甲盆放在阳光下,乙盆放在阴凉处,两盆里的冰块都未完全熔化,那么( )
A.甲盆水的温度比乙盆的高
B.乙盆水的温度比甲盆的高
C.两盆水的温度相同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2
C
【点拨】
两盆中均为冰水混合物,其温度均为0
℃。
在寒冷的北方,池塘冰面上的空气温度为-10
℃,在下述几种情况中,温度恰为0
℃的是( )
A.冰层的上表面
B.除了冰层上表面以外的冰
C.冰层的下表面
D.冰层下表面所有的水
13
C
【点拨】
冰层的下表面处为冰水混合物,其温度为0
℃。
下面关于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中,错误的是( )
A.温度计不能用来测量超过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
B.读温度计示数时,视线要跟液柱的液面相平
C.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D.读数时为求准确,应把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仔细
观察
14
D
【2021?淮北濉溪县期末】某粗心的护士给一高烧的病人量过体温,示数为39.5
℃,消毒后没有甩就给另一病人量体温,结果显示示数为39.5
℃,那么这位病人的体温( )
A.一定是39.5
℃
B.可能高于39.5
℃
C.一定高于39.5
℃
D.可能是39.5
℃
15
D
1848年,英国物理学家开尔文创造了热力学温度,其单位为开尔文,简称开,单位的符号为K。同一个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摄氏温度表示,也可以用热力学温度表示。热力学温度的1度与摄氏温度的1度是相同的。两种温度的对应关系见下表。根据表格完成下面问题。
16
摄氏温度/℃
20
40
60
80
100
……
热力学温度/K
293.15
313.15
333.15
353.15
A
……
(1)上表中A处应该填入的热力学温度数值为______K。
373.15
【点拨】
由表格中的数据知,从左向右摄氏温度每升高20
℃,热力学温度同时升高20
K,所以当摄氏温度从80
℃升高到100
℃时,热力学温度会从353.15
K升高到373.15
K。
(2)用T表示热力学温度,用t表示摄氏温度,二者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T=at+b,则a的数值为______,b的数值为__________。
1
K/℃
273.15
K
【点拨】
将T1=293.15
K,t1=20
℃代入T=at+b得:293.15
K=20
℃?a+b①;将T2=313.15
K,t2=40
℃代入T=at+b得:313.15
K=40
℃?a+b②。由①②解得:a=1
K/℃,b=273.15
K。
(3)图中能正确反映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关系的是图线________。
a
【点拨】
图线a表示温度是0
℃时,热力学温度不是0
K,要大于0
K;图线b表示温度是0
℃时,热力学温度是0
K。根据T=at+b知,图线a能正确反映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的关系。
17
仿照实验室使用的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气体温度计,如图所示。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细弯管的长度足够长)中有一段液柱。
(1)若温度降低时,液柱将向________(填“左”或“右”)边移动。
右
【点拨】
当温度降低时,瓶内的空气受冷收缩,液柱就会向右运动。
(2)此温度计如何标上刻度呢?可以将此瓶放到通常情况下冰水混合物中,然后在液柱的一侧标上________℃,再将它放到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在此时的液柱的同一侧标上________℃,然后在以上两个刻度之间进行等分,就可以标上各个刻度了。
0
100
【点拨】
将此装置放在冰水混合物中,在液柱的一侧标上0
℃,将它放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在液柱的同一侧标上100
℃,然后在以上两个刻度之间进行等分,标上刻度就成了一个温度计。
(3)这个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气体的热胀冷缩
【点拨】
这个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测温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此温度计主要是靠瓶内的空气来感受温度的。
(4)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使读数更精确,可采取哪些措施?(写出两点即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弯管再细一点、瓶子再大些且气体再多些
【点拨】
细弯管再细一点、瓶子再大些且气体再多些、弯管内的液体尽可能少些等。(共34张PPT)
水循环与水资源
4.5
沪粤版
八年级上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B
C
1
2
3
4
5
D
6
7
8
10
A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9
B
C
B
C
11
12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某同学对自然界的水循环有下列几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太阳光使海洋中的水温度上升到100
℃以后变成水蒸气上升
B.在高空云层中的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可能会降雨
C.温度降低到0
℃以下水蒸气才会凝结成小水滴
D.降雪的时候,空气中一定没有水蒸气
B
1
【点拨】
海水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蒸发,都有可能变为水蒸气;小水滴合并成大水滴时可能会形成降雨;水蒸气遇冷就能液化成水,低于0
℃可能会凝华成雪或霜;降雪的时候,空气中也有水蒸气。
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关于水的三态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C
2
【点拨】
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华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故C错误。
3
仔细观察“水循环状态变化图”,请给空白方框填上适当的物态变化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液化
熔化
【点拨】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是液态的,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冰是固态的,水是液态的,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
下列现象的形成与对应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树枝上的霜——凝固
B.小草上的露——汽化
C.河面上的冰——熔化
D.水面上的雾——液化
D
4
【点拨】
树枝上的霜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故A错误;小草上的露,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河面上的冰,是水凝固形成的,故C错误;水面上的雾,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D正确。
【2021?宣城期末】下列对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液化形成的
B.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固形成的
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汽化形成的
D.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5
A
有专家预言,水资源短缺将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重的资源问题。下列做法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缺水问题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①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②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③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④改变灌溉方式,推广喷灌、滴灌技术;⑤污水处理,达标排放;⑥推广节水器具。
A.③④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6
B
【点拨】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造成地面塌陷,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农田会污染土地。
7
【2020?枣庄】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凝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汽化过程
C.丙为气态,由丙到甲是液化过程
D.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熔化过程
C
【点拨】
由图可知,丙放热变为甲,甲放热变为乙,故甲是液态、乙是固态、丙是气态,所以由甲到乙是凝固,由乙到丙是升华,由丙到甲是液化。故A、B、D错误,C正确。
8
【中考?广东】如图,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画线处涉及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液化
凝华
熔化
【点拨】
由水蒸气变为小水滴,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由水蒸气变为小冰晶,是凝华现象;小冰晶变为小水滴是由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现象。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________。
熔化
【点拨】
在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升华。在第一问的三种物态变化中,只有熔化是吸热的,液化和凝华是放热的。
(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用淘完米的水浇花、用洗完衣服的水冲厕所等。
【点拨】
可以从一水多用或者是尽量防止水的无谓的损耗这两个角度来考虑如何节约用水。
【中考?金华】下列有关地球上水的分布、循环、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陆地淡水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
B.水是生物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之一
C.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是海洋水
D.水循环的环节只有蒸发和降水
9
B
【点拨】
海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6.53%,故A错误;生物离开水就不能生存,故B正确。人类直接利用最多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故C错误。水循环的环节除了蒸发和降水,还有植物蒸腾等,故D错误。故选B。
【中考?湘西】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节水意识、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和保护好水资源。下列做法符合
要求的是( )
10
C
【点拨】
爱惜水资源既要避免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又要爱护水资源,避免水污染。不及时关闭水龙头,自来水白白浪费;垃圾倒入河中,会污染水源;用喷灌技术灌溉农作物,大大节约了水资源;边洗漱边放水,自来水白白浪费;故C符合要求。
11
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图。
(1)按照图安装、调整实验器材时,科学合理的顺序是先调整固定________(填“A”或“B”)的
位置,再调整固定________(填“A”
或“B”)的位置。
B
A
【方法规律】
本题采用模拟法。(1)酒精灯是用来加热的,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比较高,组装器材时,通过调整铁圈的位置保证使用酒精灯的外焰来加热,故先调整固定B的位置,再调整固定A的位置。
(2)往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液态的水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蒸气从烧瓶口部冒出。
汽化
【方法规律】
当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时,瓶中的水吸热会发生汽化现象,水变成水蒸气,从烧瓶口部冒出。
(3)往瓶口的上方倾斜地放置一个金属盘,一段时间后,观察到金属盘的底面出现大量的小水滴,小水滴是由烧瓶喷出的水蒸气_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在此过程中金属盘的温度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液化
升高
【方法规律】
烧瓶中汽化形成的水蒸气上升遇到冷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由于液化放热,金属盘吸收热量,所以温度升高。
(4)短时间内要在金属盘的底面上产生更多的水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金属盘上放一些冰块
【方法规律】
为了产生更多的水滴,就要让更多的水蒸气发生液化,温度低一些更容易液化,所以降低金属盘的温度可以产生更多的水滴,可以在金属盘上放一些冰块。
假如你身处偏远海岛,缺乏生存所需的淡水怎么办?小明为你提供一种简便的海水淡化方法。在地面挖一水池,往池内灌海水,按图完成设备的安装,即可收集淡水。则:
12
(1)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加快________,形成水蒸气。
(2)水蒸气在塑料膜上________形成小水滴。
蒸发
【点拨】
阳光照射使池内海水的温度升高,从而加快水的蒸发。
液化
【点拨】
温度高的水蒸气上升,遇到塑料膜,就会液化为液态的小水滴。(共12张PPT)
温度计
专训
沪粤版
八年级上
阶段强化专题(五)
1
2
3
4
5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6
7
C
25
℃
A
答
案
呈
现
36.8;正常
关于温度和温度计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
℃的铁管比0
℃的木头更冷
B.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热缩冷胀的规律制成的
C.温度计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D.为方便读数,需要将温度计从被测液体中拿出来与视线相平
1
C
【点拨】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0
℃的铁管与0
℃的木头相比,温度相同、冷热程度相同,则0
℃的铁管与0
℃的木头一样冷,故A错误;体温计也是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故B错误;在使用温度计时,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故C正确;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故D错误。故选C。
如图甲所示测量水温的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在观察温度计的示数时,如图乙所示的a、b、c三种方法,正确的是________;如图丙所示,该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___℃。
2
D
b
-6
【中考?绵阳】如图是自制温度计的演示实验,实验装置是在小瓶里装一些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先插进一根玻璃管,使橡皮塞
塞住瓶口。
(1)实验操作中,要先后将小瓶放入________和
冷水中,并注意观察_________________。
3
热水
水柱的位置变化
(2)实际使用时,发现该温度计玻璃管中液柱变化不明显。对此,请你提出一条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用更细的玻璃管(或
换用更容易膨胀的液体)
小明要自制一支温度计,需要标上刻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他把温度计先后放入冰水混合物和沸水中,分别标出温度计中液柱到达的位置A和B。
将该温度计放在刻度尺旁,如图所示,
此时温度计显示的温度应该是________。
4
25
℃
【方法规律】
如图所示的伽利略温度计是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用它测量温度时,液柱从A上升到B,由此可以判断此时的温度( )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无法判断
5
A
【2019?广东】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图中________(填“甲”或“乙”)是体温计,测量体温时,体温计__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6
热胀冷缩
乙
可以
如图所示的是一种非接触式温度计——不接触皮肤就能显示温度,其示数为________℃,表明被测者体温________(填“偏低”“正常”或“偏高”)。
7
36.8
正常(共35张PPT)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4.2
沪粤版
八年级上
第四章
物质的形态及其变化
第2课时 液 化
C
C
1
2
3
4
5
B
液化;汽化
6
7
8
10
液化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9
B
汽化;液化
C
11
12
答
案
呈
现
温馨提示:点击
进入讲评
习题链接
13
14
C
16
17
15
D
汽化;放出
甲;乙
在烧热的铁锅内滴入几滴水,会听到“嗞嗞”的响声,还看到水面上出现一些“白气”。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
B.液化
C.先汽化后液化
D.先液化后汽化
C
1
【点拨】
把水滴到烧热的铁锅中,水吸收大量的热,水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空气中,遇冷液化形成“白气”。故选C。
【2020?仙桃】关于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汽化
B.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都是吸热的
C.清晨,路边的草上结有露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D.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冒“白气”,这里的“白气”是水蒸气
C
2
【点拨】
路边的草上结有露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凝结成的小水滴,故C正确。
3
在物态变化中,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只有温度足够高时,液体才可以汽化
B.在温度足够低时,所有气体都可以液化
C.在一定温度下,液体才可以汽化
D.在常温下,通过压缩体积可以使所有气体液化
B
【点拨】
汽化包括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进行剧烈的汽化现象,故A、C错误;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并不是所有的气体都可以用压缩体积的方法液化,故D错误,B正确。
【2020?扬州】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___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________现象。(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液化
4
汽化
【点拨】
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遇到瓷砖液化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一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2020?安徽】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出现“水雾”;夏天,从电冰箱里取出一瓶饮料,饮料瓶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些都是物态变化中的________现象。
5
液化
【点拨】
眼镜片上会出现“水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饮料瓶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
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往往比被100
℃的开水烫伤严重,这是因为( )
A.开水的温度比水蒸气的温度低
B.水蒸气液化时放出大量的热
C.开水不易散热
D.水蒸气散热快
6
B
【点拨】
100
℃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100
℃的水的过程中还会放出热量,故B正确。
7
青藏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
m的铁棒(如图所示),叫热棒。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
m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热棒的工作原理很简单:当路基温度上升时,液态氨受热发生________,上升到热棒的上端,通过散热片将热量传导给空气,气态氨因此冷却________变成了液态氨,又沉入了棒底。这样,热棒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汽化
液化
8
【中考?淮安】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装有水的烧瓶加热一段时间后,发现烧瓶中水量减少,这是由于水________造成的,而瓶口上方的金属盘底部出现水滴是由于水蒸气发生________形成的,
该变化过程需要________热。(前两
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汽化
液化
放
【点拨】
当用酒精灯给烧瓶中的水加热时,烧瓶中的水吸热会发生汽化现象,水变成水蒸气,瓶内的水减少;烧瓶中汽化的水蒸气上升遇到温度较低的金属盘就会液化形成小水滴,该过程需要放热。
【2021?萍乡期末改编】电冰箱是常用家用电器,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
9
它是利用制冷剂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的外面,使冰箱内部温度降低。请根据你对冰箱的认识及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冰箱里面温度较低,而外壳摸起来却较热。这是制冷剂在冷冻室内__________________,在冷凝器内____________________。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站台上,寒冷气温里的人们呼出了“白气”,这与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相比,具有的共同点( )
A.都是由水汽化形成
B.都是由户外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
C.“白气”的形成过程都需要放热
D.“白气”的形成过程都需要吸热
10
C
【点拨】
寒冷气温里的人们呼出了“白气”,是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夏天雪糕周围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放热。故C正确。
11
【2019?孝感改编】寒假,小华一家人驾车出去旅行时,小华发现汽车的前窗玻璃出现了一层水雾。打开除雾开关后,不一会玻璃上的水雾消失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水雾出现在前窗玻璃的外表面
C.水雾是空气液化形成的
D.水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D
【点拨】
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前窗玻璃内表面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水雾消失是汽化现象。
【中考?济宁】在某些干旱缺水的地区,人们常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收集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在接触塑料薄膜前发生了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水蒸气在塑料薄膜下凝结成水珠的过程中,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2
汽化
放出
【点拨】
土壤中的水分先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塑料薄膜再液化成小水珠,液化要放出热量。
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是氯乙烷,它装入瓶中是采用____________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起到镇痛的作用。
13
压缩体积
汽化
吸收
【点拨】
在常温下氯乙烷可采取加压的方法使其在常温下液化,这一过程要放出热量。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会使人体受伤部位温度降低。
【中考?南京】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14
C
【点拨】
我们看到的“白气”不是水蒸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液化是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壶嘴处温度较高,不易发生液化现象,也就不易出现“白气”,所以a处“白气”较浓。
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相同的两壶水放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我们可以看到________房间里的水壶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从而判断出________房间的气温较高。
15
甲
乙
【点拨】
由图可知,甲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而乙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少。“白气”是由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白气”多,表明房间温度低;“白气”少,表明房间温度高。
小明在实验室里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1)在如图所示装置中,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在离
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
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
了________现象,雾状的“白气”
实际是________。
16
液化
小水滴
(2)如果这时在管口处放置一玻璃片,会发现正对管口的玻璃片表面的温度将________(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3)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
_____。
升高
液化要
放热
17
如图所示装置中,A为盛水的烧瓶,B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C为温度计,玻璃管由A容器通入B容器的冷水中,对烧瓶A加热并使其中的水沸腾,隔一段时间会看到:B容器中的水面会逐渐________,温度计C的示数________。这个过程中,A容器中的水沸腾时产生大量________,
通过玻璃管送入B容器的水中,发生
________现象,同时放出____________,
使B中的水量增加,温度________。
升高
升高
水蒸气
液化
大量的热
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