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整合导学案设计-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整合导学案设计-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3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8-01 10:32: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整合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总结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2、观察元素周期表,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单元格中的信息;
3、分析核外电子排布对原子得失电子的影响,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学习过程:
活动一: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请拿到卡片的同学绘画出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并将其贴在周期表相应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分析1-18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归纳其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我的发现】

活动二: 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学习资源 学习任务
元素周期表彩图 课本P62-63
1.元素的排列顺序是按照元素原子 递增的顺序排列的,因此原子序数= 。
2.元素周期表中共有 个横行,每一个横行叫做一个 ,共有 个周期。
3.元素周期表中共有 个纵行,除 三个纵行叫做第 族外, 其余每一个纵行各为一个族,共有 个族, 个主族(A), 个副族(B)一个 族 。
4.从元素周期表每一个单元格中可获得的信息有:
5.用 区分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笔记整理】
活动三: 巩固强化 拓展延伸
图中的①和②是氟元素和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A、B、C、D、E、F是6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完成下列题目。

(1)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钙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是 。
(2) C所示的粒子化学符号为 ,它所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3) A、B、C、D、E、F 6种粒子中,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 (填字母,下同)。
(4)B、E两种粒子中, 更容易失去电子,故它所对应的单质化学性质更活泼。

方法提炼:原子得失电子的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
活动四:谈谈本节课你的收获
【挑战自我】
下图是由Emil Zmaczynski设计的金字塔式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图上标有第VIA族和几种元素的位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上图中将铁元素所在族的位置全部涂黑。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e元素在第三周期,第III A族
B c和g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C.a是非金属元素
D. f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6
E.在图中所列所有元素中最容易失电子的是d,最容易得电子的是c
习题巩固
1.钒被誉为“合金的维生素”,钒元素的相关信息如下。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非金属元素
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2.下图为元素汞的信息,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A.汞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氦原子化学性质相似
B.汞元素在第六周期
C.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0.6g
D.在化学反应中,汞原子容易得到电子
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A-F代表六种不同短周期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序数E
A
B C
D E
F
B.A、D同族
C.A、B同周期
D.C、F化学性质相似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等
B.同一族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C.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质子数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
D.同一族元素的原子,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5.研究元素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如表包含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请完成填空。
(1)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 。
(2)硫元素在周期表上的位置是第 周期,第 族。
(3)下列图中微粒共表示 种元素,其中与氯元素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是 。
(4)画出19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它与上述 原子的化学性质相似,它们在化学反应中都比较容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更容易失去电子。
元素周期表发展史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许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1789年,安托万-洛朗·拉瓦锡出版的《化学大纲》中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元素表》,在该表中,他将当时已知的33种元素分四类。 1829年,德贝莱纳在对当时已知的54种元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之后,提出了元素的三元素组规则。他发现了几组元素,每组都有三个化学性质相似的成员。并且,在每组中,居中的元素的原子量,近似于两端元素原子量的平均值。
1850年,德国人培顿科弗宣布,性质相似的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三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的原子量之差往往为8或8的倍数。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创建了《螺旋图》,他创造性地将当时的62种元素,按各元素原子量的大小为序,标志着绕着圆柱一升的螺旋线上。他意外地发现,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都出现在同一条母线上。
1863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发表了《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共列出49个元素,并留有9个空位。1865年,纽兰兹正在独立地进行化学元素的分类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元素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时,每隔8个元素,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会重复出现。由此他将各种元素按着原子量递增的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了若干族系的周期。纽兰兹称这一规律为“八音律”。这一正确的规律的发现非但没有被当时的科学界接受,反而使它的发现者纽兰兹受尽了非难和侮辱。
门捷列夫出生于1834年,俄国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市,他出生不久,父亲就因双目失明出外就医,失去了得以维持家人生活的教员职位。门捷列夫14岁那年,父亲逝世,接着火灾又吞没了他家中的所有财产,真是祸不单行。1850年,家境困顿的门捷列夫藉着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他的大学生活,后来成了彼得堡大学的教授。幸运的是,门捷列夫生活在化学界探索元素规律的卓绝时期。当时,各国化学家都在探索已知的几十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规律。
1865年,英国化学家纽兰兹把当时已知的元素按原子量大小的顺序进行排列,发现无论从哪一个元素算起,每到第八个元素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这很像音乐上的八度音循环,因此,他干脆把元素的这种周期性叫做“八音律”,并据此画出了标示元素关系的“八音律”表。不过,条件限制了他作进一步的探索,因为当时原子量的测定值有错误,而且他也没有考虑到还有尚未发现的元素,只是机械地按当时的原子量大小将元素排列起来,所以他没能揭示出元素之间的内在规律。
可见,任何科学真理的发现,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受到阻力,有些阻力甚至是人为的。当年,纽兰兹的“八音律”在英国化学学会上受到了嘲弄,主持人以不无讥讽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不按元素的字母顺序排列?”
门捷列夫顾不了这么多,他以惊人的洞察力投入了艰苦的探索。直到1869年,他将当时已知的几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