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苹果
【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鸽巢原理)的基本形式,并能运用“抽屉原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或解释相关现象。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说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形成过程,体会和掌握逻辑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至少”的具体含义,以及为什么商+1而不是加余数。
【教学难点】
1、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2、判断谁是物体,谁是抽屉。
【突破方法】
在建立“抽屉原理”模型的过程中,对模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学会将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和“抽屉原理”的各个要素进行一一对应。
教学过程:
一、数学家介绍引入。
钱老师学了个新本领,展示一下哦。请一些同学配合起立。在你们中至少有2人或2人以上肯定是同一个月出生的。(验证:1月举手,2月举手......)厉害吧?告诉你们我从哪里学到的。
从一位德国数学家(PPT)——狄利克雷的书中学到的。狄利克雷从一些寻常的生活现象(鸽笼,苹果)中发现了数学原理,从而解决了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跟着数学家经历一次发现数学原理的过程。
二、自主操作,探究新知。PPT放数学家头像
(一)实物操作,初步感知。听数学家说什么?
数学家声音:先来研究放苹果(出课题)怎么放?——把3只苹果放入2个抽屉有哪些情况?(板书3只苹果放入2个抽屉)
数学家提的要求是?用桌上的学具来一一摆出所有情况。用数板来代替苹果,用白板代替2个抽屉。怎么摆能让别人看清是两个抽屉的所有?组内商量一下,商量好开始动手。
(巡视)板书,摆学具
A
B
3
0
0
3
1
2
2
1
2.(汇报,展示)(指导摆法)摆的时候你们用到什么知识?(3的分与合)分别是?(板书3,0和1,2)然后每组2个数交换位置就是3个苹果放2个抽屉的所有情况。这就是有序。(随着汇报板书表格)
观察结果,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所有情况吗?想好放在心里。这里有一些同学归纳的话,判断一下对吗?判断最后一句齐读,出示板书:至少有一个抽屉不止1只苹果。
原来3只苹果放入2个抽屉可以这样归纳,听数学家对我们说:
(二)操作摆放2录音:
1.任务发生什么变化?考虑几的组成?有几大类?有序的说出(板书4种)而每组还有具体变化。每组选一类摆出所有情况并且记录在表格里。完成后举手示意,没有问题了可以挑选其它情况继续摆。(板书4放3)
2.学生摆学具,巡视,收集摆法,换白板。
3.(展示白板)第一组1,1,2 有吗?几种情况?(PPT表格出现)
第二组022有吗?几种情况?(PPT表格出现)
第三组004
第四组013,这组有几种情况?怎么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可以确定第一个数)
试结论:观察结果,能说至少有一个抽屉里苹果数量比其它的多吗?分别有...2只,3只或4只苹果。(指板书)
简洁的表达可以说: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只或2只以上苹果。
再简洁一些可以说:至少有一个抽屉里不止1只苹果。
(2)齐读:4只苹果放入3个抽屉,至少有1个抽屉里不止1只苹果。(下移)
(三)观察表格第一类。
1
2
1
1
1
2
2
1
1
现在请仔细观察,这组的摆法和其它情况都不同?你发现吗?每个抽屉都有苹果。这里有4个苹果,谁来摆第一个情况1 1 2?
观察摆的过程:
A:每个抽屉摆一个,最后这个多出来的就是什么数?(余数)
这种每个抽屉摆一个的分法就是“平均分”。
B:所以算式:4 ÷ 3 =1个……1个 各个数表示?商表示?余数表示?
平均分使每个抽屉里都有一个苹果,多余的一个不管放哪个抽屉都是至少一个抽屉不止1只苹果。(指板书读)
那么3只苹果放2个抽屉就能列什么算式来解释?
真厉害,能够列算式解释了。数学家又对我们提出新要求了。
三、抽象概括,小结现象。
录音:通过观察操作,得到结论并且用除法算式验证了。那么5只苹果放入4个抽屉会是什么结论?用算式来验证。
5÷4=1只.......1只(说各个数表示什么?)
用摆学具解释5÷4先拿什么?然后......
齐读:5只苹果放入4个抽屉里,至少有一个抽屉不止1只苹果。(板书下移)
回归生活,灵活应用。
这些就是我学到的新本领,也就是狄利克雷发现的抽屉原理。(看PPT)
现在用新本领来解决生活中这些问题:
1.6只鸽子飞到5个笼子,至少有(举手势)只鸽子会进同一个笼子?(鸽子数就是?笼子数就是?)
2.一周六节语文课,至少有( )节会在同一天?(语文课数量是?抽屉数是什么?)
3.除大小怪以外,至少抽( )张牌,一定有2张牌的花色相同。
4.最开始我猜出生月份时,至少要请几位同学?为什么?
刚刚研究解决的所有情况中,两个数量都有同一个特征——要分的数量比份数多1.
五、再思考
跟着数学家的脚步,我们一起发现了放苹果就是抽屉原理,但是只研究了苹果数比抽屉数多1,如果你是数学家,你会继续想到什么?大胆假设一下。“如果苹果数比抽屉数多2呢?”5只苹果放入3个抽屉里,结论会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用摆学具填表格列算式的方法验证。
六、归纳小结,形成规律。
今天钱老师把我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大家分享,希望同学们也能多看这类书,今后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大家分享。
板书:
放苹果 抽屉原理
3只苹果放入2个抽屉里 算式
4只苹果放入3个抽屉里 至少有1个抽屉里不止1只苹果。
5只苹果放入4个抽屉里
4 ÷ 3 =1只……1只
摆学具 填表格
有序思考 简洁归纳
课后反思
《放苹果》是三年级下数学广场中的一个内容。教材专门安排数学广场这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我希望让孩子们经历一次发现数学原理的过程,经历一次“动手,观察,归纳,运用”的研究过程,经历一个抽象、推理和建模的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简洁归纳的学习方法。参考了其它版本教学,人教版上是“鸽巢问题”就是我们的放苹果”。原来觉得借助“鸽巢问题”的情景更合理,但是后来觉得沪教版的设置可能是因为放苹果这个例子更直观,更容易实际操作,从而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所以还是基于沪教版的题材来教学。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体会“至少有一个抽屉里的苹果不止一只”,整节课以学生摆学具为主,在情境中跟着数学家提出的问题,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因为这个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归纳总结有些难,“至少有一个抽屉里的苹果不止一只”比较拗口。所以通过一个一个环节的操作,从猜月份开始铺垫,然后3只苹果放入2个抽屉,4只苹果放入3个抽屉到5只苹果放入4个抽屉,层层递进。学生摆学具随意摆,有序摆,思考后摆,一次一次感受“至少有一个抽屉里的苹果不止一只。”
这节课的内容对于班级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学生其实难度不小,让学生用学具摆首先就激发了几乎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这个比以往画图,看PPT演示等更吸引学生,小组中每个人都想动手摆,其它班级试教在商量谁把数据记录下来时有的组还争起来。其次在反馈摆法结果时更清晰,数板的形状,颜色都能帮助学生,更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后对于比较难的,引出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时,学具的作用就更加明显。学生观察摆学具的过程就能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也能真正把生活场景“数学化”。
在经过几次摆学具得出结论证明结论后,学生其实已经在脑中留下了操作研究的过程,初步建模。随着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至少有一个抽屉里不止一只苹果”也在随后的解决生活中的场景中被运用起来,学生也能对应找到哪些是“苹果数”哪些是“抽屉数”从而运用掌握的结论得出答案。
今天这节课抛砖引玉,对这套学具的运用还在刚刚起步,慢慢摸索中,期待大家给予更好的意见以便改进。谢谢。
【学情分析】
“放苹果”就是老教材的“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它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要用几个抽屉。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既好动又内敛,要适当引导,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发表见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知识掌握上,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
【教材分析】
“数学广场”——《放苹果》是沪教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非常简单,只有一幅图。介绍了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2个物体。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2只苹果。例1呈现的是1种思维方法: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
抽屉原理是组合数学的重要原理。主要研究离散对象的存在、计数以及构造等方面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组合数学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因为计算机只能处理离散的或者离散化的数量关系组合数学在社会、经济的总舵领域有重要应用。而本节课内容就是变“通俗”为“抽象”,所谓的“抽屉”就是“集合”,“苹果”就是放入集合的“元素”。
教学时除了教师揭示这类现象中的“总有”和“至少”这样的结论外,也增加了一种方法: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也就是最不利情况。操作和研究特例,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
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本节课教材借助把4只苹果放进3个抽屉里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即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让学生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抽屉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录音1:先研究放苹果(轻松口吻)
录音2:把3只苹果放入2个抽屉里有哪些情况?
录音3:孩子们,摆学具能帮助你们有序思考,填表格能帮助你们简练得归纳总结。这些都是研究数学的好方法。现在用这些方法试试把4只苹果放入3个抽屉里,并且归纳出结论。
录音4:你们已经通过观察有序摆放得出结论列出算式了。现在能不能用算式来说明5只苹果放入4个抽屉里的情况呢?
教法:采用“枚举法”、“类推法”、“假设法”等方法 。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学法:采用“讨论法” “观察法” “操作法”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从简单情况入手,即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再引导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放苹果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与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对于抽象的抽屉原理借助于游戏教学可以寓教于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游戏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抽屉原理这节课不同于六年级其他课型,与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其实,“抽屉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所以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从教师站在教室不同的位置,引出“存在”这种现象,然后从学生熟悉的“抢椅子”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里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课将要终结时,再次与学生一起玩扑克牌游戏,进一步体会抽屉原理,从而让学生体会抽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材专门安排数学广场这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教材通过放苹果这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参考了其它版本教学,人教版上是“鸽巢问题”就是我们的放苹果”。但是思考之后觉得借助“鸽巢问题”的情景更合理学生更容易理解,在理解“鸽巢问题”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鸽巢问题”加以解决。这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笔筒中的操作情景,介绍了一类简单的“鸽巢问题”,即把m个物体放进n(m>n,n是非0自然数)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2个物体。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例2介绍的是把a(a>n)个物体放进n(非0的自然数)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学情分析】
“鸽巢问题”就是老教材的“抽屉原理”。“抽屉原理”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它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要用几个抽屉。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一)学习内容分析: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例1和例2。例1介绍了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2个物体。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的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支铅笔。例1呈现的是2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通过例1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证明。
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本节课教材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即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m>n,n是非0自然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让学生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抽屉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既好动又内敛,要适当引导,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发表见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知识掌握上,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总结规律的方法接触比较少,尤其对于“数学证明”。
抽屉原理在生活中运用广泛,学生在生活中常常能遇到实例,但并不能有意识地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和运用“抽屉原理”。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六年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加上已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感受到用“抽屉原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法:采用“枚举法”、“类推法”、“假设法”等方法 。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学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学法:采用“讨论法” “观察法” “操作法”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从简单情况入手,即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再引导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教学手段:应用课件,将抽象、生涩、陌生的抽屉原理直观化、形象化,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寓学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只苹果放入3个抽屉,表格整理数据: 4只苹果放入3个抽屉,表格整理数据:
A
B
C
A
B
C
评价:摆放有序☆☆☆ 归纳简洁☆☆☆ 评价:摆放有序☆☆☆ 归纳简洁☆☆☆
放苹果
抽屉原理
填表格
摆学具
有序摆放
简洁归纳
个苹果放入 个抽屉
至少有一个抽屉里不止1只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