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堂提升训练
班级
姓名
等级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第2课时 分层设色地形图 地形剖面图
测试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
读下图,回答1—2题。
1.
下面表示M—N一线剖面图的是(
)
A.
B.
C.
D.
2.
与线路1MS相比,线路2NS(
)
A.
坡度相同
B.
相对高度相同
C.
水平距离相同
D.
深度相同
读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5题。
3.
下列关于山体部位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处易形成河流
B.乙处适合攀岩
C.丙处为山谷
D.站在丁处瞭望范围最大
4.
对图示区域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地形以高原为主
B.居民区分布在河流沿岸
C.生产的柑橘远近闻名
D.若ab两地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实地直线距离为2千米
5.
沿图中a—b方向绘制的地形剖面图是( )
6.小明的家乡是大豆的主要种植区,大部分地区“海拔在200
米以下,地表起伏小,宽广平坦”,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为绿色,这种地形的名称是
(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下图为某国家不同海拔的陆地面积所占比例统计图,据图完成7—8题。
7.
该国家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平原
8.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该国的颜色大部分是(
)
A.白色
B.黄色
C.绿色
D.褐色
读下面“地形类型图”和对应的“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9—11题。
9.地形类型图中代号与对应的地形类型名称正确的是(
)
A.甲——平原
B.乙——山地
C.丙——盆地
D.丁——高原
10.下列关于戊地丘陵地形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峰峦起伏,山高谷深
B.地面崎岖不平,坡度陡峻
C.海拔高,但相对高度低
D.有起伏,但相对高度小于200米
11.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如果将乙地对应的D处涂上颜色,应涂上(
)
A.绿色
B.黄色
C.蓝色
D.红色
读我国某地区的等高线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M处地形最适宜开展的运动项目为(
)
A.跳水运动
B.飞行运动
C.滑雪运动
D.攀岩运动
13.若在A处建火情瞭望台,不能观测到的地点是(
)
A.图中两城镇
B.隧道口F处
C.陡崖的崖顶
D.山坡D处
14.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的地形为(
)
A.平原
B.高原
C.丘陵
D.山地
15.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表示海洋的颜色是( )
A.
绿色
B.
黄色
C.
蓝色
D.
红色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单位:m),分析回答16—17题。
16.C点的海拔是(??
)
A.250
m
B.300
m
C.400
m
D.200
m
17.以下四段路径当中,坡度较缓的是(??
)
A.A—C
B.C—D
C.E—F
D.F—B
读下图(单位:米),完成18—19题。
18.
下列剖面图能反映出MN线地形起伏状况的是( )
A.
B.
C.
D.
19.
图中表示的地形类型是( )
A.
山地
B.
盆地
C.
平原
D.
丘陵
20.
下列关于各种地形形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平坦——平原
B.海拔较高,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高原
C.地面起伏不平,海拔在500米以上——丘陵
D.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较低——盆地
为了让游客体验悬空的惊险刺激,很多旅游景点会在登山线路中合适的路段修建玻璃栈道,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下图完成21—24题。
21.
甲乙丙丁四处中,能最早看到日出的是(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22.
有关图中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处可能存在河流
B.
乙、丙两地图上距离0.8厘米,实地距离4千米
C.
丙在甲的正西方
D.
乙、丙的相对高度为100米
23.
甲乙丙丁四处人类活动布局合理的是( )
A.
甲——水文站
B.
乙——农田
C.
丙——瞭望台
D.
丁——城市
24.
最适宜修建玻璃栈道的是( )
A.
①段
B.
②段
C.
③段
D.
④段
25.
下图中虚线或字母表示地形部位(单位:米)。下列选项中,地形部位名称排序与图序相符的是(
)
A.
①山谷②山脊③鞍部④山顶
B.
①山谷②山谷③山顶④鞍部
C.
①山谷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D.
①山脊②山脊③山顶④鞍部
二、综合题
26.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自行车赛路线所示区域的地形为______
。(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原)
(2)由图可知,参赛选手向___
___方向骑行。
(3)起点A与终点C的相对高度为______米,选手们站在起点能否看到终点?______。(填“能”或“否”)
(4)比较自行车选手在AB段所用时间TAB与BC段所用时间TBC的大小关系:TAB______TBC。(填>、=、<)
(5)根据比例尺量算,B点与C点的水平实地距离约为______米。
27.
为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某中学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研学旅行,出发前,老师为同学们分发了活动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问题。
(1)小明建议将此次研学宿营地选在图中A处,此处的海拔大约
米。
(2)图中河流BC段与CD段相比,流速更快的是
,原因是
。
(3)小明认为图中E处有瀑布。图中能够支持小明观点的信息是
。
28.
请阅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各题。
(1)填写地形部位名称:A______;B______;C______。三地中适合攀岩活动的是______。
(2)甲、乙、丙三处不可能发育河流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3)D地的海拔是______米,位于E地的______方向;若量得DE两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实地直线距离为______米。
29.
图1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2为某同学绘制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l)地形部位名称:A是
,B是
。图中陡崖顶部的海拔不低于
米。
(2)A地位于王庄的
方向;若两地图上直线距离为4厘米,则实地水平距离为
千米。
(3)图2是沿图1中
(aa′或bb′)剖面线绘制而成的。
(4)B、C两处河段,流速较快的是
,判断理由是
。
30.
异域风光
日本中部有一条经典观光路线——“立山黑部阿尔卑斯路线”,每年冬季,在日本海沿岸地势陡峭的地方,会形成一段“雪墙”公路,公路两侧“雪墙”高度最高可达20米,身处其中,有抬头仅见一线蓝天的震撼之感。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立山黑部”地形以
为主,最高峰的海拔范围为
。
量得图上观光路线长度约为4.5厘米,则实地距离约为
千米。
“雪墙公路”景观最可能位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中的
地,判断依据是:该地靠近日本海,且等高线
,坡度
。
如果要在山顶附近修建一个供游人休憩的广场,应选在甲、乙、丙、丁四地中(
)
甲
B.乙
C.丙
D.丁
每年夏季积雪融化后,图中可能形成河流的是
(A、B)处,理由是
。该河流的大致流向为
。
选择题
1.
答案
B
读图可知,从M到S三条等高线分布很均匀,说明坡度变化不大,从S到N等高线分布是先密集后稀疏,所以坡度变化是从陡到缓。所以B项符合M—N一线剖面图。
2.
答案
B
读图可知,线路1MS与线路2NS等高线分布疏密不同,所以坡度不同;MN在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同,所以线路1MS与线路2NS的相对高度相同;图上距离不同,所以水平距离不同。故正确的是B。
3.
答案
B
结合图示来看,甲地是山脊,该地不会出现河流;乙地是陡崖部位,可以开展攀岩运动;丙地属于山脊部位;丁地在图中不是海拔最高的地方,瞭望的范围不是最大。
4.
答案
D
读图可知:图示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居民区分布在公路沿线;南方地区生产的柑橘远近闻名,依据图示地区纬度可知,图示地区不在南方地区;若ab两地的图上距离为4厘米,则实地直线距离为4×50
000厘米=2千米。
5.
答案
A
读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100米,根据等高线的递变规律可知,a—b连线中,a的海拔在300—400米之间,b的海拔在200—300米之间;a—b连线最高山峰的海拔在
800—900米之间,另一山峰的海拔在400—500米之间。分析可知,与之相符合的剖面图是A图。
6.
答案
C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一般为绿色,海拔在200
米以下,地表起伏小,宽广平坦的地形是平原。
7—8.
答案
D
C
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国家小于200米的地形所占比重最大,平原的海拔在200米以下,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
9—11.
答案
B
D
B
本题主要考查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根据图中乙地的位置,结合高程表可以判断是山地。根据图中戊地丘陵地形特点,可以判断本地区有起伏,但相对高度小于200米。乙地对应的D处是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应涂成黄色。
12.
答案
D
读图可知,图中M处为几条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陡崖处最适宜开展攀岩运动。
13.
答案
B
读图可知,隧道口F与A处的剖面线呈“上缓下陡”形状,不利于观察。
14.
答案
A
本题主要考查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阅读。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的是平原。
15.
答案
C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蓝色表示海洋。
16.
答案
D
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根据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可知,C点的海拔是200米。
17.
答案
A
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读图分析可知,各选项路段中坡度较缓的是A—C,因为该段等高线稀疏。
18—19.
答案
D
B
本题组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可以看出,该图海拔中间低四周高,是盆地;图中M—N沿线的地形起伏为两侧高,中间低,是盆地。
20.
答案
C
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宽广平坦为平原。海拔较高,面积较大,外围较陡、内部起伏较为和缓为高原。地面起伏和缓,海拔在500米以下为丘陵。四周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间较低为盆地。
21—24.
答案
A
B
B
C
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处中,能最早看到日出的是位于最东部的甲处。由图可知,图中甲处是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山脊,不可能形成河流;由比例尺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际5千米,若乙、丙两地图上距离0.8厘米,实地距离4千米;丙是在甲的西南方向;图中等高距是50米,乙、丙两地的相对高度小于50米。由图可知,甲处位于山脊,可以建瞭望台;乙处地势平坦,可以发展农田;丙地位于河谷,可以建水文站;丁地等高线密集,地势陡峭,不适宜人类居住。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段中,等高线最密集的是③段,最适合修建玻璃栈道。
25.
答案
B
该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读图可知,①②等高线凸向高处是山谷,③位于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的山顶;④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
二、综合题
26.答案:(1)丘陵
(2)东北
(3)0
否
(4)>
(5)12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图的判读及比例尺的计算。(1)读图可知,本地区的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属于丘陵。(2)该地图既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网,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来判读方向。因此参赛选手的骑行方向是向东北。(3)A和C在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都是220米,AC的相对高度为0米。由于山顶的阻挡,选手们在起点看不到终点。(4)AB处等高线稀疏,坡缓,实地距离长且是上坡,
BC处等高线密集,坡陡,实地距离短且是下坡,自行车选手在AB段所用时间TAB要长于BC段所用时间TBC。(5)在图上量得BC
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图上比例尺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米,1.2厘米代表的实地距离是120米。
27.答案:(1)200—300(此范围内任意数字皆可)
(2)BC段
BC段等高线更密,坡度更陡
(3)位于河谷,有陡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读图分析可知:(1)图中A处的海拔位于200—300米之间。(2)图中河流BC段与CD段相比,流速更快的是BC段,原因是BC段等高线更密,坡度更陡。(3)图中E处有瀑布,判读依据是E处等高线重叠,有陡崖,且E处为河谷。
28.答案:(1)山顶
鞍部
陡崖
C
(2)甲
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3)200
东南
4
500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比例尺的应用。(1)A处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B处是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C处是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三地中适合攀岩活动的是C处。(2)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乙丙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易集水成河。(3)该图等高距为100米,D地的海拔是200米;由指向标可判断D地位于E地的东南方向;
DE两地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实地直线距离为
3×150
000=450
000厘米,即4
500米。
29.答案:(1)山顶
山谷
150
(2)西北
8
(3)bb′
(4)B
B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
解析:读图可知:(l)图中A处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B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图中的等高距为50米,陡崖顶部的海拔不低于150米。(2)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A地位于王庄的西北方向;若两地图上直线距离为4厘米,则实地水平距离为4×200
000厘米=8千米。(3)沿bb′剖面线经过山谷→山脊→山谷→山脊→山谷→山脊,所以图2是沿图1中bb′剖面线绘制而成的。(4)B、C两处河段,B处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
30.答案:(1)山地
2
400—2
800米
(2)90
(3)甲
密集
大或陡
(4)C
(5)A
A
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或数值大处)凸出,为山谷
自南向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在生活中的应用。(1)根据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数据,可以判断本地区的地形以山地为主。根据相邻两条等高线数据,可以判断本地形图的等高距是400米,因此可以判断最高峰的海拔范围为2
400—2
800米。(2)根据图中比例尺可以判断,图中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20千米,因此4.5厘米就是90千米。(3)根据图中的海陆分布,可以看出“雪墙公路”位于甲地,此处等高线密集,坡度大。(4)丙处位于山地背风坡,公路旁边,地势比较平坦,地面比较开阔。(5)根据图中等高线的状况,可以看出
A
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或数值大处)凸出,为山谷,可能会形成河流;B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不容易形成河流。根据图中指向标,可以判断河流A流经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河流自南向北流。2021—2022学年度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堂提升训练
班级
姓名
等级
第一章 地球和地图
第四节 地形图的判读
第1课时 等高线地形图
测试时间:40分钟
一、选择题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单位:米),完成1—3题。
1.
图中甲地位于乙地的(
)
A.东南方
B.西南方
C.西北方
D.东北方
2.
若甲乙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是2.5厘米,则实地距离是(
)
A.50米
B.50千米
C.5米
D.5千米
3.
图中虚线①代表(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4.
如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图中M处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
A.陡崖
B.山谷
C.山脊
D.鞍部
5.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势平坦开阔的是②处
B.最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是③处
C.海拔最高地是甲处
D.爬到乙山顶,最省力的是C线路
6.
读“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地与B地的相对高度为300米
B.图中山峰的海拔为500米
C.C地和D地中可能发育河流的是D地
D.B坡的坡度比E坡和缓
读我国北方地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7—8题。
7.
图示区域内主要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山地
C.平原
D.丘陵
8.
关于图示区域内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公路的延伸方向为东西方向
B.村落所处的地形部位是山脊
C.公路的最大高差不超过40米
D.适宜大面积种植柑橘和香蕉
读青岛市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9—10题。
9.
丙地所在的山体部位是( )
A.陡崖
B.山谷
C.鞍部
D.山脊
10.
关于该区域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位于乙的西北方向
B.乙的海拔小于400米
C.丁的坡度比丙的坡度陡
D.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11—12题。
11.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坡面中,坡度最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图中甲地和乙地的相对高度是(
)
A.500米
B.750米
C.1
000米
D.250米
13.下列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从左到右依次是(
)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山谷、山顶、盆地、山脊
14.读“某地区局部等高线示意图”,图中小清河的流向是(
)
A.自南向北
B.自西北向东南
C.自东南向西北
D.自东北向西南
15.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河流流经的甲地是
(
)
A.
山脊
B.
山谷
C.
鞍部
D.
山峰
读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16—17题。
16.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山地
C.丘陵
D.盆地
17.①②③④四地中,位于鞍部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某地的地形状况。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8—19题。
18.关于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正确的是(
)
A.甲为山脊
B.丙为山顶
C.乙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
D.丁处有可能欣赏到瀑布景观
19.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区域地形类型为山地、高原
B.该区域内的陡崖位于山顶的东南方向
C.①、②两个山坡比较,①的坡度较陡
D.P、M两地相比,P地更易形成村落
二、综合题
20.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
A________;EF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
(2)G地的海拔为200米,H地与G地的相对高度约为_______米。
(3)D点在B的________方向。
(4)如果从山脚沿①②线路爬到D地,选择哪条线路更轻松,理由是什么?????
21.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甲村的经纬度位置是
,就地球上的五带而言该区域位于
带。
(2)图中煤矿和温泉两地点的相对高度大约是
米。
(3)甲、乙两村间的图上直线距离是4厘米,实地距离是
千米。甲村位于乙村的
方向。
(4)甲、乙、丙三村位于陡崖附近的是
村。
(5)乙村周围资源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为发展经济,你认为该村应发展何种产业?并说明理由。(答出一项即可)
22.根据下图中的有关信息(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B
点的海拔为
米。
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乙地一般为
(填“绿”或“蓝”)色。
(2)图中河流流向大致是
,说明河流经过的地方地势
高
低。
(3)如果C、D两条虚线中有一条表示小河流过,则小河可能位于
处,请说说你判断的理由。
23.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山顶,海拔最高的是________,该山顶与C地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
(2)小马河的流向是________。
(3)测得C、D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为________千米。
(4)A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B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________。
(5)①②③为三条登山路线,最省力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6)该地区地形以________为主,地势特征是________。
24.
下图为“赤马山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某班学生计划分为两个小组分别从A、B两地沿线路①②进行考察,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A点位于B点的________方向。
(2)图中C、D两地分别是两个小组的考察点,C、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________米。
(3)在图中①②两条考察路线中,考察小组沿着山脊前进的是______路线,坡度较陡的是______路线。
(4)若甲、乙两处形成一条河流,则这条河最可能出现在________处。
25.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下列问题。
(1)A点的海拔为
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米。
(2)村镇乙所处的地形部位是
,村镇丙所处的地形部位是
。甲村到乙村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实地距离是
千米。
(3)图中C、D处,适合攀岩的是
处。
(4)桃溪干流的流向是
。
(5)图示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
26.
暑假期间,小玉全家想去下图所示景区避暑。小玉利用自己所学地图知识,为旅行进行了设计。读甲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1)小玉发现,这个景区地势____________高___________低,地形类型西北部以__________为主,东南部以_________为主。
(2)为了更好地避暑,小玉建议家长选择山区道路沿线的聚落作为住宿地点,因为随海拔___________(升高/降低),气温将会___________(升高/降低),邻近道路,___________较便利。
(3)图中山峰海拔为_______________米,小玉为爷爷、奶奶设计了线路①“休闲步道”,而为自己选择了线路②“挑战步道”。请任选其一替小玉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注:须说明因果关系)
将景观图(乙图)与对应线路进行连线。
乙
(4)小玉还特别提示家长,游玩时要注意远离A—B线,这里是___________(地形部位),夏季降水集中时容易出现
___________(自然灾害)。
27.运动盛行的今天,要想成为合格的“驴友”,必须具备阅读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读比例尺为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单位:米),回答问题。
(1)字母c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字母e表示的地形部位是
。
(2)全民健身、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旅游休闲的重要选择。图中b、c、e、f四处适合进行攀岩活动的是
处。
(3)分别站在山顶a和山顶b上,能看到河流上d处小船的是
山顶。
(4)图中所绘乙、丙两支流中,事实上不存在的是
。
(5)若将小河甲的水引向疗养院,图中两条规划路线①②中,比较合理的是
,原因是
。
28.为了锻炼学生体能,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滨州某中学利用暑假到鲁中山区开展了一次登山旅行活动。阅读材料和地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同学们从王村火车站分组出发,设计了三个活动方案。
方案一:登大青山,锻炼体能;
方案二:徒手攀岩,试试胆量;
方案三:参观古庙,寻踪文化。
材料二 旅行地点的等高线地形图。
(1)方案一中,同学们从出发地点到达大青山,山顶的海拔大约在
米以上。
(2)方案二中,能开展徒手攀岩,是因为沿途经过
(地形部位)。
(3)方案三中,同学们去参观古庙,寻踪文化。图中古庙位于王村的
方向,若出发地到古庙的图上距离为6.4厘米,它们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4)三个方案中,你会建议体力较弱的同学选择路线
(填数字)。原因是
。
(5)某队同学在山区迷路,有同学提出沿着溪流走。这个提议可行吗?说明理由。
选择题
1.
答案
D
图中没有经纬线和指向标,可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方向,可以看出,甲地位于乙地的东北方向。
2.
答案
D
此图的比例尺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2
000米,若甲乙两地之间图上距离是2.5厘米,则实地距离是5千米。
3.
答案
B
等高线地形图中包括山脊、山谷、山峰、陡崖、鞍部等山地部位,虚线①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
4.
答案
A
图中的M处等高线重叠在一起,该处表示陡崖。
5.
答案
C
读图可知,②处的等高线稀疏,因此地势平坦开阔;③处等高线重叠,是陡崖,最有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图中最高处海拔在100米以上,甲处海拔在60—70米,因此不是最高地;图中C路线经过的等高线最稀疏,所以坡度最缓和,爬到山顶最省力。
6.
答案
C
图中等高距是50米,A海拔是250米,B地海拔是50米,两地相对高度是200米;图中的山峰高度是300—350米之间;C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表示山脊,D地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表示山谷,山谷可能发育河流;B地等高线比E地密集,该地坡度陡。
故选项C叙述正确。
7.
答案
B
图示区域内海拔多在500米以上,且等高线密集,地形崎岖,应是山地。
8.
答案
C
该图无指向标和经纬线,故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公路的延伸方向为西北—东南走向;村落所处的地形部位是山谷;图示等高距为20米,公路最高处海拔位于650—670米之间,最低处海拔位于630—650米之间,高差为0—40米之间,即最大高差不超过40米;我国北方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柑橘和香蕉。
9.
答案
B
读图可知,丙地所在的山体部位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应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
10.
答案
C
读图可知,依据经纬度判定方向,可知甲位于乙的西南方向;图示等高距为50米可判定,乙的海拔位于400—450米之间;依据等高线疏密和坡度陡缓的关系可判定,丁的坡度比丙的坡度陡;由图示海拔信息可知,该区域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11.
答案
A
根据等高线的密集程度可以判断,图示①②③④四个坡面中,坡度最陡的是①处。
12.
答案
A
甲地海拔是250米,乙地的海拔是750米,甲地和乙地的相对高度是500米。
13.
答案
A
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表示山谷;闭合等高线外高内低表示盆地;等高线的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表示山脊;闭合等高线外低内高表示山顶。所以,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14.
答案
B
本题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考查等高线的应用问题。等高线凸向海拔高处为山谷,而河流总是由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结合图中的指向标可判断河流的流向为从西北流向东南。
15.
答案
B
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的有关知识。读图可知,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等高线由低向高弯曲,断定此地为山谷。
16—17.
答案
D
B
本题组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特征和运用。李村所在区域的特点是等高线闭合,海拔由内向外增加,反映了中间低、四周高的地形,应为盆地。选项A高原海拔多在500米以上;选项B山地等高线闭合,海拔中间高,四周低;选项C丘陵海拔在500以下,相对高度小。对山体部位的判读,应结合等高线的形状和疏密程度判断。选项A,①等高线重叠,为陡崖;选项B,②位于两山之间为鞍部;选项C,③处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选项D,④处等高线由海拔高处凸向低处,为山脊。
18—19.
答案
D
D
本题组考查阅读分析等高线地形图的能力。图中甲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丙处为两个山顶之间的鞍部;乙处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成河流;丁处为陡崖,可能欣赏到瀑布景观。该地区海拔大多在500米以下,所以多为平原和丘陵;根据指向标,可以判断陡崖位于山顶的正东方;①比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P比M地势平坦,易形成聚落。
二、综合题
20.答案:(1)山脊
山谷
陡崖
山峰
(2)100
(3)西南
(4)①
线路。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解析:(1)图中字母代表的相应地形部位的名称:A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EF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C处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为陡崖;D处等高线闭合,四周低中间高为山峰。
(2)此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为50米;G地的海拔为200米,H地的海拔是300米,故H地与G地的相对高度约为300米-200米=100米。
(3)该图根据指向标判断方向,指向标指向北方,故D点在B的西南方向。
(4)如果从山脚沿①②线路爬到D地,选择①线路更轻松,理由是等高线稀疏,坡度缓,节省体力。
21.答案:(1)(北纬33°22’,东经118°12’)或(33°22’N,118°12’E)
北温
(2)150
(3)4
西北
(4)丙
(5)发展采煤或煤化工工业,因为乙村周围有煤炭资源;发展旅游业,因为乙村周围有温泉等资源;发展果树种植业,因为乙村地处山地丘陵区,适宜发展果树种植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强对外联系,因为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可知,甲村的经纬度位置是(33°22’N,118°12’E),位于地球五带中的北温带。第(2)题,图中煤矿的海拔是250米,温泉的海拔是400米,两地点的相对高度大约是400米-250米=150米。第(3)题,根据图中比例尺1∶100
000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所以甲、乙两村间的实地距离是4千米。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甲村位于乙村的西北方向。第(4)题,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所以位于陡崖附近的是丙村。第(5)题,发展采煤或煤化工工业,因为乙村周围有煤炭资源;发展旅游业,因为乙村周围有温泉等资源;发展果树种植业,因为乙村地处山地丘陵区,适宜发展果树种植业;发展交通运输业,加强对外联系,因为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22.答案:(1)山峰
600
绿
(2)自北向南
北
南
(3)D
D处为山谷,山谷容易集水成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实际应用。
(1)A处等高线闭合,且海拔内高外低,所以为山峰;B点海拔为600米;乙地海拔在200米以下,且地势平坦,为平原,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用绿色表示。(2)该图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方向判断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河流的流向是自北向南,说明地势北高南低。(3)C、D两处中,D处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C处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而山谷容易集水成河,所以小河有可能位于D处。
23.答案:(1)丁
878
(2)自西南向东北
(3)
3
(4)陡崖
山谷
(5)②
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登山省力
(6)
山地
西高东低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有关知识。(1)由图可知,甲、乙、丙、丁四处山顶中,海拔最高的是丁地,海拔是978米,C地的海拔是100米,与丁山顶的相对高度是878米。
(2)由图中指向标可以看出,小马河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3)由图中比例尺可知,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千米,测得C、D两地之间的图上距离为3厘米,则实地距离为3千米。(4)图中A地所在的地形部位是多条等高线重合在一起的陡崖,B地是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山谷。(5)①、②、③为三条登山路线中,最省力的是②,因为此处等高线更稀疏,表示坡度更缓,登山更省力。(6)该地区海拔较高,且等高线密集,地形以山地为主,从等高线可知,该区域地势是西高东低。
24.答案:(1)西南
(2)200
(3)①
②
(4)乙
解析:本题图中无经纬网,也无指向标,因此,用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定方向。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向;从C、D两点所在等高线的海拔可知,C、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米;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①路线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②路线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②处等高线相对密集,坡度较陡;乙处位于山谷,易形成河流。
25.答案:(1)600
150
(2)山脊
鞍部
3
(3)D
(4)自西北向东南
(5)山地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1)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从图中可以看出,A点的海拔为600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750-600=150米。(2)村镇乙所处的地形部位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村镇丙所处的地形部位位于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由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可得实地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甲村到乙村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则实地距离是3千米。(3)图中C、D处,适合攀岩的是D处,D处为陡崖。(4)没有指向标与经纬网的地图中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可判定,桃溪干流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5)图示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坡度陡峻,沟谷较深,应为山地。
26.答案:(1)东南
西北
平原
山地
(2)升高
降低
交通
(3)1
217
线路①沿线坡度小,适宜老年人;线路②沿线坡度大,更适宜年青人(任选一条说明即可)
(4)山谷
洪水(或泥石流)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结合等高线上数值的变化可以判断,这个景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形类型西北部以平原为主,东南部以山地为主。
(2)选择山区道路沿线的聚落作为住宿地点,因为随海拔升高,气温将会降低,邻近道路,交通较便利。(3)据图可知,图中山峰海拔1
217米,小玉为爷爷、奶奶设计了线路①“休闲步道”,是因为①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而为自己选择了线路②“挑战步道”,是因为②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结合景观图,①为“休闲步道”,坡度和缓,与下面景观图相连;②为“挑战步道”坡度较大,与上面景观图相连。(4)据图可知,A—B线等高线凸向高处,表示山谷,夏季降水集中时容易出现洪水。
27.答案:(1)鞍部 山脊
(2)f
(3)b
(4)乙
(5)① ①引水路线是由海拔高的地方引向海拔低的地方,水会自流,比较合理
解析: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c位于两山峰之间的平坦部分,是鞍部。e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地形部位是山脊。(2)f处等高线重叠为陡崖,适合攀岩。(3)在a处看向d处,山坡较缓,且为山脊,视线受遮挡。b处看d处,山坡较陡,视线较好。(4)乙处是山脊,不可能形成河流。(5)①引水路线是由海拔高的地方引向海拔低的地方,水会自流,比较合理。
28.答案:(1)550
(2)陡崖
(3)西南 3.2
(4)③ 沿途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
(5)可行。理由:溪流由高处(山地)流向低处(平原),且沿河常有人居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1)图中等高距为50米,读图可知,大青山山顶海拔介于550~600米。(2)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适合攀岩。(3)根据指向标定向法判断,古庙位于王村的西南方向。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0.5千米,则6.4厘米代表实地距离3.2千米。(4)三个方案中,③路线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缓,可以让体力较弱的同学选择。(5)沿着溪流走出山区的理由可从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且沿岸常有人居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