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2.4
致云雀
第一单元
雪莱
1、了解雪菜的艺术构思、精神境界、关学理想和艺术抱负。
2、理解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主题,分析诗取中云雀的形象。
3、分析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雪莱(1792—1822),英国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踏上其追求民主自由的道路。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代表作有《西风颂》《致云雀》等。???
写作背景
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文章结构
全文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七节):诗人称云雀是“欢乐的精灵”,是对云雀作出总的评价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八至第九节):诗人借助云雀歌声宣扬了的神圣使命:“唤醒同情”。
第三部分(第十至第十二节):诗人通过对比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明朗、清新、欢悦。
第四部分(第十三节到第十五节):探讨美的根源,呼应第一节的“欢乐的精灵”。
第五部分(第十六节到第十七节):诗人解读能够始终乐观豁达的重要原因。
第六部分(第十八节到第二十一节):诗人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的一面和人的不幸。
思考讨论
1.“向上,再向高处飞翔”是《致云雀》第2节中的诗句,如何理解?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完全展现了云雀的习性,性喜高飞。这句话还表达了作者认为云雀不留恋地面,而且蔑视地面。
思考讨论
2.《致云雀》第4节中说“淡淡的紫色黄昏”,有什么作用?
“淡淡的紫色黄昏”象征快要看到光明之前的黑夜。用这样的环境描写反衬云雀不畏惧黑夜的精神。
思考讨论
3.如何理解《致云雀》一诗中“云雀”这一形象?
诗中云雀这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追求光明,蔑视地面,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只是诗人痛苦地感受到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而这个差距对云雀是不存在的。从诗的整个调子中可以看出,雪莱虽感受到理想遥远的痛苦,仍以不断飞升的积极情绪去超越感伤。诗人通过云雀这一形象,表达自己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思考讨论
4.《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
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②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思考讨论
5.雪莱说:“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它好像第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义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致云雀》正是这样一首崇高的诗,诗中的云雀,是理想化了的诗人。那么,你认为云雀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观点1:云雀代表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
观点2:云雀代表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写作特点
1、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2、诗人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他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董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总结
我们应该收集生活中点滴的阳光与欢乐,也学云雀那样
,做一个快乐的精灵,享受生活给我们的磨练,让我们在磨练中不断成长。
课后练习
1.某重点中学校报《四月风》有一个读书栏目《好书推
荐》,请你在下面的书目中选取一本进行推荐,写一段该书的推荐语。不超过150字。
《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傅雷家书》《女神》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简·爱》《繁星·春水》
课后练习
1.答案:我推荐《傅雷家书》。本书主要收集了傅雷给在国外求学的儿子傅聪的书信。这些书信涉及文学、艺术、人生等很多问题,能够给人启迪。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该书感情纯真、质朴,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读之令人动容。
解析:给某一本名著写一个推荐语,目的是让读者对此书有所了解,需要先明确是哪一本书,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有哪些看点,然后叙写阅读此书的心得体会,要求概括全面,内容详实。
课后练习
2.下面是一家快递公司搬迁新址通告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
因业务多了,原有地方狭小,咱们公司自即日起搬迁到凤凰路72号。新址位于县二中东侧500米处,欢迎新老客户上门。询问电话:8321560。
课后练习
2.答案:①“多了”改为“扩大”;
②“地方”改为“场地”;
③“咱们公司”改为“本公司”;
④“上门”改为“惠顾”;
⑤“询问”改为“垂询”或
“咨询”。
解析:通告要求使用书面语体,“多了”“地方”“咱们公司”“上门”都是口语,应作修改。同时,要注意使用敬辞,“上门”可改为“惠顾”,“询问”可改为“垂询”或“咨询”。
课后练习
3.下面图表是某校高一学生周末学习生活情况调查结果。请仔细阅读图表,根据图表反映的信息,写出你得到的结论,并据结论为高一学生提一条建议。
课后练习
3.答案:(1)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周末,大多数高一年级学生选择回家休息,一小部分继续在校学习,只有少数学生选择户外运动。
(2)周末增加户外运动,合理放松才能更有效率地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首先,要清楚整个图表的构成,包括户外运动、回家休息、在校学习三个方面,各有比例。然后,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对图表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归纳。最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课后练习
4.著名学者谢小庆教授在《审辩式思维》一书中说,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表现在认知、表达和人格三个方面,其突出特点有(排序已经由命题人打乱):
①凭借事实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②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③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质疑;④善于反省自身的问题,对异见保持宽容的态度;⑤认识和理解一个命题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或概括范围;⑥凭证据讲话。
请根据谢小庆教授对“审辩式思维”的六点表述,合理排序,组织好语言,为“审辩式思维”下一个定义,不超过120字。
课后练习
4.答案:审辩式思维是一种能在一定范围中认知和学习,善于质疑,能够借助事实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善于反省自我,对异见保持宽容的态度,并能够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的思维方式。
解析:定义的句式为“A是B”,即“审辩式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同时按照“认知、表达和人格”三个方面的顺序来整合并组织语言。例如,③⑤是阐述认知,①和⑥都是阐述表达,且可合并为①,②和④都是阐述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