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章 综合复习检测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第二章 综合复习检测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1-08-01 19:1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粤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章综合复习检测
一、选择题(1~7为单选,8~13为多选)
1.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科学贡献的叙述中或者研究方法中,正确的说法是(  )
A.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伽利略猜想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直接用实验进行了验证
B.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最先建立了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并创造了一套科学研究方法
C.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作“微元法”
D.亚里士多德认为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重物体与轻物体下落一样快
2.“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是《中国诗词大会》某期节目里选用的古诗,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其中“桥流水不流”所选择的参考系是(  )
A.水
B.牛
C.桥
D.人
3.一质点的x?t图像如图所示,那么此质点的v?t图像可能是图中的(  )
A     B  
  C
    D
4.足球以8
m/s的速度飞来,运动员把它以12
m/s的速度反向踢出,踢球时间为0.2
s,设球飞来的方向为正方向,则足球在这段时间内的加速度为(  )
A.-200
m/s2      
B.200
m/s2
C.100
m/s2
D.-100
m/s2
5.一个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v0=2.0
m/s,在第2
s内通过的位移是5
m,则它的加速度为(  )
A.2.0
m/s2
B.1.5
m/s2
C.1.0
m/s2
D.0.5
m/s2
6.如图所示,一小滑块从斜面顶端A由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底端C,已知AB=BC,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块到达B、C两点的速度之比为1∶2
B.滑块到达B、C两点的速度之比为1∶4
C.滑块通过AB、BC两段的时间之比为1∶
D.滑块通过AB、BC两段的时间之比为(+1)∶1
7.用同一张底片对着小球运动的路程每隔
s拍一次照,得到的照片如图所示,则小球在图示这段距离内运动的平均速度约是(  )
A.0.25
m/s
B.0.2
m/s
C.0.17
m/s
D.无法确定
8.小型轿车的“百公里加速时间”是指汽车从静止开始加速到100
km/h所用的最少时间,这是一个反映汽车性能的重要参数.甲、乙两种型号的轿车实测的百公里加速时间分别为11.1
s和14.8
s.在这段加速时间里,两种型号的汽车相比(  )
A.甲车的速度变化量较大
B.两车的速度变化量大小相等
C.甲车的加速度大
D.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
9.交通法规定“斑马线礼让行人”,若以12
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有行人正在过斑马线,此时汽车的前端距停车线12
m,该车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7.5
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距停车线8
m处才开始刹车制动,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
B.驾驶员立即刹车制动,则至少需1.6
s汽车才能停止
C.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2
s,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
D.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4
s,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
10.甲、乙两位同学多次进行百米赛跑,每次甲都比乙提前10
m
到达终点,现让甲后退起跑点10
m,乙仍在起跑点起跑,则关于甲、乙两同学的平均速度之比和谁先到达终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v甲∶v乙=11∶10
B.v甲∶v乙=10∶9
C.甲先到达终点
D.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1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方向运动,甲物体运动的v-t图像为两段直线,乙物体运动的v-t图像为两段半径相同的圆弧曲线,如图所示.图中t4=2t2,则在0~t4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物体做曲线运动
B.甲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不变
C.两物体t3时刻相距最远,t4时刻相遇
D.甲物体的平均速度等于乙物体的平均速度
12.如图所示,甲、乙两物体(可看成质点)同时从离地高度为2H和H的位置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甲的质量是乙质量的2倍,则(  )
A.甲落地的时间是乙落地时间的2倍
B.甲落地时的速率是乙落地时速率的

C.甲、乙落地之前,二者之间的竖直距离保持不变
D.甲、乙落地之前,同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13.如图所示,竖直方向上的线段AE被分成四个长度相等的部分,即AB=BC=CD=DE.一物体从A点由静止释放,不计空气阻力,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每一部分的过程中速度增量相等
B.物体到达各点的速度之比为vB:vC:vD:vE=1:
:
:2
C.物体从A点运动到E点的全过程平均速度=vB
D.物体经过各段的时间之比为tAB:tBC:tCD:tDE=1:3:5:7
二、非选择题
14.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中
(1)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选项前字母)
A.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
B.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有滑轮的一端固定
C.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
D.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低压交流电源
(2)如图所示为同一打点计时器在四条水平运动的纸带上打出的点,四条纸带的a、b间的间距相等,则a、b间的平均速度最小的是________。
1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在打出的纸带上每5点取一个计数点,共取了A、B、C、D、E、F六个计数点.从每一个计数点处将纸带剪开分成五段(分别叫a、b、c、d、e段),将这五段纸带由短到长紧靠但不重叠地粘在xOy坐标系中,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得到一条表示v-t关系的图线,从而可求出加速度.
(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________(填“直流”或“交流”)电源.
(2)请你在xOy坐标系中用最简洁的方法作出能表示v-t关系的图线,并指出哪个轴相当于v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第一个计数点开始计时,要想求出0.15
s时刻的瞬时速度,需要测出哪一段纸带的长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测得a段纸带的长度为2.0
cm,e段纸带的长度为10.0
cm,则加速度为________
m/s2.
16.如图所示,一个篮球从高h1=3.05
m的篮筐上由静止开始下落,经t1=1.95
s落到水平地面上,速度为v1=19.1
m/s,然后以v2=-4.9
m/s反弹,经t=0.5
s达到最高点,h2=1.23
m.已知篮球与地面碰撞的时间为0.3
s,不考虑空气阻力,求:
(1)篮球在空中下落和上升两过程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2)篮球在与地面碰撞过程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3)篮球在空中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
(4)篮球从开始下落到反弹至最高点过程的平均速度.
17.一物体从O点以4
m/s的速度滑上光滑斜面做匀减速直线运动,2
s后向上经过A点,此时物体的速度为2
m/s,物体在斜面上向上运动和向下运动的加速度相同.求:
(1)物体向上滑行的最大位移;
(2)从O点出发到返回O点的时间.
18.足球运动员在罚点球时,球由静止被踢出时的速度为30
m/s,在空中运动可看作匀速直线运动,设脚与球作用时间为0.15
s,球又在空中飞行11
m后被守门员挡出,守门员双手与球接触时间为0.2
s,且球被挡出后以
5
m/s
的速度沿原路返回,设足球与运动员的脚或守门员的手接触的时间内加速度恒定,求:
(1)脚与球作用的时间内,球的加速度的大小;
(2)球在空中飞行11
m的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3)守门员挡球的时间内,球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19.玩具手枪的子弹从枪口射出时的速度大小是30
m/s,某人每隔1
s竖直向上开一枪。假定子弹在上升过程中都不相碰且枪口离地面的高度忽略不计,不计空气阻力,取g=10
m/s2。
(1)求空中最多能有几颗子弹。
(2)设在t=0时,将第1颗子弹射出,则在哪些时刻它和以后射出的子弹在空中相遇而过?
(3)这些子弹在距射出点多高的地方依次与第1颗子弹相遇?




一、选择题(1~7为单选,8~13为多选)
1.C.
解析:伽利略猜想自由落体的运动速度与下落时间成正比,并未直接进行验证,而是验证了位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故A错误;伽利略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最先建立了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并创造了一套科学研究方法,故B错误;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物理学中把这种研究方法叫作“微元法”,故C正确;伽利略认为两个从同一高度自由落下的物体,重物体与轻物体下落一样快,故D错误.
2.A
解析:“桥流水不流”可以理解为“桥动水不动”,意思就是说桥在运动,而水静止.以水为参考系,则水是静止的,而桥和水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桥是运动的,与题意相符,故A正确;以牛为参考系,牛与桥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桥是运动的,而水与牛的相对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以桥为参考系,桥是静止的,而水与桥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则水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C错误;以人为参考系,因为人在桥上走,人与桥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桥是运动的,而水与人的相对位置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水也是运动的,与题意不符,故D错误.选A.
3.A 
解析:根据x?t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可知,在0~t1时间内,质点的速度沿正方向,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在t1~t1时间内,质点的速度沿负方向,速度由零反向逐渐增大,故A项正确
4.D 
解析:已知球飞来的方向为正方向,则v0=8
m/s,反向踢出时v=-12
m/s。由a=得a=m/s2=-100
m/s2
5.A.
解析:第2
s内的位移为5
m,则第2
s内的平均速度为5
m/s,根据推论知,1.5
s末的瞬时速度为5
m/s,则加速度a==
m/s2=2.0
m/s2,故答案为A.
6.D
解析:vB2=2axAB,vC2=2axAC,故vB∶vC=∶=1∶,A、B两项错误;tAB∶tAC=∶=1∶,而tBC=tAC-tAB,故滑块通过AB、BC两段的时间之比tAB∶tBC=1∶(-1)=(+1)∶1,C项错误,D项正确.
7.C
解析:由题意可知,拍照的时间间隔为T=0.1
s,小球运动位移为x=6
cm-1
cm=5
cm=0.05
m,用的时间为t=3T=0.3
s,所以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m/s≈0.17
m/s,故C项正确.
8.BC
解析:由题意,两车的速度变化量大小相等,都是100
km/h,故A项错误,B项正确;因为a=,由此可知加速度是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量相等,加速度与所用时间成反比,则知甲车的加速度大,故C项正确,D项错误.
9.BC
解析: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可知,减速运动的位移为:x==
m=9.6
m,故在距停车线8
m处才开始刹车制动,汽车前端超出停车线处,故A项错误;减速所需时间为:t==
s=1.6
s,故B项正确;匀速运动的时间为:t′==
s=0.2
s,故若经0.2
s后才开始刹车制动,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故C项正确,D项错误.
10.BC
解析:百米赛跑中甲都比乙提前10
m到达终点,即甲跑完100
m与乙跑完90
m所用时间相同,则有=,得v甲=v乙。让甲远离起跑点10
m,而乙仍在起跑点,则甲跑110
m到达终点的时间t甲′==,而乙跑到终点的时间t乙′=>t甲′,所以甲先跑到终点,故B、C正确。
11.BCD.
解析:速度图像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乙的速度一直为正,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速度时间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则知甲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故B正确;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相距的距离等于两者位移之差,根据图像可知,t3时刻相距最远,t4时刻相遇,故C正确;0~t4时间内甲物体的位移等于乙物体的位移,时间相等,则平均速度相等,故D正确.
12.BCD 
解析:根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可知t=
,则可知t甲=t乙,故A错误;根据速度与时间关系v=gt,可知v甲=v乙,故B正确;由于二者同时下落,则在甲、乙落地之前,同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二者相对静止,则在落地之前,二者之间的竖直距离保持不变,故C、D正确
13.BC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通过相等位移对应的时间不相等,所以物体通过每一部分的过程中速度增量不相等,A错误;由v2=2gh得,vB:vC:vD:vE=1:::2,B正确;因为hAB:hBE=1:3,且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运动,所以B点对应AE的中间时刻,所以物体从A点运动到E点的全过程平均速度=vB,C正确;tAB:tBC:tCD:tDE=1:(-1):(-):(2-),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4.(1)AC (2)D
解析:(1)为了有效利用纸带,在释放小车前,小车要靠近打点计时器,故A正确;打点计时器应放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固定,B错误;使用打点计时器时,都要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或纸带),C正确;电火花计时器应使用220
V交流电源,D错误。
(2)四条纸带的a、b间的间距相等,由于纸带D中打点间隔数最多,所用时间最长,a、b间的平均速度最小,故选D。
15.(1)交流 (2)图见解析
y轴 (3)b (4)2
解析:(1)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交流电源.
(2)纸带运动的速度不断变化,在很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可以等效为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由于时间间隔相等,根据x=vt知,位移与速度成正比,用纸带的宽度表示时间间隔ΔT,因此纸带的速度与纸带的长度成正比,可以用纸带的长度“等效”速度大小,故y轴相当于v轴,如图所示.
(3)纸带的宽度表示时间ΔT=0.1
s,则要想求出0.15
s时刻的瞬时速度需要测量b段纸带的长度.
(4)va=
m/s=0.2
m/s;
ve=
m/s=1
m/s;
则a==
m/s2=2
m/s2.
16.【答案】(1)大小均为9.8
m/s2 方向均竖直向下
(2)80
m/s2 方向竖直向上
(3)1.56
m/s 方向竖直向下
(4)0.66
m/s 方向竖直向下
解析:(1)篮球在空中运动时只受重力,则加速度一直是a=g=9.8
m/s2,方向竖直向下;
(2)与地面碰撞过程中a′=
m/s2=-80
m/s2,方向竖直向上;
(3)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
m/s=1.56
m/s,方向竖直向下;
(4)全程的位移x=3.05
m-1.23
m=1.82
m;全程的时间t=(1.95+0.5+0.3)
s=2.75
s;则平均速度v′=
m/s≈0.66
m/s,方向竖直向下.
17.【答案】(1)8
m (2)8
s
解析:(1)设物体上滑的加速度为a,则在前2
s内有
vA=v0+at,故a=,解得a=-1
m/s2.
设物体向上滑行的最大位移为x,则
v2-v=2ax,v=0,
故x=,解得x=8
m.
(2)物体上滑的时间t1==4
s,根据对称性,往返总时间t=2t1=8
s.
18.【答案】(1)200
m/s2 (2)0.37
s
(3)175
m/s2 方向与球被踢出时的方向相反
解析:(1)以球被踢出时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则脚与球作用的时间内,加速度的大小
a====200
m/s2。
(2)球在空中飞行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则
t2==≈0.37
s。
(3)在守门员挡球的过程中,加速度
a2====-175
m/s2
即守门员挡球时,加速度大小为175
m/s2,方向与球被踢出时的方向
相反。
19. (1)第1颗子弹从射出到落回地面共用时t==6
s;因每隔1
s射出1颗子弹,故第1颗子弹落地时,第7颗子弹刚射出,空中共有6颗子弹。
(2)设第1颗子弹射出时间t后,与第n颗子弹相遇,此时第n颗子弹运动的时间tn=t-n+1,
由运动学公式得v0t-gt2=v0tn-gt,
解得t=3+(n-1),
当n=2时,t=3.5
s;
当n=3时,t=4.0
s;
当n=4时,t=4.5
s;
当n=5时,t=5.0
s;
当n=6时,t=5.5
s。
(3)设第1颗子弹与第n颗子弹相遇时距射出点的高度为hn,则有hn=v0tn-gt,所以,h2=43.75
m,h3=40
m,
h4=33.75
m,h5=25
m,h6=13.75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