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是什么自学自测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传播声音的是( )
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
2.下列关于声现象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有振动,就一定听到声音
B.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C.航天员在月球上可以直接交谈
D.声音在空气中比在固体液体中传播得快
3.将耳朵贴在长水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一下水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次声音( )
A.听到一次 B.听到两次
C.听到三次 D.都有可
4.下列四幅图中,没有产生声音的是( )
A.敲击水瓶
B.真空罩中响铃的闹钟
C.关闭的音箱
D.吹着的哨子
5.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的传播速度总是340m/s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6.够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实例是( )
A.雨点打到雨伞上发出嗒嗒声 B.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说话声吓跑 D.耳边传来溪水哗哗流淌声
7.下列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回声是声音被障碍物反射而形成的
B.一般地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些
C.有些高科技产品,不振动也可以发出声音
D.用牙齿听声利用的是骨传导
8.如图所示玻璃缸内的水中有金鱼在鱼缸上边拍掌,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
A.鱼缸→水→鱼 B.空气→水→鱼
C.水→鱼缸→鱼 D.水→鱼
9.如图所示,手放在喉咙处,持续不断地说话,听到声音的同时感受到声带的振动, 此事实说明声音是( )
A.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够通过空气传播
C.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D.不通过真空传播
10.一个同学站在原地不动并向着远处的山崖大喊一声,1.5s后听到回声,假设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m/s,那么该同学距山崖大约是( )
A.510m B.255m
C.340mm D.1020m
二、填空题
11.“夜半钟声到客船”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声;“隔墙有耳”、“贴地听声”等实例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播声音;“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水下的鱼也听到水面上人的喊话声,说明_______体可以传声。
12.两位同学用纸杯和棉线制成了如图所示的“土电话”。他们站在相距较远的地方,在不使用“土电话”时,其中一位同学小声讲话,另一位同学听不见;使用“土电话”时保持声音大小和距离与上次______进行通话,听到对方的声音,这说明了______(选填“固体”或“气体”)传播声音。
13.如图甲所示,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_产生的;图乙抽取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铃声变小直至微弱,说明真空___________(选填“”或“不”)传声。
14.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物体______。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_____。
15.在探究固体否传声时,小明和同桌在课堂上用衣服架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同桌用铅笔轻轻敲两次衣服架。小明第一次听声音的方式如图所示,这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的;他第二次听声音则应该将手指______,此时,小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传递的,听起来像寺庙中大钟发出的。这个现象说明固体______且效果好;由此,他理解了用音效较好的手机录一段自己讲话的声音再播放出来后感觉与直接听到的声音______ (相同/不相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16.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现象,例如:笑树发出笑声是因为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使其________发声,这种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入我们耳中的。
17.在筷子上捆一些棉花(或碎布)做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或竹管)中,就做成了一个“鸟哨”,用嘴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音。哨音主要是由___________振动发出的。
18.如图所示的陶笛是便携式的吹管乐器,演奏陶笛时是___________ 振动发声的。
19.王刚对着一口很深的矿井大喊一声,经false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由此可以估测矿井深度约为______m,这种利用声波测量距离的方法______(选填“”或“不”)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false)
20.声音在介质中以______的形式传播,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______ m/s;电影《铁道游击队》里有这样一个镜头:一名游击队员把耳朵贴在铁轨上,然后告诉大家火车快到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就听到火车从远处开来的声音,这是利用了声音在______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道理。
三、解答题
21.假如声速为0.1m/s,会出现什么现象?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像,写出两个合理的场景。
22.大军和小欣在鱼缸边玩要,鱼儿被吓跑了,如图所示。小欣认为是他的动作吓跑了鱼儿,大军却认为是他们的声音惊走了它们。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帮助他们作出判断。
23.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丽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丽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种种实验现象的分析,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小华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几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
(3)小明、小丽等同学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地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做媒介;②声音传播不需要物质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如图所示,接通瓶中的手机,随着向外不断抽气,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______。(选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得猜想______(选填①或②)是正确的;
(4)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与假设 B.得出结论 C.分析归纳 D.实验研究 E.提出问题
你认为小明他们的第二个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答案
1.B
2.B
3.C
4.C
5.D
6.C
7.C
8.B
9.A
10.B
11.气 固 液
12.相同 固体
13.振动 不
14.振动产生的 声音传递量
15.堵住耳朵 固体 传声 不相同
16.振动 空气
17.空气
18.空气柱
19.340 不 声音不在真空中传播
20.声波(或波) 340 固体
21.讲话时,经过相当长时间才传到对方的耳朵里;电影、电视的画面与声音严重不同步
22.实验方案设计如下:
①在鱼儿看不到地方发出声音,根据鱼的反应来验证是不是声音吓跑了鱼;
②在鱼缸边,不发出声音,而作出动作,根据鱼儿的反应来验证是不是动作吓跑了鱼.
2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 小 ① EAD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