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核  能 
【教学目标】 
1.了解核能、核裂变和核聚变。 
2.了解核能的优点,知道它可能带来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核裂变、核聚变及其应用。 
2.难点:核裂变、核聚变的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下搜集核能的相关知识、火柴。 
【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教师介绍材料:威力巨大的原子弹:1945年8月6日,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一枚原子弹,使这个城市瞬间变成了废墟,三天后,日本长崎遭到了同样的命运。据有关资料记载,广岛24.5万人死亡,失踪20万人,长崎23万人死亡,失踪15万人,两个城市毁坏程度达60%~80%。 
问:你知道为什么原子弹的威力这么大吗?它的能量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入新课。 
【互动新授】 
(一)核能 
让学生自己学习回答以下问题:(1)原子由什么组成?原子核还能再分吗? 
(2)什么是核能?怎样才能释放出核能?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汇总得出: 
1.原子、原子核: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由原子组成,而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电子带负电荷,中子不带电。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处于原子中心,构成非常小的原子核。 
2.核能: 
质子和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原子核十分牢固,要使它们分裂或重新组合是极其困难的。但是,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以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我们说的核能,又称原子能。 
(二)裂变 
1.裂变: 
教师演示:链式反应图或链式反应原理的模拟动画(可以用课件展示,边演示边说明裂变的原理)。 
教师介绍:用中子轰击较大的原子核,使它变成两个中等大小的原子核(图),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称为原子核的裂变。 
  教师介绍:经科学家研究1 kg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 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2.链式反应: 
提出问题:铀235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放出核能,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维持铀核的不断裂变呢? 
学生活动: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如图: 
用火柴模拟链式反应 
  教师类比:科学家用中子轰击铀235原子核,铀核裂变释放出核能,同时还产生几个新的中子,这些中子又会轰击其他铀核,于是就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并释放出大量核能,这就是链式反应。如课本图为链式反应示意图。 
链式反应示意图 
问:如果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将会发生什么?如果加以控制呢?学生讨论。 
师生共同得出: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如果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稳地释放出来,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够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叫作核反应堆。原理如图: 
结合原理图,师生共同总结核电站的能量转化: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三)聚变 
让学生自学讨论聚变,教师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果将质量很小的原子核,例如氘核(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构成)与氚核(由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构成)如图: 
氘核、氚核在超高温下聚合成氦核,释放出核能 
  在超高温下结合成氦核,会释放出更大的核能,这就是聚变,有时也把聚变称为热核反应。大量氢核的聚变,可以在瞬间释放出惊人的能量。氢弹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自然界中,太阳内部的温度高达1 000万摄氏度,在那里就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反应。太阳辐射出的光和热,正是由聚变反应释放的核能转化而来的。可以说,地球上的人类每天都享用着聚变释放出的能量。 
如何实现聚变,如何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着。海水中蕴藏着丰富的、可以实现聚变的氚核。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愿同学们今后对此做出贡献。 
(四)让学生阅读:核电站和核废料的处理 
讨论以下问题:核能发电是运用了核裂变还是核聚变?核能发电有哪些利弊? 
【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收获? 
学生:1.知道了什么是核能以及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 
2.知道了什么是裂变及其应用。 
3.知道了什么是聚变及其应用。 
【板书设计】 
第2节 核  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