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有人形象地说,高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主义的分配”。出现了 “主动失业现象”, 连失业者的地位都很高,导致了有些人不愿意去干活。“主动失业现象”说明( )
A.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深入发展
C.“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D.高福利国家劳动者道德品质低下
2.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年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
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
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从英国开始,继而西方各国开始竞相削减福利开支。这表明西方国家( )
A.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B.贫富差距得到解决
C.国家财政开始出现危机 D.加强政府干预经济
4.《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5.《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匾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 )
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 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
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 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
6.1888年的《地方政府法》规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郡、郡级市和伦敦郡议会必须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将以往由治安法官负责的大量事务交由议会负责。这一法案( )
A.使政治权力从贵族手中转移到议会 B.统一了城乡公民的选举权
C.开创了民选产生自治机构的制度 D.推动地方自治制度的民主化
7.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盗贼。” 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 )
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 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
8.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时期,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 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9.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人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交纳赋税。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财政收入 B.实行重农抑商 C.抑制土地兼并 D.打击豪强势力
10.《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明朝如果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旧管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彼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如此造册的直接原因是( )
A.赋税制度改革 B.土地兼并严重 C.户籍制度的完善 D.专制集权的强化
11.一位大臣向当时皇帝建议降低赋税,指出现行税法实施之初,一匹绢合四千钱,所以税额万钱的人家只要缴纳绢二匹半;现在一匹绢合八百钱,这户人家竟要缴纳十二匹绢。他们讨论的是下面哪个税法( )
A.唐朝租庸调制 B.唐朝两税法 C.宋朝募役法 D.明朝一条鞭法
12.更赋,是汉朝的制度,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除享有免役特权者外)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有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更赋的实行( )
A.成为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 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 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
13.唐朝中期两税法实行之前,因为赋敛不时,关中地区的农民只得出卖部分农产品,买回部分缴纳赋税所需的农产品。这说明当时(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十分密切
B.赋税制度与实际生产有所脱节
C.农民的部分农副产品成为商品
D.农民出售粮食的现象比较普遍
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182匹。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
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
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15.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公元780年,唐朝改行两税法。这一变化表明唐代中期( )
A.赋税改革能够有效缓解土地兼并
B.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赋税制度变化
C.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
D.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
二、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
——摘编、整理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材料二 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
——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乡村地方自治的作用。
1.答案:C
解析:由材料“高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主义的分配’”可知当时高福利国家的发展导致人们懒惰行为的增加,“出现了‘主动失业现象’”,体现了福利国家的弊端,故选C项;A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主动失业”体现了当时政府干预的弊端,排除B项;“道德品质低下”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三大保险法的通过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故选B项;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C项;保险法的颁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与企业科技创新关系不大,排除D项。
3.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从英国开始,继而西方各国开始竞相削减福利开支”可以看出西方国家缩小了“福利国家”的规模,故A项正确;西方国家至今仍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西方国家财政开始出现危机,排除C项;削减福利开支是减少政府干预的表现,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在编户齐民制度下,国家通过对百姓户口和人丁数登记造册来加强对人口的控制,保证赋税和徭役的征发。在春秋战国时期采取这一措施,会削弱贵族对人口的控制,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该措施应有利于管理百姓的方式由亲缘转向地域,排除;C项说法错误,即使是在封建社会,这一措施也会削弱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排除;D项说法错误,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与这一措施无关,排除。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皆匾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可知这属于官方行为,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和体现官方意识形态,A项正确;“匾表其门,以兴善行”等赠以名誉的做法,与社会救济无关,B项错误;表彰“善行义举”“孝子顺孙,贞女义妇”,体现的是对儒家伦理的倡导,不存在倡导多元价值观念,C项错误;察举制在西汉武帝时就已经实行,《后汉书》记载的是东汉历史,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郡、郡级市和伦敦郡议会必须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可得出推动地方自治制度的民主化,故选D项。当时英国议会已经是权力中心,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城乡公民选举权的统一,故排除B项。英国在1835年颁布《市政法案》,法案规定自治市政府和议会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故排除C项。
7.答案:B
解析:据“啬夫职听讼,收赋税”,可知“乡”具有替政府收赋税的职能,不是村民自治组织,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乡具有管理地方,收取赋税等职能,是地方政权机构,故B项正确;教化是乡的一个职能,故C项错误;安全保卫机构不是对乡职能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8.答案:B
解析:通过题干可知,西周至春秋时期实行“国野制”,到战国时期,“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消除国野差异”,使得“野人”“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再联系战国时期战乱纷争的史实,可知在实现了“消除国野差异”之后,对诸侯国而言,有利于实现其富国强兵,故选B项;题干主要论述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A项;宗法分封制度的主要对象是西周时期的统治阶层,而题干述及的是“野人”,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战国时期“野人”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与社会阶层的流动无关,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的目的。根据材料“按照土地收成多少交纳赋税”“作丘赋”可知,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入,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视农业和抑制商业发展的信息,B项错误;抑制土地兼并非这些改革的目的,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针对豪强势力的打击措施,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朝赋税制度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赋税制度改革后实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故出现题干中的现象,A项正确。土地兼并严重并非材料现象的“直接原因”,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明朝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而不是户籍制度,C项错误。材料现象与专制集权的强化无直接联系,D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两税法以财产作为征税标准,且在夏、秋两季缴纳,故会使物贱钱贵,一匹绢的价格越来越低,故B项正确。租庸调制是唐朝中期以前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征收谷物、布匹或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故A项错误。因为徭役扰民严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提倡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故C项错误。明朝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等“并为一条”,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故D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更赋是可以由民众纳钱给官府,官府募人代役的,这并不是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有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可知,这一做法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更赋的实行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不是反映商品经济的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更赋的实行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故D项错误。
13.答案:B
解析:“关中地区的农民只得出卖部分农产品,买回部分缴纳赋税所需的农产品”可见,政府赋税征收的农产品和关中农民生产的农产品有部分不符合,农民只好出卖部分剩余产品并购买其他产品以缴纳赋税,故选B项;农民与市场有一定联系,但不能得出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关中地区的农民只得出卖部分农产品”不能说明农民出售粮食是普遍现象,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此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排除;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被官府惩罚的正常事件,不能表明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体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15.答案:B
解析:题干反映出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但是到了唐中期土地兼并的加剧导致均田制走向崩溃,租庸调制也难以维持,于是出现两税法,故选B项;两税法下土地可以买卖,加剧了土地兼并,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抑制兼并是政府增收的主要途径,排除C项;题干体现土地制度变化影响賦税制度变化,并没有说明赋税制度变化影响土地制度变化,排除D项。
16.答案:(1)原因:乡官制度存在困境;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
(2)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
解析:(1)问,据材料一“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种困境……”,得出乡官制度存在困境;据材料一“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得出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据材料一“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据材料一“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
(2)问,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乡村地方自治。据材料一“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得出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据材料二“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得出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据材料二“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及所学知识,得出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