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检测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2 07:4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法律与教化》检测题
一、单选题
1.时代精神凝结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建国后,从大庆精神到“两弹一星”精神到特区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其说明了
A.我国工业化建设成就B.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C.科技进步推动生产关系实现变革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成就
2.魏晋时期律令最重要的变化是其儒家化,原因不包括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B.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参与法律相关工作
C.儒家思想主导了对律令的解释 D.儒家思想的地位与律令相同
3.2016年,《人口与计划生育修正案(草案)》《居住证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3月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从政治文明的角度看,上述行为的意义在于
A.加强对弱势人群的保护B.拓展可持续发展新途径
C.加大对民生事业的关注D.进一步健全了法律体系
4.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的讲话
A.是在总结文革教训的垂拙上提出的 B.是对毛洋东思想的合理纠正
C.提山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D.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乍程
5.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公式表述: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1984年后,美国将传统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
A.提出了“双百”方针 B.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C.恢复了高考制度 D.实施了改革开放战略
6.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定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几乎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的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
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 B.婚姻以尊重伦理为准绳
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 D.人性自由受到沉重打击
7.罗马法规定;倘若任何人杀死属于他人之男女奴隶或可牧之畜,则他须偿付被损害物于损害前一年中的最高价值。倘任何人由焚烧、折损或折断造成他人的的不法侵害,那么无论争讼之物是什么,都应赔偿其在尔后30日内的价值。这表明,罗马法
A.注重诉讼的形式 B.把奴隶等同于畜生
C.深受习惯法的影响 D.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8.魏明帝时,宜阳县“典农”官刘龟私自到皇室禁苑内打猎,被其下属张京告发。当时法律规定,下属告发主官有罪。魏明帝将卷宗里张京的名字涂掉,转给廷尉府办案。廷尉高柔坚持要求皇帝提供告发者名字,最终刘龟、张京依律被判刑罚。该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曹魏时期
A.司法官员专权现象严重 B.封建统治秩序得以强化
C.君主专制权威日趋衰微 D.依法治国成为根本准则
9.秦代严格以律例断案,汉代以《春秋》为断案的主要依据,俗称“春秋决狱”。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汉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D.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0.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古罗马将法律条文刻在十二块牌子(铜表)上公布于众,春秋时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下列选项理解不准确的是
A.公布成文法推动新型社会关系的发展
B.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执行
C.打破了贵族专断刑律任意处置的局面
D.是中西方君主政体中原始民主的遗存
11.《法国民法典》颁布以来,共修改过一百多次。例如,1816年,法典中曾经废除了离婚制度,1884年又得以恢复。1970年废除了丈夫是一家之主的规定。法典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自由平等的社会 B.巩固法国革命的成果
C.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D.确立大陆法系的基础
12.至2021年3月,我国现有宪法和法律文件551件,行政法规659件,地方性法规15454件。这表明
A.依法治国得到了有力保障 B.基层民主得到贯彻落实
C.法律保障了改革开放成果 D.民众对法律的认识提高
13.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记载:“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惟天时求民主”,人主只有能“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这反映了,先秦时期
A.已孕育了近代民主思想B.民本思想成为统治合法性依据
C.天命权威转为君主专制D.儒家希望假借天命制约统治者
14.曹魏时陈群、刘劭等人制定《新律》,规定了“八议”制度,体现了周礼“刑不上大夫”的原则;《北齐律》则以“三纲”为立法准则,创制了“重罪十条”,将违背儒家礼义的10种不忠不孝、悖逆人伦的行为规定为不可饶恕的犯罪。这反映出当时的法律制定
A.开始出现援礼人法趋势 B.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形成 D.为律令儒家化奠定基础
15.中国高度重视食品安全,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文件是
A.《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 B.《中国的粮食问题》
C.《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D.《食品安全法修订案
16.朱元璋选用深通法律的学者编订律令,经过缜密的商定,去繁减重,编成《大明律》,又为简化公文起见,于洪武十二年立《案牍减繁式》颁示各衙门,使公文明白好懂。由此可见,明初
A.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B.重视法令和吏治的建设
C.以法治国成为上下共识 D.有利于老百姓明晓律令
17.南宋出现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这主要说明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商品经济推动了理学发展
C.政府保障平民受教权利D.理学思想逐步走向世俗化
18.1964年7月2日约翰逊总统签署了1964年《民权法案》,禁止仅仅因为种族、肤色、性别、宗教和出生国而拒绝雇佣某人。这是
A.美国公民自由平等的实现 B.美国公民积极斗争的结果
C.美国社会已消除种族歧视的体现 D.美国法律不具有阶级属性的体现
19.1979年,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人民法院组织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七部法律,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第一批法律。它们的问世
①为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罗马法规定:在发生风暴时,船舶经营人可弃货以减轻船的负载以逃出危险区域。灾难过去后,失去货物的货主可根据运送合同起诉船舶经营人。而船舶经营人可以起诉那些货物被救的货主分摊损失。船舶经营人可留置被救的货物达到这一目的。这说明
A.私有财产受到了严格保护 B.万民法适应了帝国扩张需要
C.海运成本比陆运成本要高 D.经济立法可以分散商业风险
21.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唐律对亲亲相隐原则作了具体规定,其内容主要有:亲属有罪相隐,不论罪或减刑;控告应相隐的亲属,要处刑;有两类罪不适用亲亲相隐原则:一类是谋反、谋大逆、谋叛及其他某些重罪,另一类是某些亲属互相侵害罪。此司法原则
A.确保了司法的公正
B.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
C.损害了法律的权威
D.体现了宗法观对法制的影响
二、材料分析题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材料二 当时(建国初期)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举制度变化的原因。
23.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
——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
(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
材料二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材料三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
(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材料二 “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新时期颁布的部分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注:经全面修改后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说明韩非子和亚里斯多德观点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法治思想的基本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先生在立法方面的重大贡献。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
参考答案
1.D 2.D 3.D 4.A 5.B 6.B 7.D 8.B 9.D 10.D 11.C 12.A 13.B 14.B 15.C 16.B 17.D 18.B 19.A 20.D 21.D
22.(1)特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成就: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发展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等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不断提高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能力和水平;颁布1982年宪法并多次修订。相继出台《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提出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任务并将其写入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连同以前通过的《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
(2)变化:由形式主义到真正实施直接选举,由城乡代表的人口比例差别至同比例选举。
原因: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国民文化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意识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城乡差别缩小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23.(1)特点:参照西方法律编纂。
(2)原因: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条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历程: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年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
24.(1)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2)观念:主权在民;法律至上。实践: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成就:形成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