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点
1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图1 小麦田示意图
1.据图1回答问题。
(1)在同一块麦田中,不同时期,土壤的好坏、气温的高低、杂草的多少,都会影响小麦的生活。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作 。?
(2)图中影响小麦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 、水、温度等;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有 、蚜虫、鼠、 、蝗虫和杂草等。?
(3)图中小麦和杂草之间的关系是 ,小麦和蚜虫之间的关系是 ,此外,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还有合作关系、寄生关系等。?
2.[2019·南通]
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蝙蝠多在夜晚活动。造成这种生活习性差异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 )
A.空气
B.水分
C.阳光
D.温度
知识点
2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图2 实验装置图
3.某校生物学习小组通过观察发现鼠妇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于是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探究实验,请据图回答:
(1)提出问题: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
(2)作出假设: 。?
(3)制订计划
①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 ,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黑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这样两侧就形成了 和 两种环境,这样做的目的是形成一组 。?
②方法步骤:将10只鼠妇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入铁盘两侧的中央,静置2分钟。每分钟统计一次两种环境中鼠妇数目,统计10次。
(4)实施计划
按照上述实验方案做实验。处理实验结果时,要计算全班各组数据的 ,这是为了 。实验结果:鼠妇在 处的数量明显多于在 处的。?
(5)得出结论: 。?
(6)表达和交流
①在交流中,有位同学提出想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这样更方便,你觉得合适吗?为什么??
。?
②实验结束后,实验所用鼠妇应该怎样处理:?
。?
4.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如何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的不同只是由于光照导致的
( )
A.实验中保证相同的光照
B.实验中只设定光照这一个变量
C.给以不同的光照和湿度
D.除了光照不同外,还要给以不同的营养
知识点
3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图3
5.(1)图3中①骆驼,尿液非常少,当体温升高到40.7
℃时才会出汗,适于生活在 的荒漠中。图中②海豹,皮下脂肪很厚,适于生活在 的海域中。图中③骆驼刺,根系非常发达,适于生活在 中。因此,生物总是与环境相 的。?
(2)图中④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这说明生物能 环境。?
6.下列实例中,能体现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 )
A.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
B.森林可保持水土
C.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
D.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
7.[2019·德州]
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谚语“谷雨前后,种瓜点豆”意思是说谷雨前后适于播种。这体现了哪些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
A.
阳光、温度
B.
土壤、水分
C.
水分、温度
D.
空气、阳光
8.[2019·德州]
在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中,奥地利动物学家费里施怀疑“蜜蜂是色盲”这一说法,他认为蜜蜂能分辨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一步骤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
(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假设
C.
制订计划
D.
表达交流
9.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和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的是
( )
A.农田中的玉米和黄豆争夺养料
B.螳螂捕蝉
C.许多蚂蚁共同搬运食物
D.松鼠吃蘑菇
10.到了寒冷的冬天,柳树纷纷落叶,而松树却郁郁葱葱,这说明
( )
A.柳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B.它们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C.松树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D.它们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
11.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2.[2020·淄博]
下列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
B.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
C.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
D.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
13.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物能适应环境,但不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B.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C.夏天蝗虫的体色呈绿色,这是对环境的适应
D.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只包括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
图4
14.[2020·遵义]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环境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
B.湿土和干土应该从不同的环境中获取
C.该实验做一次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D.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蚯蚓生活有影响吗?”
15.[2019·济宁]
科学探究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过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还是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思维的基础。某兴趣小组发现当人们移开花盆时,鼠妇(又称潮虫)会很快爬到其他隐蔽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
图5
实验步骤
步骤1:实验装置的中央放入10只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鼠妇,在温度适宜且明亮的环境中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量,并记录。
步骤2:再按步骤1的方法重复操作4次。
步骤3: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探究的是 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设计体现了 原则。?
(2)实验步骤中重复操作4次,并求平均值的原因是 。?
(3)分析图示数据统计,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
(4)该小组为继续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把实验装置中透明玻璃板一侧的湿土换成了干燥土壤,你认为还需要改变什么条件??
答案
1.(1)生态因素
(2)阳光 七星瓢虫 蛇
(3)竞争关系 捕食关系
2.C [解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蝴蝶多在白天活动,蝙蝠多在夜晚活动,由此可见影响蝴蝶、蝙蝠生活习性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阳光。
3.(2)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3)①湿土 阴暗 明亮 对照实验
(4)平均值 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阴暗
明亮
(5)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6)①不合适。如果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偶然性太大,得出的结论不可靠
②放回适于鼠妇生存的自然环境中
4.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设计对照实验的原理,即设置唯一变量。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题目中提出的是“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那么设计对照实验中除了光照以外,其他条件如营养、湿度、温度等都应当相同。也就是说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光照就是这个对照实验的唯一变量。
5.(1)炎热缺水 寒冷 荒漠 适应
(2)影响和改变
6.C [解析]
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森林可保持水土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这是因为浮水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接触水面,不利于透气,属于生物适应环境;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严重影响当地物种的生存,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7.C
8.B [解析]
作出假设是指对可能的方案作出的假设或猜想;在对蜜蜂色觉的研究中,费里施怀疑“蜜蜂是色盲”这一说法,他认为蜜蜂能分辨花卉的不同颜色。这一步骤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的作出假设。
9.C [解析]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合作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等。“农田中的玉米和黄豆争夺养料”体现了竞争关系;“螳螂捕蝉”“松鼠吃蘑菇”体现了捕食关系;“许多蚂蚁共同搬运食物”体现了合作关系。
10.B [解析]
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是不同的。柳树在冬天落叶,但并没有死亡,它只是用另一种方式来适应寒冷,虽然与松树适应寒冷的方式不一样,但本质是一样的。
11.D [解析]
蚂蚁在大堤内的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大堤容易溃堤。这反映了生物(蚂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
12.C [解析]
“植被丰富的树林中空气清新”“人类工业生产排放污染物,造成酸雨”“地衣加速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层形成”,都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而“深山阴湿的岩石上长有苔藓”,是苔藓对环境的适应。
13.C
14.D [解析]
由图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水分,探究的问题是“土壤的潮湿度对蚯蚓生活有影响吗?”;为了保持变量唯一,湿土和干土应该从相同的环境中获取;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准确,减少误差,要多做几次实验计算平均值。
15.(1)光 单一变量(或对照)
(2)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或减小实验误差,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
(3)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答出一点即可)
(4)把玻璃板换成黑纸板
[解析]
(1)实验设计中唯一的变量是光照条件不同,故该小组探究的是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设计体现了单一变量的原则。(2)实验步骤中重复操作4次,并求平均值的原因是减小误差,避免偶然因素的干扰,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3)分析图示数据统计,鼠妇大都集中在阴暗处,很少处于明亮处,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鼠妇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对鼠妇生活有影响。(4)该小组为继续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把实验装置中透明玻璃板一侧的湿土换成了干燥土壤,还需要改变的条件是把玻璃板换成黑纸板,这样就能保证水分是唯一的变量,排除了光照条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