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
19
课
学习目标
1、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2、知道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
西晋
前秦
280年西晋统一全国
316年
西晋灭亡
317年
东晋建立
风起云涌悟交融
风采展示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
淝水之战
简略叙述,时间为三分钟。
包括以下要素:
1、目的、时间、地点、交战双方
2、四个成语故事: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材料一?? 丞相王猛说:“晋朝虽然僻处江南,却是华夏正统,目前上下安和。臣死后,希望陛下千万不可图谋伐晋。鲜卑、羌等归降贵族终怀二心,迟早要成为祸害,应该逐渐铲除他们。” ——朱绍侯 齐涛 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从细节中看民族关系与前秦的战败的联系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战后:迅速土崩瓦解,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民族矛盾尖锐、未能实现实质上的民族融合
锐意改革促交融
材料二 1、据统计,当时中原人口是七百万,……迁走了90万人,占总人口的1/8。
——卜宪群:《中国通史贰》 2、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张泽威、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悲平城》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
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1.位置偏北,不便控制北方地区,
也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2.气候干旱,粮食产量有限;
3.保守势力大,不利改革;
平城
洛阳
1、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2、为数朝之都(东周、东汉、曹魏、西晋曾定都于此),
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陛下让我缓和与汉族的关系,我该怎么办呢?
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
平原王步六孤睿
崔鉴
小组合作
2.语言:
用汉语
1.服装:
4.姓氏:
3.婚姻:
5.政治:
穿汉服
改汉姓
联汉姻
采汉制
汉化措施
淝水之战
梳理历史脉络:
十六国
东晋
北魏
宋
北魏
齐
梁
西魏
东魏
陈
北周
北齐
魏
蜀
吴
西晋
三国鼎立
短暂统一
前秦
曾统一北方
南北朝对峙
南北对峙
民族交融利统一
思考:上述交融是单向性还是交互性的过程? 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
材料三
交互性
衣
食
行
生产
生活
文学艺术
?
穿着胡服的
北魏陶俑
改穿汉服的北魏陶俑
衣
穿裤褶(zhě)服的南朝乐队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食
行
北魏车马出行图
汉人骑马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汉人牧马图
生产
生活
胡床
椅子
方凳
北魏的陶俑
汉族使用少数民族用品
北朝民歌
《敕勒歌》
北朝乐府
《木兰诗》
文学艺术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鄂伦春诗歌
朝阳总是从东方升起,
无论松柏的影子有多长,
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
无论你来自地北抑或天南,
我们的心总是和你连在一起。
民族心理的交融
材料四 1、 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2、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各民族大家的梦,也是我们各民族自己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