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
新知导入
一起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诗人王维登高思乡,写得诚挚感人。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的这一天却是行军他乡,他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岑参和他的诗作。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
2、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新知讲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cén
shēn)唐代边塞诗人,世称岑嘉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初读感受音韵美
1.读准字音;
2.划出节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再读理解内容美
读了这首诗你脑海里呈现怎样的画面?
根据注释,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大意。
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强qiǎng: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怜lián:可怜。傍bàng:靠近、接近。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三读品味意境美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这句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三读品味意境美
第三句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
第四句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前两句:(叙事)
战火连绵,景况凄清。
后两句:(抒情)
惜花思乡,眷恋故园。
自由诵读,争取背诵。
课堂总结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叙写重阳节是诗人的所遇所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课堂练习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这从诗中哪些字词可以看出?
?
九日;登高;酒;菊。
?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
?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掩卷深思。
?
3、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
不仅负载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的诗歌,做题: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
1、诗歌第一句中“满”字用得巧妙,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
?
?
2、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的内容,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唐代边塞诗3-5首,选择1-2首背诵。
板书设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2:(叙事)
战火连绵,景况凄清。
3-4:(抒情)
惜花思乡,眷恋故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七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2、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重点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2、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难点
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起背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诗人王维登高思乡,写得诚挚感人。而有一位诗人,重阳节的这一天却是行军他乡,他又想到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岑参和他的诗作。板书课题
背,答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2、朗读背诵默写诗歌。范读诗歌:背景介绍: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作者简介:岑参(715-770),(cén
shēn)唐代边塞诗人,世称岑嘉州。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初读感受音韵美——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再读理解内容美——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大意。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强qiǎng: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无人送酒: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这时正好王弘送酒来了,于是醉饮而归。
怜lián:可怜。傍bàng:靠近、接近。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三读品味意境美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这句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第四句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前两句:(叙事)
战火连绵,景况凄清。
后两句:(抒情)
惜花思乡,眷恋故园。
读跟读读补充笔记读,划节奏描述品味
明确目标目标2知人论世了解文常完成目标2目标1目标1
课堂练习: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这从诗中哪些字词可以看出?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做题:塞上曲戴叔伦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1、诗歌第一句中“满”字用得巧妙,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2、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的内容,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叙写重阳节是诗人的所遇所感,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练习
课堂练习: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这从诗中哪些字词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3、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
?
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做题: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
1、诗歌第一句中“满”字用得巧妙,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2、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的内容,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7世仁教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练习
课堂练习: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这从诗中哪些字词可以看出?
【答案】九日;登高;酒;菊。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掩卷深思。
?
3、诗中的“故园菊”负载了哪些意义?请简要分析。
?
?
?
【答案】不仅负载着惜花和思乡,更寄托着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拓展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做题:
塞上曲
戴叔伦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
1、诗歌第一句中“满”字用得巧妙,请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答案】“满”有“布满”的意思,在这里是说我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风中飘扬,布满整个阴山,运用夸张,突出了我军兵多将广,声势浩大,战斗力强。
2、请结合诗歌三、四句的内容,谈谈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三、四两句诗通过“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等词句,写了大丈夫将生死置之度外,以死报效国家,表达了作者战胜敌人的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