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件(共19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外古诗词诵读:夜上受降城闻笛 课件(共19张PPT)+教案+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1 21:29:06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夜上受降城闻笛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
新知导入
背诵《峨眉山月歌》。
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此情此景,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可想而知。
那么,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诗人李益又是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
新知讲解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
2、朗读背诵背诵诗歌。
作者简介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初读感受音韵美
1.读准字音;
2.划出节奏。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再读理解内容美
读了这首诗你脑海里呈现怎样的画面?
根据注释,
用自己的话描述
诗歌的大意。
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芦管:即指题中之“笛”。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三读品味意境美
1-2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1句仰观,2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
3-4句写静夜闻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三读品味意境美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笼括所有征人,“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前三句蕴含的思乡之情,都汇聚于“尽望乡”的神态之中,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写静夜闻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
1-2句:
写景
月下景色(所见),凄凉萧瑟。
3-4句:
抒情
静夜闻笛(所闻),征人思乡(所感)。
自由诵读,争取背诵。
课堂总结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佳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课堂练习
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
?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拓展提高
阅读下面诗歌,做题: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
1、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
?
?
?
?
2、这首诗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
作业布置
课外搜集带“月”诗3-5首,选择1-2首背诵。
板书设计
1-2句:
写景
月下景色(所见)
3-4句:
抒情
3句
静夜闻笛(所闻)
4句
征人思乡(所感)
夜上受降城闻笛
浓烈的乡思
满心的哀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单元
3
学科
语文
年级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2、朗读背诵背诵诗歌。
重点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2、朗读背诵背诵诗歌。
难点
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背诵《峨眉山月歌》。诗人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乘船夜行看到高峻的峨眉山巅,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月影静静地倒映在缓缓流动的江水之中。此情此景,内心的欣喜和对友人的牵挂可想而知。那么,在大漠如霜的月色下,诗人李益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板书课题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目标: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2、朗读背诵背诵诗歌。范读诗歌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贞元元年
(785)起,李益佐灵州大都督杜希全幕,约四、五年之久,诗当作于此时。
作者简介: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初读感受音韵美——读准字音,读准停顿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再读理解内容美——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描述
诗歌的大意。受降城:唐高宗神龙三年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共有中、东、西三城。贞观二十年,唐大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故称灵州城为“受降城”。 回乐烽:烽火台名,当在回乐县境内。芦管:即指题中之“笛”。征人:戍边的将士。
尽:全。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三读品味意境美1-2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1句仰观,2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3-4句写静夜闻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巧运回旋跌宕之笔,写“吹芦管”而以“不知何处”领起,自然引出结句:“一夜征人尽望乡。”“尽”字笼括所有征人,“望”字照应“不知何处”征人原已思乡,今闻悠扬哀怨的笛声从家乡那边飘来,便无不回头“望乡”。前三句蕴含的思乡之情,都汇聚于“尽望乡”的神态之中,形成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夏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写静夜闻凄凉幽怨的芦笛声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自由诵读,争取背诵。默写
读跟读读找,读读,划节奏说品笔记读,背,写
明确目标目标2完成目标目标2完成目标1完成目标1目标2完成
课堂练习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1、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2、这首诗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佳作,从多角度描绘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读,笔记
巩固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
课堂练习
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
2、这首诗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7世仁教育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夜上受降城闻笛》练习
课堂练习
1、“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答案】“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拓展阅读: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结合相关诗句,分析品味“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一联。
【答案】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用了衬托的手法,借大雁春来北飞而衬托迁客欲归不得的郁闷
2、这首诗和《夜上受降城闻笛》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答案】这首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情感。《夜》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