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敌后战场的抗战
选择题
1.续范亭对某次战役高度评价道:“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了我们的士气。”这场著名的战役是(
)
A.长沙会战
B.平型关大捷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2.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军相继攻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一时间,对抗战失去信心者大肆宣扬悲观失望的中国“亡国论”。为此毛泽东发表了(
)
A.《不要四面出击》
B.《论联合政府》
C.《论持久战》
D.《论十大关系》
3.抗日战争时期,成为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的重要城市是(
)
A.广州
B.延安
C.太原
D.台儿庄
4.右图《地道战》(绘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斗争策略是(
)
A.以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人民游击战争
B.利用政府和军队的正面战场大会战
C.利用工兵建立要塞关隘的攻坚战
D.利用军事化进行快速打击的闪电战
5.为巩固根据地,争取抗战胜利,中国共产党在经济上制定的政策是(
)
A.实行减租减息
B.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C.采取地雷战、地道战
D.发动农民起义
6.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先锋队,始终奋斗在第一线,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战期间,八路军向日军发动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
A.血染卢沟桥
B.平型关大捷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7.在抗日战争中他指挥百团大战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在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为他写下了著名的诗句“谁敢横刀立马”。他指的是(
)
A.李宗仁
B.朱德
C.彭德怀
D.林彪
8.百团大战的主要作战目标(
)
A.显示中国人民强大的武装力量
B.阻止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
C.坚定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
D.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9.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曾对一场战役作这样的报道:“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一百多个团打击了敌人在华北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战斗是炽烈而无情的。”对上述战役理解正确的是(
)
A.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
B.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C.对支持正面战场起了积极作用
D.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0.卢沟桥事变后,日军进犯山西,国民政府组织太原会战。八路军115师开赴抗日前线,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说明了(
)
A.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D.日本武力侵华的行动被制止
11.对下图所示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
A.日本“囚笼”政策破产
B.正面战场地位遭到削弱
C.全民抗战取得重大成果
D.敌后战场抗日力量壮大
12.“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游击队之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7年创作的。作者歌颂的是(
)
A.北伐战争中的国民革命军
B.秋收起义中的工农革命军
C.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军民
D.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
13.毛泽东在1938年5月写成的《论持久战》中指出:“在他们(日本侵略者)面前表示中国军队和中国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在作战上讲,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十个月的经验证明歼灭是可能的”史实依据是(
)
①平型关大捷 ②西安事变 ③百团大战 ④台儿庄战役
A.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④
14.以下对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个战场指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
②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由国民政府统一领导 ③在敌后战场共产党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④在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的军队没有继续抗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5.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中国各阶层民众奋起抵抗,用自己的血肉和不屈的脊梁,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城。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一座座纪念碑记载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历史。材料一中图1事件发生于何时?有何历史意义?图2战役的指挥官是谁?发动战役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到1938年底,八路军、新四军共进行大小战斗1
600余次,歼灭日伪军5.4万余人。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共建立十几块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总人口达5
000万以上,形成了辽阔的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使之不能用于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从而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迅速灭亡中国的迷梦……
(2)据材料二,概括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抗战中的作用。
材料三 政策承认农民是抗日与生产的基本力量,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封建剥削,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承认不反对抗日的地主、富农等是抗日与生产不可缺少的力量,使他们能够保有一定的地位和利益,这样就有利于从经济上团结各抗日阶层。
——王文泉、刘天路主编《中国近代史》
(3)材料三中“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根据材料,分析该政策的实施有何重要意义?
材料四 在波澜壮阔的全民族抗战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
——赵箭平《谈谈屏幕上的国军抗日英雄》
(4)材料四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党派、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战时期两个战场关系及作用的认识。
参考答案
1——14
BCBAADCDCADCDB
15.
(1)时间:1937年9月(1分)。意义: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2分)指挥官:彭德怀(1分)。目的:粉碎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和封锁,振奋抗战军民的士气。(1分)
(2)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2分)
(3)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1分)。激发了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团结了地主与富农联合抗战。(2分)
(4)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实现(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分)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