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题夯基练
题组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2020四川成都高一期末)1912年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却没有赋予临时大总统解散参议院的权力,即参议院和临时大总统是一种单向制约关系。这项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
A.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B.保障议会中心地位
C.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D.确立责任内阁制度
2.(2021江苏昆山高二期中)1913年1月8日,宋教仁在国民党湘支部欢迎会上说:“为今之计,须亟组织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势力,自然成一国民党政府。”这表明宋教仁 ( )
A.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B.不承认袁世凯的总统权力
C.希望在中国实现政党政治
D.认为国民党组阁已成定局
3.(2020上海浦东高二联考)于右任在宋教仁的追悼会上说:“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时欲杀吾国民,破坏共和。”针对“宋教仁案”,革命党人发动了 ( )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4.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国民政府的“改组”,在国民政府的29名委员中,国民党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共占12人。对于“改组政府”的评价,《大公报》的民意调查显示:1 000人中的50%对其打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满分100分);其中大约2/3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 )
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
B.中国人民为筹建新中国所做的努力
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
题组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五四运动以后,蒋中正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一个新的高层机构;毛泽东和中共则建立了新的低层机构。”“新的低层机构”建立的标志是 ( )
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C.中共中央局成立
D.广州国民政府
6.(2021山东临沂高二联考)周恩来在总结“三三制”政权时,指出它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第二个特点就是要各方协商,一致协议”。“三三制”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是()
A.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雏形
B.体现中国共产党抗日政权的民主性
C.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进程
D.体现政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
7.下表为华北人民政府组织系统表,据此可以得出华北人民政府 (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B.坚持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权分立原则
C.为新中国政权建设提供有效借鉴
D.体现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原则
题组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8.(2020广东珠海高二联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等重要文件。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 )
A.宗旨是制定新中国的法律
B.具有“全国人大”的政治作用
C.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D.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
9.据统计,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民主政治、政治参与、政治体制改革、政治制度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近年来,社会治理、执政能力、执政党建设、法治政府、政府治理、政府创新、政府能力、国家治理、协商政治、基层党建、基层民主、基层自治等关键词被引用频次较高。这表明 ( )
A.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臻于成熟
B.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C.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
D.经济体制改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新题素养练
题组一 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1.(改编,)孙中山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以革命确立民主政制,通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步骤的循序渐进,实行民主建政,然后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把中国造成一个新世界”。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 ( )
A.建设国家的方略已经很成熟
B.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己任
C.不断地贯彻落实三民主义
D.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
题组二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2.(2020北京顺义联考,)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大体架构是:在具有战略性的根据地(大区)建立类似省级的政权,其下建立县、乡级政权;在大区和县政权之间,视情形建立管理若干县份的“行署”或“专署”,在县之下设管理若干乡镇的“区署”。这 ( )
A.适应了革命统一战线的需要
B.探索了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道路
C.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D.建立了与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
题组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3.()下表列举了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人民代表大会的规定。
时间
规定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79年
在地方各级人大会议上选举本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也实行差额选举
1987年
对常委会与代表的联系、代表与原选举单位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方式和做法,作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
1992年
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代表的性质、地位、权利、义务、工作方式,对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等,都进行了具体规定
据此,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保障了依法治国方略的执行
B.社会主义实践推动了其发展完善
C.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D.职能定位发生显著变化
题组四 综合题组
4.(2021山东日照高二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吾国昔为君主专制国家,因人而治,所谓一正君而天下定。数千年来,只求正君之道,不思长治之方。而君之正,不可数见,故治常少,而乱常多,其弊极于清季。”为防止“人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材料二 一个重要的进步是1912年宣告几千年帝制终结的中华民国的建立。这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代议制度的勇敢的试验。它埋葬了君主制度,普及了民主观念,而它的迅速失败又引发了对搬用西方民主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化道路的新的探索。
——徐宗勉《失败者的探索》
材料三 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地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莫里斯·迈斯纳
《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代议制度的勇敢的试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题夯基练
1.A
2.C
3.A
4.D
5.B
6.A
7.C
8.B
9.C
1.A 依据材料可知,参议院对临时大总统有选举、弹劾等权力,但临时大总统没有解散参议院的权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的这项规定的目的是限制将要就任临时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的权力,故A项正确。保障议会中心地位的目的还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该项规定对临时大总统权力的限制,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无关,故排除C项;确立责任内阁制度是该规定的内容,其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故排除D项。
2.C 材料“亟组织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与“国民革命路线”的表述不符,故A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错误;宋教仁是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之一,材料中“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是在论述政党政治的必要性,故C项正确;D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故排除。
3.A 由“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教仁被杀事件。结合所学可知,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宋教仁案”,A项正确;护国战争的导火线是袁世凯公然宣布复辟帝制,B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C项错误;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D项排除。
4.D 根据材料时间“1947年”并结合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此时国民党政府的独裁本质和其日益失去民众支持的事实,这反映了国民党政权正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民政府的独裁本质,无法体现“两种命运的斗争”,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人民为筹建新中国所做的努力,B项错误;共产党和一些民主党派并没有参加该政府,“这个政府”也不是民主联合政府,C项错误。
5.B 材料体现了国共两党政权的对立。这一时期与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相对立的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B项正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属于“机构”,A项错误;中共中央局不属于政权机构,C项错误;广州国民政府不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D项错误。
6.A 周恩来指出“三三制”政权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共产党不一定要在数量上占多数,而争取其他民主人士与我们合作。……第二个特点就是要各方协商,一致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三制”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影响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雏形,故本题答案为A项。B、D两项不符合题干设问要求,排除;C项是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排除。
知识拓展
“三三制”原则,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三三制”民主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根据地民主建设的一种形式。它的实施起到了调节各抗日阶级的利益,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这个政权形式同当时国民党实行的一党专制的独裁政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三制”原则让中国共产党积聚了力量,同时也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对后来的成功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7.C 据材料可以看出华北人民政府在政权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提供了有效借鉴,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B项错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原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8.B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文件,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具有“全国人大”的政治作用,故答案为B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是为了商讨建立新中国的一系列问题,其宗旨不是制定法律,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协商精神,故排除C项。“完善了中央政府的结构”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9.C 根据改革开放之后被引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和近年来被引用频次较高的关键词可以看出,政治研究密切关注重大现实问题,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特别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制度的内容,也无法体现其走向成熟,排除A项;B项只是材料内容的一个部分,不能全面概括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排除D项。
新题素养练
1.D
2.B
3.B
1.D 材料内容是孙中山在提出“确立民主政制”的方法、步骤的基础上,以“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作为建设国家的方略”,这说明孙中山丰富完善了其改造中国的政治方略,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孙中山丰富完善了其建设国家的方略,但不能说明该方略“已经很成熟”,故A项错误;孙中山一生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贯彻落实三民主义”,故C项错误。
2.B 根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设置了“类似省级的政权”和“县、乡级政权”,此外还视情形建立了“行署”或“专署”以及在县之下设立了“区署”,这样的层级划分是对新民主主义政权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故B项正确;当时的“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非革命统一战线,故排除A项;题干内容与全民族抗战无关,故排除C项;抗战时期两党合作而非对峙,故排除D项。
3.B 从材料中的表格可以看出,1954—1992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
概念辨析 人大与政协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有立法权、任免权、监督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等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国家权力为基础和核心的政治制度,属于国家政治制度范畴。
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而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政协制度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范畴。
4.答案 (1)原则:主权在民、分权制衡。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原因: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总统执掌行政大权;模仿英国实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
(3)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可以看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有主权在民和分权制衡。联系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联系所学可知,之所以说“中华民国的建立”是“一次搬用西方共和代议制度的勇敢的试验”,是因为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制度和责任内阁制。
(3)联系所学可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表现为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基本政治制度,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