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2 07:56: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新题夯基练
                    
题组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2021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二月考)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当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2.(2020福建宁德甘棠中学高一期末)中国古代刑法起初并无公开条文,只是由判决者临事决定惩罚标准,贵族阶层以此拥有家长式的生杀予夺权力。但到春秋后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都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这反映了统治者 (  )
A.出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非常注重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
C.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方式
D.接受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
3.(2021安徽定远育才中学高一月考)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服人”,法家则主张“以刑去刑”“以力服人”,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据此推断,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发展趋势的基本特点是 (  )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诸法合体
C.“大德而小刑”,德主刑辅
D.礼法结合
题组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4.(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一期末)秦律中有规定:同一户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有两个以上征发兵役,否则县啬夫、县尉及士吏要受罚。在农忙时节,要让因欠债而以劳役抵消债务的人回到田间劳动,政府要给予他们播种和管理庄稼幼苗的农忙假各20天。据此可知,秦律 (  )
A.细密而又严苛
B.注重保证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
C.重刑罚,轻感化
D.解决了兵员补充和农业发展的矛盾
5.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大量竹简中,大部分是秦的法律条文和相关解释,分类整理后得知秦律内容众多,几乎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皆有法式”。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这反映了 (  )
A.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案
6.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这说明(  )
A.“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
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
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
D.汉朝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
7.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的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解,撰成《唐律疏议》,《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
A.“天人感应”
B.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C.“三教合一”
D.天理与道德相联系
题组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8.宋朝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此可知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9.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年,他命人制定《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其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  (  )
A.强调法律治国的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
新题素养练
                    
题组一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商朝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天命恒常”。周朝统治者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敬德保民”等新的天命观,构建出了“民意—有德—天命”的具有政权合法性和“革命”合法性的证明逻辑。商朝到周朝天命观的变化反映了 ()
A.国家治理不再借助神权
B.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
C.君主利用民意加强集权
D.商朝制度被西周抛弃
2.(2021江西南昌六校高二期中,)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在郑国“铸刑书”,临终前对他的继任者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由此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
A.子产主张德政,宣扬儒家思想
B.子产的治国理念违背时代潮流
C.子产主张严刑峻法
D.子产最早提出了民本思想
3.(2021山东菏泽高二月考,)荀子提出了“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他的学生韩非由此提出“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并认为“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由此可推断出 (  )
A.法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产生
B.“性恶论”为法家思想的逻辑起点
C.儒家思想中蕴含了强权专制的内容
D.荀子才是真正的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题组二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4.(2021四川棠湖中学高二月考,)1989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龙岗秦简是揭开秦律神秘面纱的重要文物,其中有百姓“取其豺狼……狐狸、豰□雉、兔者毋罪”“诸取禁中豺狼者毋罪”之语。这反映出秦律 (  )
A.保护个人私有财产
B.司法操作的灵活性
C.注意维护生态的平衡
D.重罚偷猎和偷盗行为
5.(2020湖南株洲高三一模,)汉武帝下诏:“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此后,郡国每年荐举孝和廉各一人。这表明汉武帝 (  )
A.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
B.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C.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
D.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
6.(2021陕西西安高二月考,)汉代有一案件:“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董仲舒说:“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据此论,皇帝最终宽释了甲。材料主要反映出 (  )
A.儒生干政 B.儒家约束皇权
C.儒术独尊 D.儒学影响司法
题组三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7.(2020四川成都蓉城名校联盟高二期中联考,)朱熹围绕日常生活而作《朱子家礼》,包括通礼、冠礼、婚礼、丧礼、祭礼五部分并简化了前代礼仪规范。该礼仪很快被士庶接纳并广泛施行,成为宋元以后家庭礼仪的典范。这说明当时(  )
A.理学重规范、轻自律
B.理学重礼轻法
C.礼制烦琐严苛
D.礼制趋向世俗化
8.(2020山东威海高二期中,)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评判。基于下列史料可以得出的历史解释是 (  )
史料记载
出处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
君之养民,五教五刑焉。……民有不循斯教者……五刑以加焉
朱元璋《大诰·
民不知报第三十一》
《大明律例》,一部礼经。礼法立教,出礼入刑
《箴言六章》
A.统治者治国遵循法律至上的理念
B.统治者重视教化的作用
C.伦理纲常为立法基本原则
D.统治者礼法结合的治国思想
9.(2020湖南长沙高二期末,)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活动。清朝法典主要有《大清律例》《理藩院则例》及《大清会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努力 (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
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
D.通过立法缓和民族间的矛盾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0.()乡饮酒礼始于周朝,最初是地方乡大夫迎送、宴请地方贤良与尊者的一种礼仪。对于受邀的乡饮宾客,朝廷会大肆表彰其德行义举,历届乡饮宾客的姓名还会被载入地方史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A.乡饮酒礼有助于强化中央集权
B.礼乐制度具有教化功能
C.民俗影响政府的管理职能
D.宗法制度日益强化
11.()中华法系具有“以礼入法,礼刑结合”的特征。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古代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且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重礼轻法”的情况。这源于 ()
A.法家思想 B.儒、道思想的结合
C.儒家思想 D.儒、法思想的结合
12.()下表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关于中国的言论。根据这些言论可得出的结论是 (  )
伏尔泰
我们还是一小群人并在阿登森林中踯躅流浪之时,中国人的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帝国已经治理得像一个家庭,国君是这个家庭的父亲,40多名公卿大夫则被视为兄长
孟德斯鸠
中国的立法者们……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这四者的箴规,就是所谓礼教
魁奈
(中国)君主被看作是一个大家庭的家长……正如人民应当孝顺地服从于他们的君王一样,君王反转来也应当像父亲那样热爱他的人民
A.伦理治国导致中国的落后
B.当时中国具有伦理治国的特征
C.法治取代伦理是历史的进步
D.中国的政治制度优于西方
13.(2021四川内江第六中学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高宗永徽二年,命长孙无忌、李绩等撰《永徽律》,与此前汉、晋以来法律合刊,计分12篇,共30卷,史称《唐律律疏》。唐高宗郑重说明:“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盖欲原其本情,广恩慎罚故也。”宋太祖建隆四年,经朝廷同意,由窦仪等人主持收集了唐开元初年到宋建隆初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共12篇、502条,刊印颁行,史称《宋刑统》。其律文大多是唐律的翻版,但在制度上更加规范。如规定死者没有子嗣的,其遗产由女儿、近亲依次继承;不得出卖部曲(家仆)、奴婢等;为了避宋太祖祖父赵敬之讳,改“大不敬”为“大不恭”;等。
——摘编自徐世虹《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研究》
材料二 1902年清政府任命精通中国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的沈家本、伍廷芳为修订法律大臣,谕令“按照所陈各节”“修改删并”,但“凡我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庶以维天理民彝不蔽”。在这次修订法律工作中,沈家本等秉承“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规定禁止刑讯、删减死罪条目,改革行刑旧制、禁革买卖人口、删除奴婢旧制、统一满汉刑律、变通秋审制度,还制定了《商律》《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法院编制法》《违警律》《大清新刑律》《国籍法》《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民律草案》《大清民事诉讼律草案》《大清现行刑律》等新律。以上十个新律虽代表了当时先进的法文化,如引入西方的陪审员制度和律师制度,但由于清政府的迅速垮台,其中大部分只是颁布而未及实施即告废止。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法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清末修律“中西结合”的表现,并对清末修律进行简评。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新题夯基练
1.C
2.C
3.D
4.B
5.D
6.B
7.B
8.B
9.A
1.C 材料“有夏多罪,天命殛(jí)之”“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以及“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体现了先秦时期对天命的敬畏和对民众意愿的遵从,反映了“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萌发,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中对民意的遵从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等级意识和儒学思想,故B、D两项错误。
2.C 中国古代虽有法律,但更多的是人治,谈不上“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并非为了寻找权力合法的依据,故B项错误;从“并无公开条文”到“将成文刑法铸在铜器上公诸于众”反映了刑法由不成文到成文的演变,这适应了地主阶级逐渐兴起、贵族阶级逐渐衰落的现实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刑法,未体现注重道德规范的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3.D 荀子提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这是融合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的体现,所以基本特点是“礼法结合”,故答案为D项;A项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的内涵;B项说法错误,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故排除;材料没体现“德”和“刑”的主次关系,故排除C项。
4.B 根据材料“同一户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有两个以上征发兵役”“让因欠债而以劳役抵消债务的人回到田间”可知,秦律注重保证发展农业所必需的劳动力,B项正确。“严苛”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感化”,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
5.D 据材料可知,秦朝法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这些不同类型的法律反映了秦朝社会面临的许多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故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无法反映秦朝竭力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且材料中秦律涉及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故排除B、C两项。
6.B 根据材料可知“春秋决狱”是指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五经”,尤其是《春秋》中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表明儒家的伦理和思想主张在当时已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B项正确。
7.B 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可知,唐朝法律在治国方面主张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体现了法律与道德教化相结合,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天人感应”,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三教合一”,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天理与道德的关系,D项错误。
8.B 根据材料“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可知,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对地方民众的行为进行规范,加强基层治理,B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在材料中未体现,A项错误;根据材料“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可知,乡约制度是要借助儒学对民众进行道德教化,而非确立儒学权威,C项错误;强化重农抑商只是乡约制度作用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作用,D项错误。
9.A 材料中介绍了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开始的一系列立法工作,从中可以看出朱元璋足够重视立法工作,强调法律治国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B项错误,朱元璋的治国思想应该是儒法并举;C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贪污问题。
新题素养练
1.B
2.C
3.B
4.C
5.C
6.D
7.D
8.D
9.C
10.B
11.D
12.B
1.B 材料“天命靡常”“惟德是辅”“敬德保民”体现的是上天意志和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的约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B项正确。
知识拓展 “敬德保民”
  “敬德”,是因为“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保民”实际上就是在保社稷、保国家。 “敬德保民”是夏商以来中国思想从敬鬼神到重人事的一大转变。
2.C 材料的意思是: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有人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就有很多人死在其中。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子产主张严刑峻法,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3.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韩非的思想是在荀子提出的“性本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儒家思想为法家思想的基础,故A项错误;此时的儒家思想中并未蕴含强权专制的内容,故C项错误;韩非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故D项错误。
4.C 秦简中的语句的意思是百姓可以捕猎禁苑中的豺狼、狐狸、兔子等野生动物,因为凶猛的野生动物会伤害人和禁苑里蓄养的其他动物,而兔子等小动物虽然不伤害人,却繁殖过快,所以不禁止百姓捕杀。这说明当时的秦人已经有了原始的生态平衡观念,对保持动植物种群数量上的相对平衡有了一定认识,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秦律保护私有财产和司法操作的灵活性,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取其豺狼……毋罪”可知D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5.C 依据材料中“孝子廉吏”“荐举孝和廉”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以德行为标准为国家选拔官员,表明汉武帝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推恩令及削弱地方诸侯的内容,排除A项;汉初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排除B项;分科考试是科举制的特征,汉武帝时期并未实行,排除D项。
6.D 材料案例判决中,董仲舒认为按照《春秋》之义,“父为子隐”是人之常情,并未违背人伦,因此释放了甲,说明儒学影响司法审判,D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7.D 由“士庶接纳”可以推断出士庶皆用一套礼制程序,体现的是礼制的世俗化趋向,故选D项;理学注重格物致知,强调的是自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轻法”,排除B项;“礼制烦琐严苛”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
8.D 通过材料中的“霸王道杂之”“五教五刑”“礼法”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强调两种治国手段——礼与法,故D项正确;其余的选项都只强调一种手段,故排除A、B、C三项。
9.C 清政府确立、完善法规章程为行政事务的处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地方的控制,故A项错误;仅据材料“主要有《大清律例》《理藩院则例》及《大清会典》等”不能得出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的结论,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行政法规,而不是民族矛盾,故D项错误。
10.B 材料反映了古代统治者通过“乡饮酒礼”,表彰“德行义举”,以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的强化,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政府管理职能的变化,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宗法制度,D项错误。
11.D “礼”与“法”分别来源于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而“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的表现,D项正确。
知识拓展 
  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法律实践的结晶,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中华法系以中国传统儒家学说为理论基础,但也融合了道、释的某些教义。
12.B 伏尔泰、孟德斯鸠和魁奈都提到了儒家伦理在中国治国中的作用,说明当时中国具有伦理治国的特征,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伦理治国导致中国的落后,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治对伦理的取代, 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的政治制度优于西方,D项错误。
13.答案 (1)特点:重视法律传承与发展创新;内容翔实,条目清楚,系统化、规范化;慎用刑罚,重视以情理治国;进一步强化以儒入法;重视私有财产保护;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前代法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儒学复兴、理学兴起;世家大族渐趋衰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表现:任命精通中国传统法律和西方法律的人员为修订法律大臣;秉承“洋为中用”的指导思想;废除部分陈旧法律,保留封建纲常伦理;引进西方先进法律文化,如重视民法、陪审员制度和律师制度。
简评:实质上是清政府面对清末统治危机,在法学领域开展的自救运动。客观上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但又因其保留纲常伦理,近代化色彩大打折扣;并由于清政府的垮台和政治动荡而未真正得到实施。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旧律云言理切害,今改为情理切害者”得出重视法律传承与发展创新;根据材料一“收集了唐开元初年到宋建隆初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范……其律文大多是唐律的翻版,但在制度上更加规范”得出内容翔实,条目清楚,系统化、规范化;根据材料一“盖欲原其本情,广恩慎罚故也”得出慎用刑罚,重视以情理治国;根据材料一“规定死者没有子嗣的,其遗产由女儿、近亲依次继承”得出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根据材料一“不得出卖部曲(家仆)、奴婢等”得出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文精神;根据所学可知我国汉代以后法律进一步强化以儒入法。原因,可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前代法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儒学复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等角度分析回答。
(2)表现,根据材料信息,可从主持者、指导思想、修律内容等方面总结。简评,从背景、目的上看,清末修律是清政府面对清末统治危机,在法学领域开展的自救运动;从作用上看,客观上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但又存在局限性,因其保留纲常伦理,近代化色彩大打折扣,并由于清政府的垮台和政治动荡而未真正得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