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2 07:58: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新题夯基练            
题组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2021安徽定远民族中学高一月考)秦汉时期,面对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间的冲突,为了保卫自己的文明系统,中原王朝采取“用险制塞”的隔绝固守与“导途凿空”的外拓互通并举之策。表现在 (  )
A.修筑长城、通使西域、开辟丝路
B.北讨匈奴、南征北战、开凿灵渠
C.修建驿道、收复河套、开发象郡
D.联络西域、夹击匈奴、通婚和亲
2.(2020山东潍坊寿光现代中学高一月考)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古道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等。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是(  )
A.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汉代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
C.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源远流长
D.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题组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3.(2021四川泸县五中高二月考)有学者在吐鲁番考古时发现了大量唐朝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了《千字文》等蒙书。材料反映出当时 (  )
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了中原文化
B.唐朝有效加强了对西域的管理
C.西域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发展
D.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
4.(2020山东济宁微山二中高一质检)在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中,北宋每年送给辽钱物,称为“岁币”,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这带来的影响有(  )
①北宋勉强获得了边防的安定
②北宋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③增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造成官僚队伍的膨胀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题组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5.(2020山东烟台长岛中学高一期末)有学者指出:“1264年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并监督政府和佛教僧徒的关系,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上文中“总制院”即后来的 (  )
A.理藩院 B.御史台
C.宣政院 D.中书省
6.1691年,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诺尔会盟,同意喀尔喀与内蒙古一样实行编旗的请求,除保留喀尔喀蒙古原有的汗号外,取消蒙古贵族旧的等级名称。会上对首倡来归者、奏请编旗者等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这反映了 ()
A.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加强
B.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落实
C.蒙古族原有的政治传统开始消失
D.蒙古族取得了特殊地位
7.(改编)清代在内外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地区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这里特别行政区的设置 (  )
A.使清代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彻底解决少数民族叛乱问题
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题组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8.(2021山东胶州实验中学高二月考,)丝绸之路开通后,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
A.促进了东西方直接交流
B.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C.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9.“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度。……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
A.朝贡贸易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的平等
新题素养练 
题组一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2021浙江宁波余姚中学高二质检,)《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大致在今包头市九原区),抵云阳(大致在今陕西淳化县),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一举措 (  )
A.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B.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
C.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D.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
2.(2020辽宁建平实验中学高一期末,)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修筑万里长城。汉通过休养生息、解决王国问题、独尊儒术和北击匈奴,形成了“大一统”局面。从上述内容可以概括出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 (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B.社会变革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
D.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3.(改编,)通西域后,汉武帝“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期能“断匈奴右臂”。返回时,“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据此可知,西汉中期 (  )
A.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
B.匈奴威胁被彻底解除
C.西域各国归附汉朝版图
D.中原文明向周边扩展
题组二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4.(2021四川泸县五中高二月考,)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 (  )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
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
D.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
5.(2020浙江温州高二期末质检,)《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结合所学可知 ()
①羁縻府州成为唐朝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唐朝初年,少数民族经常骚扰唐朝边境
③中央专设理藩院处理边疆民族事务
④羁縻府州通常由都督府、都护府负责节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6.(改编,)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宋与西夏“置榷场于保安军及高平寨”,进行互市。嘉祐二年(1057年),元昊的儿子扰边,宋朝“要以违约则罢和市”,随后停止榷场互市。这表明宋朝 (  )
A.处理民族关系上具有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十分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上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题组三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7.(2020山东聊城高一期末质检,)《元史》记载:“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汉、唐极盛之际,有不及焉。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对上述言论理解错误的是元朝 (  )
A.天下一统、疆域空前辽阔
B.边疆治理与内地一体化
C.对边疆的统治比较稳定
D.延续羁縻政策,实行民族平等
8.(2021安徽皖江名校联盟高二开学考试,)清政府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实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区主要采取军府制;在西藏地区,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并设驻藏大臣。这说明清政府 (  )
A.民族政策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B.全国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具有一致性
C.民族事务管理制度化和法制化
D.实行民族平等政策,维护民族团结
9.(2020北京海淀高三下学期一模,)史学家戴逸论述:“汉唐宋明均以关内富庶之区为立足点,北筑长城,抵拒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而康熙不同……不以长城为内外之界,而是平定青海,安抚西域,驻兵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哈密一带。”对康熙皇帝上述作为的评价,正确的是 (  )
A.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B.为清兵南下统一中原扫清道路
C.放弃长城使北方地区战事频繁
D.大规模用兵导致清朝财力衰竭
题组四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0.(2021河北衡水第十四中学高一调研,)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新疆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汇集,使之成为让人充满想象的发展空间。关于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  )
A.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丝绸之路的起点是洛阳
11.(2021河北辛集一中高三月考,)朱元璋颁旨绘制的《大明混一图》将中国描绘的异常庞大,而将印度半岛、印度洋、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及非洲大陆描绘的比实际更小。该图着重描绘了明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的相对位置,镇寨堡驿、渠塘堰井、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余处。这(  )
A.推动了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
B.阻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完全控制
D.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
12.(改编,)下图为乾隆八年(1743年)清政府发布的告谕。从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是 (  )
  自乾隆八年为始,嗣后凡遇外洋货船来闽、粤等省贸易,带米万石以上者,著免其船货税银十分之五;带米五千石以上者,免其十分之三
A.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B.清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
C.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
D.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题组五 综合题组
13.(改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演讲时,提出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他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1)材料一图中的方框表示哪个中原政权?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该政权在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指出这个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及该发展趋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新题夯基练
1.A
2.D
3.C
4.C
5.C
6.A
7.B
8.D
9.B
1.A 秦汉时期,中原王朝面临的游牧民族的威胁主要来自匈奴。秦朝时为了抵御匈奴,采取了修筑长城的方式。汉朝为了解决匈奴问题通使西域,意在与大月氏联合夹击匈奴,在凿通西域的同时使丝绸之路得以开通,故A项符合题意。
2.D 材料显示在新疆地区发现西汉屯田及官署遗址群,结合所学可知,屯田是汉朝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西域与中原的交往,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中屯田、官署遗址群等信息可知,西汉时期政府已经对西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故D项正确。
3.C 由题干信息可知,在吐鲁番地区发现了大量唐朝文书,由公文书内容可知当时唐朝政府对这个地区实现有效管辖,由私文书内容可知当时该地区的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千字文》等蒙书的发现,说明当时该地区文化也有了一定发展;综上所述,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B、D两项属于以偏概全,无法反映题干的全部内容,故均排除。
4.C 据所学可知,北宋每年送给辽和西夏的“岁币”“岁赐”使北宋勉强获得了边防的安定,也使北宋财政状况日益恶化,但并没有增加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隔阂,故①②正确,③错误;官僚队伍的膨胀与“岁币”“岁赐”并无直接关系,故④错误,因此C项正确。
5.C 依据材料“忽必烈建立总制院管理吐蕃”“八思巴成为总制院的第一位行政长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总制院事,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后来总制院改名宣政院,故C项正确。
6.A 康熙与蒙古各部落首领在多伦诺尔会盟,并对其中一些人进行了表彰和封赏,行使了中央政府的管理权,这反映了蒙古族同中央政府的关系得到加强,故A项正确;仅从材料内容无法得出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落实,故排除B项;蒙古族原有的政治传统并未消失,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蒙古族与其他民族的对比,无法体现其特殊地位,故排除D项。知识拓展 
  多伦会盟是康熙帝为加强北方边防和对喀尔喀蒙古的管理,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在多伦诺尔与蒙古各部贵族进行的会盟。 多伦会盟的主要内容为:规定喀尔喀蒙古须遵行清政府的法令;令土谢图汗察珲多尔济等具疏请罪,以结束喀尔喀蒙古内部纷争;废除喀尔喀三部旧有济农、诺颜等名号,留汗号,依次授以汗、亲王、郡王、贝勒等爵位;依49旗例编族,分左中右三路,设盟,实行盟旗制度。此次会盟,改善了喀尔喀蒙古各部与清政府之间的关系,并使清王朝对漠北地区的管辖得到加强。
7.B 清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而设置了特别行政区,这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B项;特别行政区是地方行政区划,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故排除A项;特别行政区的设置虽然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并不能彻底解决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故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特别行政区的设置对地方行政效率的影响,故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物品、技术的往来和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故选D项。材料不能显示东西方之间是直接往来交流的,故排除A项。材料侧重于东西方的交流,未体现汉朝是世界中心,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汉朝统治区域扩大的信息,故排除C项。
9.B 朝贡贸易并不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朝贡贸易是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辅助政治上的威慑与统治,故B项正确;朝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但不会促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故C项错误;朝贡制度下我国以“天朝上国”自居,把朝贡国当作番邦,双方并不是平等的关系,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 
  朝贡贸易亦称“随贡贸易”“贡舶贸易”,是中国封建政府准许外国使节在进贡的前提下,随其所乘船舶、车马携带商货来中国的一种贸易形式。源于宋朝市舶司的“抽买”和“进奉”。对海舶输入商货中的禁榷品,中国政府全部收买;对非禁榷品除抽分一部分外,又收购一部分,先由官府给价,抽分60%,其余通过官牙与民间买卖。收购的部分,除供宫廷消费和赏赐外,也有再次出售的。明朝实行贡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朝贡和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是以厚往薄来为原则的官方贸易。
新题素养练
1.B
2.C
3.D
4.B
5.C
6.C
7.D
8.A
9.A
10.B
11.D
12.C
1.B 由材料可知,“九原”“云阳”位于北方,秦朝在此修建道路有利于加强北部边防,便利了对北方的管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秦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状况,故排除A项。材料所涉及的地区为北方地区,并非岭南地区和西南地区,故排除C、D两项。
2.C 秦汉时期,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确立并巩固,因此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故选C项。材料信息未体现社会危机,故排除A项。B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故排除。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故排除D项。
3.D 依据材料“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出使乌孙及葱岭以西诸国”“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其国乃益重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域诸国并传播了中原文明,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西汉外交政策发生根本转变,故A项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匈奴威胁被彻底解除,而且“彻底”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西域各国归附汉朝版图,该说法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故C项排除。
4.B 依据材料中唐太宗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可知当时民族政策是比较开明的,故B项正确;“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的说法并不符合史实,故A项排除;“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D项排除。
5.C 据材料“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并结合所学可知,羁縻府州是唐朝管辖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据材料“自太宗平突厥”可知,唐朝初年,少数民族经常骚扰唐朝边境;据材料“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可知,羁縻府州通常由都督府、都护府负责节制,①②④说法正确。清朝时期中央专设理藩院处理边疆民族事务,③说法错误。故C项正确。
技巧点拨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清朝时期中央专设理藩院处理边疆民族事务,故③不是唐朝时期实行的措施,排除含有③的选项,剩下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④,根据材料判断④正确,正确答案为C项。
6.C 题中材料“要以违约则罢和市”“随后停止榷场互市”充分体现了宋朝利用经济手段来处理民族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中停止榷场互市的行为,体现了当时宋朝对待西夏的态度是比较强硬的,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民族关系,并非强调对外贸易,故B项排除;北宋时期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并未实现全国的政治统一,故D项排除。
7.D 据材料“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没有延续羁縻政策,而是统一全国,并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一个天下一统、疆域空前辽阔的朝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朝在内地与边疆都实行行省制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A 依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在蒙古族聚居地、新疆、西藏等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朝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多样性,而不是一致性,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事务管理法制化,故C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清朝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故D项排除。
9.A 依据材料可知,康熙帝“平定青海,安抚西域,驻兵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哈密一带”,这些举措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故A项正确;康熙帝即位之前清王朝就已经完成了中原的统一,故B项排除;“放弃长城使北方地区战事频繁”的说法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康熙帝并没有放弃长城,且他的一系列举措并没有使北方地区战事频繁,故C项排除;材料中康熙帝的一系列举措并没有“导致清朝财力衰竭”,故D项说法有误,排除。
10.B 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大大促进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说法正确;张骞出使西域是在西汉时期,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排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11.D 明太祖朱元璋颁旨绘制的《大明混一图》,着重描绘并放大中国,将印度半岛等亚非其他地区缩小,体现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故D项正确;《大明混一图》的绘制并非明初朝贡贸易发展的原因,故A项排除;明初中外文化的交流并未被“阻断”,故B项排除;《大明混一图》体现的是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并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完全控制”,故C项排除。
12.C 根据告谕内容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外商来华贸易采取携米越多税银越优惠的政策,体现出清政府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故C项正确;“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表述与材料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并不能说明清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且清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故排除B项;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13.答案 (1)政权:唐朝。
主要措施:战争征服、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等。
发展趋势:以和为主,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示例
观点: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少数民族的服饰特色和战争模式,推动了赵国实力的提升;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说汉话、写汉字、与汉族通婚等,学习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交往融合进一步深化,大量少数民族在关中经商、定居,甚至有人官至宰相,唐代绘画及文学作品也大量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开放的政策与包容的心态推动了大唐盛世的出现。
总结:各民族的相互交融促进了独具特色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格局的形成。
解析 (1)政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方框表示的是唐朝政权。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在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战争征服、设置管理机构、册封、和亲、会盟、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等。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是以和为主,民族交融不断加强。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使民族交融不断加强,促进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
(2)本题为开放性问题,需在准确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合适的观点,结合相关的史实展开论述,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独特的历史认识。要求观点符合材料主旨,论证充分,具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