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我是钟扬,一名工作在青藏高原的植物学家,一名来自上海的援藏教师。”微笑着说这句话的钟扬,已经离开,留下的是他与团队高原跋涉收集的4000万颗种子,是未来百年中国的种子财富。他从教多年,援藏16年,引种了许多红树。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的名字总是和植物联系在一起,他喜欢像松柏那样的植物。因为在艰苦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植物才有韧性,生长得慢却刚直遒劲。
2017年9月25日,53岁的他如同一颗种子回归大地,而他留下的千万颗种子终将绽放新生。
“探界者”钟扬
叶雨婷
1.引导学生了解时代楷模钟扬的生平经历和主要成就,根据小标题把握文章内容。
2.指导学生阅读文本,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特质。
3.拓展延伸,深刻领悟主人公播种未来的精神,并以此培养学生的阔达胸襟和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写作背景
他16年坚持学术援藏,行走藏地50万公里,和同伴收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他是中组部的援藏干部;他在复旦大学任教17年,培养了众多研究生和博士生;他是最会讲“段子”的科普达人,最受青少年欢迎的明星专家,常常挤出时间办公益科普讲座,参与了上海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的筹建,并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义务服务17年,承担了上海自然博物馆近500块中英文展板的编写工作;他是15岁就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大学生,33岁就已经是副局级,却毅然放弃所有的职级待遇,做一名普通的大学教授。他从不考虑眼前利益,推动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勇于担当,严于律己,是大家眼中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
拟南芥(jiè)
调侃(kǎn)
跌宕(dàng)
审校(jiào)
奇葩(pā)
超负荷(hè)
量(liáng)身定制
戛(jiá)然而止
字音字形
题目解说
“探界者”有多重含义:(1)探学习工作之界,(2)探植物学之界,(3)探科普之界,(4)探教书育人之界,(5)探生命之界。这些充分体现了钟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英雄”少年——介绍了钟扬的成长、求学经历。
第二部分:种子达人——介绍了钟扬不畏艰险,坚持追求植物种子的研究与探索。
第三部分:科学队长——介绍了钟扬在科学普及领域的奉献与成就。
第四部分:“接盘”导师——介绍了钟扬对教学事业的认真负责、对学生的帮助与关爱。
第五部分:生命延续——介绍了钟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表现了他对工作的尽心负责和高度热爱。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小标题的内涵。
(1)“英雄”少年
文本研读
①钟扬渴望成为一名大学生。
②15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专业,却对植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③对婚事热情主动。
④放弃副局级职务,去上海复旦大学当老师。
总结:“英雄”少年是写钟扬从少年起就已经非凡出众了。“英雄”少年无论年龄,敢于追求自己的人生,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2)种子达人
文本研读
①为了“种子事业”,足迹延伸到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②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③在青藏高原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
④带着学生在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到了鼠曲雪兔子。
总结:种子达人是写钟扬在植物学领域非常专业,非常精通,出类拔萃。他的专业和精通首先来自他对种子事业的执着和热情,还有对人类未来命运的期望。为了采到种子,钟扬甘愿冒生命危险。
(3)科学队长
文本研读
①挤时间接科普任务。
②撰写、翻译、审校科普著作。
③多次义务为全国中小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科普,任学校科学顾问。
总结:科普是钟扬最爱的“副业”。他在科普这条道路上持续前行,他花费了很大精力,所做的科普工作影响很大,收获也很大。他这个“科学队长”当之无愧。
(4)“接盘”导师
文本研读
①钟扬负责“接盘”选择出问题的研究生。
②因材施教,为学生量身定制发展规划。
(5)生命延续
文本研读
①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钟扬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
②不惧生命结束,因为他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
总结:在坚持援藏的时间里,钟扬在与生命、与时间赛跑,他踏足植物学家的很难区和很难达到的高度,只为坚守一颗初心。这是一颗种子的初心——种子精神——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从关键词、人物语言、追忆者的话三个方面讨论,把握人物形象。
【1】关键词。
文本研读
分析:每个小标题都是对人物形象的高度概括:“英雄”少年、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生命延续。
【2】人物语言。
(1)“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青藏高原这个占我国领土面积1/7的地区,植物种类占到了1/3。有些地方甚至百年来无人涉足,植物资源被严重低估。”
文本研读
以一组数据说话,说明了植物学专家钟扬在采集种子领域很专业,有一个科学家的前瞻意识。
“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数量,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
文本研读
首先表明了作为植物学家,钟扬对种子了如指掌,再者以对比的手法说明了采集种子是非常艰辛的一件事,可是钟扬却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这表明了钟扬采集种子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精神境界。
“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
文本研读
钟扬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的时候,依然坚持带大家上山采集种子,而不让学生独自冒险上山,表现了钟扬是一个极其坚强、心怀大爱、纯粹无私的人。
“生命诞生以来,从原核到真核,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海洋到陆地,简单与复杂并存,繁盛与灭绝交替,奏响了一篇篇跌宕起伏的演化乐章,其间洋溢着生命诞生与繁盛的欢颂,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做科学传播是件好事情,我当然支持啊!”
文本研读
写出了钟扬为科普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他对科学事业的热情和付出是别人难以企及的。他的这种热情和奉献精神值得我们终生学习。
“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文本研读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十分贴切,把培养学生比喻成采集种子,钟扬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颗宝贵的种子。除了为国家收集植物种子,钟扬倾注了巨大心血培育最心爱的“种子”——学生。这是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表现。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它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然而,生命的高度绝不只是一种形式。当一个物种要拓展其疆域而必须迎接恶劣环境挑战的时候,总是需要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换言之,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
文本研读
这段话是钟扬精神的最好概括。种子精神就是在这个物种拓展疆域面临危境的时候,总有种子为这个物种牺牲;类比可以推知,钟扬在探寻自己生命的边界的时候,要想在一个领域有所创新和成就,就必须具备开拓的勇气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做冲锋陷阵的那个人。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
文本研读
种子,意味着繁衍和希望,钟扬不但采集和保护珍稀的植物种子,也播撒下科学和人才的种子,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3】追忆者的话。
(1)“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文本研读
表现了钟扬为采集种子而不顾生命危险的精神。
“我们会毫不客气地把最难的部分留给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每次听说钟老师从西藏回上海了,我们都会立刻和他预约时间,他总是爽快地答应。”
文本研读
表现了钟扬为科学事业付出和奉献的精神。
“当时去听讲座,一下子就被钟教授生动的演讲吸引住了,从此我就成了年龄最小的学生,并开始跟随他学习科学......听他的课,你永远都不会感到无聊。在钟老师的指引下,我慢慢爱上了科学。”
文本研读
科普是钟扬最爱的副业,他坚持致力于科普事业,对待科学认真的态度明显地感染了学生。表明钟扬一直在追梦的路上前行。
“钟老师对‘批判性思维’念念不忘。他觉得对中小学生开展科学教育乃至思维教育非常重要,他还想着要把大学专业教材改成适合小朋友的音频故事,想着要为孩子们写一本科学故事书,想着去中学给科学社的孩子们上课,还想着开设更系统化的科学营......”
文本研读
钟扬的初心就是当位好老师。正如他的学生所说“与其说科普,不如简单地说他是愿意教人”,重视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乃至思维教育,是他的梦之一。
文本研读
总结:闪耀在钟扬身上的,是甘于奉献的“种子精神”,是“功成不必在我”的自我追求与价值坚守,更是用人生所有来报答对祖国的热爱。钟扬为了梦想鞠躬尽瘁,为了使命夙兴夜寐,在身体发出预警时,仍在争分夺秒。这是他“要把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最佳明证。
文章通过具体的事例、语言表现了钟扬“对生命的高度和广度”的不懈探求,赞扬了他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高尚精神品质。
中心思想
(1)在小标题设置上,精心构思,四字短语凝练概括,整齐匀称,并列勾连,照应题目。
好的小标题应该是结构整齐,层次分明,富有节奏感。文章的小标题极其概括地揭示了钟扬在不同领域的高度和成就;同时,标题群恰当地解释了题目的内涵——探寻生命的边界。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寻自己的边界: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
艺术特色
(2)在结构和叙述上,纵点面结合,辐射群像,完成对一代科研工作者生命底色的强力渲染。
从横向看,文章将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多个身份集于一身,每种身份都可以以一种完整的人生角色在他身上呈现;从纵向看,文章整体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从“英雄“少年到生命延续,展现了钟扬奋斗的人生。
艺术特色
(3)在形象塑造和细节描写上,凝练特点、提升立意,高处架构、细节发力,完成科学家、教育家的双重形象塑造。
由于钟扬的人物形象兼具“执着的植物学家”和“用心的教育家”双重特点,所以《“探界者”钟扬》一文从高处架构、细节发力,将人物性格精神进行凝练概括,巧妙地融合贯穿在文章中,提升了文章的思想性与生动性。
通过对文章的精神提炼与细节描写的梳理不难发现,二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采雪莲出现高原反应”“鼓励学生做科学传播”“有责任‘接盘’”等故事情节极为恰当地展现出一个科学家、教育工作者有血有肉的形象,读之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艺术特色
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秋日的山林是美妙的,漫山的红叶在秋风中翩然起舞,这姹紫嫣红的美景,让人沉醉,更引得古往今来无数文人词客感慨唏嘘。
②老张这个古玩爱好者,把多年来收集的盆盆罐罐整齐地摆放在书架上,每当我到来,他总是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
③自提出要在5年内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的目标以来,中国移动支付取得快速发展,可谓一日千里,成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
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干”字当头,强化担当精神,勇于挑重担子,敢于啃硬骨头,善于接烫手山芋。
⑤这部作品,情节跌宕起伏,语言朴实无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让人百读不厌。
⑥面对银行的霸王条款,黄女士拒绝归还1500元,这令不少网友感到大快人心,最终在法院的判决下,黄女士执行还款。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小试牛刀
A
2.下面是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钟扬的颁奖词,横线上应填句子的顺序是(
)
超越海拔六千米,________________。
①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
②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
③你热爱的藏波罗花
④倒下的时候
⑤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
⑥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①④⑤③⑥
C.②①③④⑥⑤
D.②①③⑥④⑤
B
3.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做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
①“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②“打探者”改为“知情者”;③“关爱者”改为“关注者”;④“征询”改为“征集”;⑤“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4.撰写通讯报道,作者常常需要通过不同的渠道采集资料,梳理《“探界者”钟扬》一文中各部分材料的来源,并辨析在塑造人物时,提供一手资料(比如钟扬自己的文字)和二手资料(比如他人的评价)作用的不同。
《“探界者”钟扬》一文中,钟扬求学生活部分资料来自他母亲和妻子的回忆;他在西藏工作的状况来自他的藏族同事;他为自然博物馆撰写图文展板的材料来自设计部主任;他的科普工作见证者是他的学生,听过他科普演说的学生;他接管研究生的资料来自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以及他的博士生;他生命最后阶段的忙碌不息由他的同事转述。而钟扬收集种子的缘由来自他自己的公开演讲;他对生命历程的见解来自他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撰写的文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来自他的文章《生命的高度》。一手资料直接彰显了钟扬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这是他不懈探索生命的广度和高度的缘由,而二手资料则从旁人的眼中侧面展现了钟扬的执着、责任感和无私奉献,让文章真实可信,层次丰富,也让读者读出钟扬对周围人的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