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将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简单汇总,感受不同数据总体所蕴含的信息既有所不同又存在关联。
2.在统计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增强收集和运用数据的意识,积累理解和分析数据的经验。
3. 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在态度、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教学重点: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汇总,并能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感受数据中部分与整体的联系。
教学准备:统计表、板贴、课件、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课件出示蛋糕图片,播放生日音乐。
师:我想在我们班举行一个集体生日party,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想参加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1、2、3、4,这么多人想参加呀!好,现在我决定,我们班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我们就定在哪个月举行集体生日party。
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一)数据的收集。
师:谁来告诉我,我们班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
生思考后指出:想要知道哪个月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可以做一个调查(统计)。
师:我们可以怎样统计呢?
生:举手、画正字。
师:我们班的人数不多,只有四十几人,如果我们要统计400、4000甚至更多人数时,使用这样的方式恐怕就不方便了。
师:如果在人数太多的情况下,我们该怎么调查呢?
生:先分成几个小组统计,再加起来。
师小结:当调查对象数量多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先分组收集数据,然后再汇总的方式进行统计(板书:先分组,再汇总)。这个新方法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讨学习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一种方法——数据汇总。
(二)数据的汇总。
1.明确要求。
师:接下来,我们就尝试用这种新方法来统计一下我们全班的生日情况。现在以小组为调查对象,小组长负责统计。看看哪个小组的数据统计得又快又准确。
师:说到准确,我们怎样确定小组统计出来的数据是否正确?
生:可以将统计出来的数据加起来看是不是等于小组人数。
课件出示表格,并附要求:小组长调查后,将你们小组每个月过生日人数填入表中。
师:各小组长领取表格,分别调查并将你们小组每个月过生日人数填入表中。
2.开始调查: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人数
各小组开始统计,师巡视。
3.统计活动结束,又对又快的小组经验分享。
师:请我们第一名的小组来分享他们的经验。(生经验分享)
师小结:组长用合适的方法细心地高效统计,还有组员的鼎力相助,就能又快又对。
4.汇总:
展示第一小组的统计表:
师:你们小组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我们班会不会也是*月出生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不能确定,还要再看其他组的情况。
师:有道理,小组的调查对象只是小组内的成员,全班的调查对象是全班同学,调查的对象已经不完全一样了,所以结果可能不一样,但是全班调查对象中又包含着小组的调查对象,所以结果可能一样。
师:怎样做就可以明确知道呢?
生:将四个小组的数据加起来。(师出示班级汇总表,问:具体怎么做?)
师指名汇总,生将各小组1月份的人数全部加起来。
师:真棒,看来你已经会进行数据汇总了,你们也能完成数据汇总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单上“表1.全班汇总表”。师巡视。
表格完成后。指名汇报,师板书填表并找出全班中*月出生的人数最多。确定集体生日party在*月举行。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每个小组的调查结果与全班的调查结果是否都一致?
学生回答:有相同,也有不同。
师小结:也就是说调查对象不同,结果确实不一定相同。
如果以全校同学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该怎么做?
预想生回答:每个班都像我们班一样先调查出班级数据,再汇总成年级数据,年级数据汇总成全校数据。
师:得到的结果和我们班一定相同吗?
生:不一定。
师:一定不同吗?
生:也不一定。因为调查对象不同,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贴板书:调查对象不同,结果不一定相同)
(三)数据的分类汇总。
师:在刚才的调查活动中,我们是按月份的分类标准来统计的,还可以用其他的分类标准来统计吗?(不需要学生回答,只是作一个提示),如果是按季度的分类标准来统计,该怎样统计呢?
生:一年有四个季度,统计出每个季度有多少人。
(出示表格)
季 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 数
师:还需要像之前一样先分小组收集数据、再汇总数据吗?
生:不需要,直接将全班数据中1月、2月、3月的人数加起来得到第一季度的数据,同样可得剩下季度的数据。
学生完成练习单“表2.季度汇总表”。完成后指名汇报。
师:请同学汇报以季度为分类标准的统计表。生汇报,师填表。
师:在以季度为分类标准的统计表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可能回答:在第*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最多,在第*季度,过生日的人数最少。
师:观察这两张统计表,都是我们班同学生日的数据,可我们却获得了不同的数学信息。
师小结:相同的数据,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得到信息也不一样。(贴板书: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得到信息也不一样)
师:根据我们班的这份数据统计表,你还可以按什么分类标准来统计?你又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可以按半年的分类标准统计。上半年有*人过生日,下半年有几人过生日;上半年过生日的人数比下半年过生日的人数......
师小结: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
PPT展示: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结束后)
师小结:根据我们不同的需要,可以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整理数据。这也是我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意义所在。
回顾反思,归纳总结。
师:回顾一下,刚才我们的统计活动是分几步完成的?
生:先分组,再汇总。(师完善板书:先分组→再汇总)
师可以适合地进行补充:数据大的时候,可以先分小组,再汇总。
师:你还有什么收获?
生:调查对象不同,得到的结果不一定相同;分类的标准不同,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
三、反馈完善
(一)97页“想想做做”第1题。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非常好,奖励同学们玩个游戏。你们想玩吗?
生:想。
师:请看游戏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两人一组,分工合作(一人边抛边数自己抛的次数,另一人在练习单表3中画正字记录1~6朝上的次数)。
2、每人连续抛25次。
3、完成练习单表4、表5的小组汇总表。
生齐读活动要求后开始抛骰子活动,师巡视。活动结束后,汇报。
师:观察表3中的数据,以自己为调查对象时,哪个数朝上的次数最多?
生回答后,师继续问:观察表4中的数据,以两人为调查对象时,结果如何?观察表5中的数据,按单双数的标准分类后,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自由回答。
四、反思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数据汇总,活动过程中我们是先......,再......(引导学生小结)
生:先分组,再汇总。
师:在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了.....
生:调查对象不同,结果不一定相同。分类的标准不同,获得的信息不同。
师:你还有什么收获?
生自由回答。
五、课后小任务:教材第9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师: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让我们确定了我们班集体生日party在哪个月举行,活动中少不了才艺表演。老师就需要了解同学们的艺术特长,请同学们课后先分小组调查后汇总全班数据,将统计的结果交给老师。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二)
先分组 → 再汇总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人数
(小组统计表)
调查的对象不同
结果不一定相同
季 度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人 数
分类的标准不同
获得的信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