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让学生经历“倍”的初步形成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创设大量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体验,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齐天大圣图。
师:同学们,这是谁呀?
生:齐天大圣、美猴王、孙悟空等等。
师: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齐天大圣的花果山也迎来了水果采摘节。
师:这是小猴子们收获的一些水果,请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生1:苹果有4个,橘子有8个。
师:那么橘子的个数和苹果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师:苹果有(4)个,橘子(8)个,那么8里面有( 2 )个4(请学生发言,然后用课件进行验证)。根据这个图片为什么说8里面有2个4?(如果说4个苹果为1份,那么橘子就有2份这样子的,所以8里面有( 2 )个4。所以8是4的( 2 )倍。回到刚才的问题:橘子的个数和苹果的个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生3:橘子的个数是苹果的个数的2倍。
师:结合本节课内容,谁能说说梨子的个数和苹果的个数之间的联系呢?
生4:梨子的个数是苹果的个数的3倍。
师:你是怎样想的?
生4:苹果有2个,梨子有6个,6里面有3个2,根据这个图片为什么说6里面有3个2?(如果说2个苹果为1份,那么梨子就有3份这样子的,所以6里面有( 3 )个2。所以6是2的3倍,所以梨子的个数是苹果的个数的3倍。
师:结合本节课内容,谁来说说桃子和梨子之间的联系?
生5:桃子的个数是梨子的个数的5倍。
师:你是怎样思考的?
生5:梨子3个,桃子15个,15里面有5个3,可以怎样理解?(如果说3个梨子为1份,那么桃子就有5份这样子的,所以15里面有( 5 )个3。15是3的5倍,所以桃子的个数是梨子的个数的5倍。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能从图中获得什么数学信息?
生6:红蝴蝶2只,求蓝蝴蝶多少只?
生7:蓝蝴蝶的只数是红蝴蝶的7倍。
师:那么蓝蝴蝶是多少只呢?
生8:一节线段代表2只,七节线段就是14只,所以蓝蝴蝶是14只。
生9:2只红蝴蝶为一份,蓝蝴蝶有7份这样子的,所以2×7=14(只)。
画一画
课件出示三角形。
师:第二行画的三角形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有多少个?(在黑板两边画3个三角形,请2个同学画,点评)
课件出示小方框图。
师:那么这个第二行又是多少个呢?(学生口头回答)
生10:第二行是第一行的5倍,如果2个为1份就有5份,所以有5个2,2×5=10,所以第二行是10个。
小结:
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当两个数同样多时,也可以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1倍。
巩固训练
1、拍拍手游戏。
(1)师拍2下,接着有节奏拍8下,让学生说第二次拍的次数是第一次的多少倍?
(2)师拍2下,让学生拍的次数是老师的3倍。(强调要拍出节奏)
(3)师拍3次,让全班同学拍出老师的2倍。
2、完成书本53页第一题。(做成PPT)
3、森林运动会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秋季运动会,各代表队正在入场。请同学们说说谁的只数是谁的几倍?
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
两个数进行比较,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264795053975
第一行:
266700031750第二行:
《倍的认识》教后反思
一、对教材的把握和处理的反思
本节课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倍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接触“倍”的概念的第一节课,目的是要求学生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倍”的含义。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活动,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倍”,使新旧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的学习状态自然地从旧知识的巩固转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成功之处
1、重视意义理解,多角度、循序渐进建立倍的概念,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组织“看一看”“摆一摆”“圈一圈”“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建立倍的概念的过程。
2、利用好动手操作活动。当学生在理解倍的意义有困难时,动手操作是比较好的学习活动。“做一做”第2题,通过操作学具,让学生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可以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3、花果山水果采摘节的情境导入和练习题中拍手游戏和森林运动会都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不足之处
总之,认识“倍”概念的过程,就是一个帮助学生逐渐抽象,最后领悟本质的过程。而要抽象,就必须进行比较,没有比较就无法找到共同的部分。因此可以说比较是抽象的前提,抽象是比较的目的。而学生的比较应该在操作活动中进行,学生正是在动手操作中不断对比与抽象中掌握概念“倍”。但这节课让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还不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