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练习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02 10:4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新题夯基练
                    
题组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2021山东临沂高二月考)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强调,“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所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 (  )
A.兴办学堂,实行义务教育
B.改革科举,派送学生出国
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
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
2.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下图是《学部官报》书影。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 (  )
A.正式引入西方文官制度
B.选官制度进入新阶段
C.封建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D.科举制度被彻底废除
3.(2020辽宁沈阳高一期末)作为教育改革的措施之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一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据材料可知清政府 (  )
A.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
B.教学的内容以西学为主
C.儒学成为救亡的主要思想
D.教育改革适应政治需要
4.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教育近代化起步 B.去英国留学的人数最多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题组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5.(2021江苏徐州高二月考)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建立。对此结论理解正确的是 (  )
A.公务员制度开始 B.北洋政府近代化
C.文官考试法制化 D.文官考试制开始
6.(2021福建福州高二月考)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考试以备荐任职的应试人,需具有下列资格之一: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曾任委任官及与委任官相当职务三年以上者。这表明 (  )
A.北洋政府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B.国民政府选官更加公平开放
C.考试制度与甄别制度相结合
D.留学毕业生选官与学堂选官并举
7.(原创)下图为“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八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由此可知(  )
A.当时公务员的选拔有法可依
B.国民政府禁绝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
C.北洋政府禁止女子参加考试
D.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题组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8.(原创)根据中共中央印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相关规定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应注重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使用后备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据此可知在党员干部管理问题上,我们坚持 ()
A.公务员制度建设 B.媒体监督干部
C.党管干部原则 D.群众监督干部
9.(原创)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重点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了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  )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新题素养练
                    
题组一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2021山东济宁实验中学高二月考,)据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统计:1906—1912年间,中国出现的新式学堂数量和入学学生人数均骤增近三倍。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民族危机的加剧激发了民族意识
B.选官制度的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
C.民主革命浪潮推动了思想解放
D.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题组二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2.()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他主张 (  )
A.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
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
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
3.(2020北京崇文高二月考,)北洋政府时期,文官普通考试分为行政职和技术职两大类,其中技术职又细分为商业、农业、林学、蚕业、化学、土木工、物理、机械、医学、电工、机织、地质、铁道、数学、染色、采矿、图案、金工、制丝、邮电等30个专业。这一划分 (  )
A.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B.表明北洋政府时期官僚机构膨胀
C.有利于提升施政的科学化
D.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
4.(2020重庆一中高二期中,)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规定,“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上述规定 (  )
A.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B.促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C.有利于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D.剥夺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权利
题组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5.()从中央组织部出台组织人事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实施细则印发到2019年3月18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共开展提醒、函询和诫勉139.6万人次,其中提醒110.8万人次,函询16.9万人次,诫勉11.9万人次。这体现了党的(  )
A.严惩腐败原则 B.甄别审查机制
C.党管干部原则 D.干部任用改革
题组四 综合题组
6.(2020湖北黄石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选官,视科举为“正途”。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如北京同文馆的学生在完成学业后,由总理衙门主持大考,分授九品至七品官职。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和到欧洲留学的福州船政学堂学生,学成归国后不少人都被授予官职。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1898年初,朝廷颁行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经济专科折》,正式设立内政、外交、理财、经武、格物、考工六门科目,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
——摘编自徐辉《废除科举制
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材料二 当中国社会进入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时期,科举制恰恰成了新旧经济、政治、文化三对矛盾的焦点,因而成了社会转型的一个综合性障碍。鸦片战争后随着国运日趋乖蹇,科举制度也逐渐步入日暮途穷之境。从戊戌变法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权臣屡屡奏请之下,朝廷进退反复,踌躇再三,这项制度终于被一纸诏书彻底“注销”。1905年9月2日清政府颁诏,谕令自次年起停止科举考试,从隋朝以来绵延了1 000多年的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画上了句号。
——摘编自吴根洲《科举导论》等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晚清选官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新题夯基练
1.B
2.B
3.D
4.D
5.C
6.B
7.A
8.C
9.B
1.B 根据材料“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所不足”可知,张之洞、刘坤一主张改革科举制,派送学生出国学习,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举措,排除A项;材料强调教育改革而非军事改革,排除C项;材料强调教育改革,而非吏治改革,排除D项。
2.B 材料没有涉及西方文官制度,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在废除科举制度的大背景下,官员选拔只能依赖近代教育所提供的人才,从学堂毕业生和留学毕业生中选官为大势所趋,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一个新阶段,故B项正确;虽然学部的设立标志着中国的选官制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封建教育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故C项说法错误;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标志着科举制度被废除,故D项错误。
3.D 根据材料信息“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可知,《奏定学堂章程》用“中体西用”的思想办学,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这说明清政府的教育改革适应了政治的需要,故D项正确;当时的教育理念仍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排除A项;当时的教育改革坚持“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故B项错误;C项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
4.D 材料中丁文江从英国留学归来并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体现了传统因素与近代教育的融合,说明当时中国的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D项正确。A项发生在洋务运动期间,错误;B项内容材料未体现,排除;科举制度在1905年已经废除,C项错误。
分析 
  1906年清政府开始对回国留学生及国内兴办的新式大、中学的毕业生进行考试并授予相应官职。但它未能建立起新的、系统的近代化文官任用考试制度。
5.C 根据材料“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可知,文官考试逐渐法制化,故选C项。公务员制度开始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是结论,不是解释,排除。
6.B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政府选官重视学历但不唯学历,不限男女,体现了公平开放的精神,故B项正确。1929年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甄别制度,故C项错误;D项是清朝末期的选官制度,且材料没有体现学堂选官,故排除。
7.A 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可知,当时公务员的选拔有法可依,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时期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B项错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不是北洋政府时期,C、D两项错误。
8.C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相关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党员干部管理问题上,党和国家遵循的是党管干部原则,故C项正确;A项为无关选项,排除;媒体和群众对干部有监督的权利,但没有管理的权利,且材料未涉及媒体和群众,故排除B、D两项。
知识拓展 
  党管干部是干部工作的根本原则,规定了干部工作的主体和体制,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
9.B 据材料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B项正确。A、C两项均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错误。
新题素养练
1.B
2.D
3.C
4.C
5.C
1.B 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设立学堂选官制度。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转而全面支持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些变革切断了传统仕途,导致了材料现象的出现,故B项正确。材料现象的出现主要与选官政策的变化有关,与民族危机、民主革命浪潮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C、D三项。
2.D 根据材料“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却被闲置”可知,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不利于选拔人才,因此官员选拔应与选举考试相结合,D项正确。八股取士在清朝末年已经废除,A项排除;孙中山认为现行的选举制有弊端,但他并未主张废除选举制,B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C 文官普通考试分类并细分专业,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有利于提升施政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故选C项;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故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官僚机构膨胀,故排除B项;划分专业不等于实践经验是考试的重点,故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国民政府公务员任用,与功勋有密切关系,具有明显的党派性,这有利于国民党加强对政府的控制,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A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公务员的任用制度容易造成一党专政、政治腐败,不利于中国政治民主化发展,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主党派参政议政,D项错误。
5.C 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党的组织部门对领导干部提醒、函询和诫勉,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故排除。
6.答案 (1)变化:从以科举为官员主要选拔途径发展为科举考试和新的选拔方式相结合,再到废除科举制。
原因:科举制不能满足洋务运动对新式人才的需求;科举制成为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障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社会舆论的抨击及权臣的奏请对清政府有很大触动。
(2)影响:培养出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
解析 (1)变化,根据材料一中“洋务运动开展后,朝廷对选官制度作了一些变通。第一是准许新式学堂毕业生经考试录用为官员……第二是选拔归国留学生入仕为官。……第三是开设‘经济特科’”和材料二中“1905年9月2日清政府颁诏……科举取士制度至此被画上了句号”,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原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科举制自身的弊端以及近代社会转型的背景等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一中“洋务运动中派遣到美国留学的幼童……于科举制之外通过专业考试录用经世致用人才”和材料二中“从戊戌变法至清末新政的几年里,在舆论频频抨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归纳晚清选官制度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即培养出了一批更加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式人才,客观上推动了西学的进一步传播,一定程度上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