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新题夯基练
题组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与国际法的形成
1.(2021天津八中高二第三次统考)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2.(2020湖北荆州高二期末)马丁·路德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这些主张 ( )
A.谋求君主行政权力代替教权
B.摆脱了宗教信仰对人的束缚
C.促进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D.强调凭借革命手段改变现状
3.(2021江西新余一中高二阶段考)17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格兰出现了“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作者在介绍本地地名时,总是与撒克逊(史学界把在不列颠定居的日耳曼人称为撒克逊人)传统联系起来,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 B.旧贵族向新贵族转变
C.地方独立思潮的兴起 D.东方修史传统的影响
4.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革命给欧洲和美洲的政治、社会带来巨大的转变,“欧美原来的帝国世界被由众多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社会所取代”。这反映了欧美革命 ( )
A.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破坏
B.不利于个人对国家的忠诚
C.使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民族国家
D.不利于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5.1648年,欧洲部分国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会的承认。此事件对近代欧洲政治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
C.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D.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一体化进程
题组二 外交制度的建立
6.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国家之间的纷争加剧。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其决定因素是 ( )
①国家性质 ②国家力量
③国家利益 ④国家科技发展水平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题组三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7.(2020山东高三模拟)下图是有关国际联盟的一幅漫画,它的主题恰当的是 ( )
A.一劳永逸 B.万劫不复
C.南辕北辙 D.一马平川
8.(2020黑龙江七台河田家炳高级中学高二期中)1946年9月30日,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读了对纳粹战犯长达250页的判决书。判决书中写道:“本法庭认为,郑重废弃以战争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必然包含战争在国际法上为非法的主张;凡策划并进行这样的战争,因而产生不可避免的和可怕的后果者,在这样做的时候就是犯了罪。”该法庭对纳粹战犯作出有罪判决的法理依据直接来自 ()
A.《国际联盟盟约》 B.《非战公约》
C.《大西洋宪章》 D.《波茨坦公告》
9.(2021江西宜春高三月考)1958年起,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世界海洋法会议,对保护海洋资源问题进行过多次协商。197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订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性计划。197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1988年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一个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专门研究温室效应、全球增温问题。这主要反映出 ( )
A.联合国对保护自然有长期的规划
B.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国际合作
C.全球化加强了世界经济的风险性
D.联合国的职能发生明显变化
新题素养练
题组一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1.(2020福建三明高二期末质检,)宗教改革导致了权力由教会向政府的转移。不管教会是仍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的一个派别,都是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材料表明宗教改革 ( )
A.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B.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
C.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
D.打破了基督教在西欧信仰中的主宰地位
2.(2021天津七所重点学校高三联考,)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主张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他认为国家权力至高无上,任何君主都无权侵占别人的财产。该主张 ( )
A.强化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
B.体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
C.反映了重商主义的发展需要
D.推动了启蒙运动高潮的到来
题组二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3.(2020闽粤赣三省十二校联合调研,)19世纪60年代,在总理衙门的资助下,《国际法原理》的译本《万国公法》得以发行,清政府试图用国际法来反击列强的侵略,并在世界各国设立驻外使馆等。这反映了 ( )
A.清政府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B.清政府主动推动外交近代化
C.列强对清政府采取和平外交政策
D.官僚集体改变排外观念
题组三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4.(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二期末,)美国总统威尔逊曾经说道:“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这反映出威尔逊 ( )
A.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支持
B.倡导建立国际组织
C.推动了和平条约的建立
D.维护世界各国利益
5.(2020湖北十堰高二期末,)1927年4月,法国建议法美两国缔结永不相互交战的条约,但美国认为这个条约的签订国必须是广泛的,希望先由法、美、英、德、意、日六国签署一个多边非战公约,然后再对所有国家的参加敞开大门。最终,美、法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订了《非战公约》。《非战公约》的签订过程反映出 ( )
A.帝国主义间矛盾错综复杂
B.美国试图提高国际联盟的作用
C.法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D.美国延续了孤立主义外交政策
题组四 综合题组
6.(2020安徽淮南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的西欧形成了统一的基督教世界,民众毫无民族情感而言,他们的忠诚要么是对封建领主或生长于斯的地方集团的,要么是对基督教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现实社会的重要性提高,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出德文《圣经》等方式,使作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使得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
——摘编自李宏图《论近代西欧
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 《百年凝聚:
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观念形成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新题夯基练
1.D
2.C
3.A
4.C
5.A
6.B
7.C
8.B
9.B
1.D 15世纪开始,西欧从中古时期向近代过渡,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的君主专制加强,民族国家逐渐形成,此时的“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故D项正确;“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是“新君主国”的外在形式,并非其本质,故排除A项;“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主要指的是教皇国,故排除B项;“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指的是近代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故排除C项。
2.C 马丁·路德强调世俗王权高于教权,而且认为德意志应当脱离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这些主张否定了教权,凸显了宗教的民族性,对于德意志乃至整个欧洲而言,有助于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的表述不符,排除;马丁·路德并不反对人们信仰宗教,故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马丁·路德并未提出使用革命手段改变现状,故排除D项。
3.A 依据材料“‘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讲述撒克逊时期的历史”等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英国乡绅修地方志的热潮体现了其强烈的地方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故A项正确;旧贵族向新贵族的转变主要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引起的,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故B项排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逐渐形成,并没有强调地方独立思潮的兴起,故C项排除;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英格兰“乡绅修志”热潮受到东方修史传统的影响,故D项排除。
4.C 根据材料“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暴力冲突震动了整个大西洋世界”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暴力冲突”指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这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个人对国家的忠诚越来越超过对国王和宗教的忠诚,欧洲各专制王权国家逐渐转变为具有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故B、D两项错误,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5.A 根据材料“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会的承认”可知,该条约承认各国主权独立,这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未体现近代欧洲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该条约的签订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一体化进程与材料内容不符,且该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知识归纳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重要影响:①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②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③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对条约体系的建立和世界政治经济秩序的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④有效地维护了民族国家的存续,促进了国际和平与稳定;⑤其中的战俘保护和宗教信仰自由原则,为今天处理宗教与国家以及各种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范本,对于国际人权保护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6.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国家主权意识的加强,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因此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需要由国家力量来捍卫,所以②③均正确。国家性质和科技发展水平不是决定因素,所以①④排除,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
7.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联实际上被英国和法国控制,且未能阻止二战的爆发,这与国联维护和平的最初目的相反,因此漫画的主题应是南辕北辙,故C项正确,A、D两项错误。“万劫不复”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排除。
8.B 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主张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与材料信息相符,故B项正确;《国际联盟盟约》是国际联盟的组织章程,故排除A项;《大西洋宪章》是为动员世界人民,加强反法西斯同盟,打败德、意、日侵略者而制定的,故排除C项;《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主要内容,勒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故排除D项。
知识归纳
1928年签订的《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是:①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②只能用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或冲突。《非战公约》是在世界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强大压力下签订的,只是一般地反对战争而不区分战争的不同性质。因而公约既不能解决任何国际纠纷,更不能废除帝国主义战争。但该公约对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具有一定的作用,对国际法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9.B 从1958年起,联合国组织召开了多次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会议,这说明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够解决,故B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联合国组织召开了国际会议、制订国际性计划等,不能说明其有长期的规划,故排除A项;题干材料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无关,故排除C项;题干材料是联合国发挥职能的体现,没有反映出其职能发生变化,故排除D项。
新题素养练
1.A
2.B
3.B
4.B
5.A
1.A 宗教改革使教会的权力向政府转移,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利于世俗政权的崛起,从而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故A项正确;世俗当局控制着神职人员的任命和教会的财务,世俗权力逐渐高于教会权力,这不能表明人文精神得到深入发展,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没有否定教会组织存在的必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宗教改革打破了基督教在西欧信仰中的主宰地位,故D项错误。
2.B 材料“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巩固统一的民族国家”“国家权力至高无上”,体现了民族国家至上的要求,故B项符合题意;博丹的主张体现了对世俗权力的重视,对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构成了冲击,故A项不符合题意;重商主义主张以国家为后盾,奖出限入,发展对外贸易,故C项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反对封建专制,故D项不符合题意。
3.B 材料“在总理衙门……《万国公法》得以发行”“用国际法来反击列强”“设立驻外使馆”等信息,体现了清政府主动融入国际体系,故B项正确;材料并不是主张学习外国的技术,清政府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也无法体现列强对清政府采取和平外交政策,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清政府主动融入国际体系,并非说明官僚集体改变排外观念,故排除D项。
4.B 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建议下,国际联盟成立,故选B项;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表述太过绝对,排除。
5.A 材料体现的是《非战公约》从最初由法国建议法美两国签订,到之后美国主张先经当时资本主义六强同意后再向所有国家开放,这说明在该条约签订的背后,各国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矛盾,故A项正确;国联被英法操纵、控制,美国并没有加入,故B项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与其孤立主义外交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6.答案 (1)表现:教会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民族语言地位上升,民族认同观念兴起。
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的形成和力量的壮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2)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国情怀文化的基础;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改革、革命运动的推动;先进中国人的探索。
意义: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
解析 (1)表现,根据“世俗权力特别是王权得到加强”得出教会势力衰落,世俗王权强化;根据“作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工具的民族语言得到普及”得出民族语言地位上升;根据“宗教共同体的地位下降,民族共同体的地位上升”得出民族认同观念兴起。原因,根据所学可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等角度概括,同时根据“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把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可得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2)原因,根据“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可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根据近代的背景,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家国情怀文化、西方民族主义思想的传入、先进中国人的探索等方面进行概括。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促进思想解放、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