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新题夯基练
题组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2020黑龙江宾县一中高三月考)有学者认为,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至秦朝初具规模,从商朝的“登人”到汉朝的“编户齐民”,再到宋朝的保甲制,它通过体系完备的社区组织、行政网络克服了人口分散居住的特点,建立起了自下而上的严格的户口管理制度。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严防农民串联造反
B.便于国家征集劳役和兵役
C.便于统治者了解民情
D.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
2.(2021山东泰安宁阳四中高二阶段考)我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户籍管理,隋朝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管理更加严格,户籍三年一造。政府通过检查户口,将隐漏不报和逃亡人口搜刮出来,称为“刮户”。这最能说明( )
A.封建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
B.政府通过普查人口推行均田制
C.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举足轻重
D.为科举制的推行提供户籍保障
3.(2020山东淄博般阳中学高二期中)《大明会典》载:“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它还规定:“若诈冒脱免、避重就轻者,杖八十。”明朝的这些规定意在 ( )
A.变革元朝的户籍制度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
C.规范户籍登记与管理 D.严格限制人身自由
题组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4.(2020河南开封五中高二月考)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如汉朝的乡里什伍制、唐朝的乡里保邻制、宋朝的保甲法、明朝的里甲制等。这体现了中国古代 ( )
A.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 B.政治制度的延续与变迁
C.基层自治意识的增强 D.后世王朝缺乏创新精神
5.(2021天津静海一中高二期末)汉高祖时期,“乡三老”作为乡族势力的代表,成为了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其职能主要是在道德风俗方面“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材料说明汉代中央 ( )
A.不拘一格选拔官吏
B.治国思想由“无为”变为“有为”
C.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D.政府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6.明朝推行里甲制,以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并在乡里组织中设乡老制度与里甲制相配套实行,以便强化对基层的管理。清朝全国范围内推行“十家牌法”和保甲制,“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上述现象表明 ( )
A.农村地区的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地方社会阶层变动引发社会变革
C.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困局
D.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日益严密
7.(2021江苏苏州吴江汾湖高中高二月考)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古代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
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
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受到挑战
题组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8.(2020河南平顶山鲁山一中高二月考)宋朝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说明( )
A.上古宗法制度得到重建
B.社会各种矛盾日趋激化
C.政府强化对户籍的管控
D.宗族内部救助活动逐渐兴起
9.(2020山东潍坊高二期中)清朝时民间组织的义赈规模较大。每当灾情发生,首先成立义赈组织,然后劝赈,接着印制募捐册,交各地联络点使用。各地募款汇集于义赈总部,义赈组织派人散放。在此过程中,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提高了工作效率。这种做法 ( )
A.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C.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
D.避免了赈灾中的贪污腐败
新题素养练
题组一 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编户制度,将民户的一些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户籍上。这一制度的实施 ( )
A.增强了国家治理能力
B.加重了普通民众的负担
C.旨在掌握人口真实情况
D.增强了封建国家的财力
2.(2020山东新高考高三期中,)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以“黄籍”进行登记管理,对从北方南渡而来的侨居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管理,且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政府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使白籍人口土著化,并承担赋役。这说明 ( )
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南方
B.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
C.社会动荡,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D.户籍为赋役征发服务
3.()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管理和控制;唐朝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朝户籍分为军籍、匠籍、民籍等,名色人户不得随意迁居,不得擅自变动。我国历代重视户籍管理主要是为了 ( )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提供足够兵源抵御外族入侵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4.(2020山东淄博般阳中学高二期中,)相比唐朝,宋朝的户籍制度不再将民众区分为“良民”与“贱民”,而是根据居住地的不同,将民户划分为“坊郭户”与“乡村户”。又根据居民有无地产,划分“主户”与“客户”,而按宋朝立法,“客户”要退佃离开,地主是不可以阻挠的。这一变化 ( )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直接鼓励民众迁移
C.体现宋朝户口管理的开放性
D.说明宋朝户籍制度已经完善
5.()朱元璋立国定策的根本宗旨,就是要让他统治下的臣民能重新安于士、农、工、商四种身份,让传统的四民各守本业。嘉靖六年,明世宗下诏:凡是寄寓已久,且在北京置有产业的人,允许他们在北京宛平、大兴二县附籍。这是官方正式下令,允许附近居民在当地入籍。这一举措 ( )
A.主要针对明初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情况
B.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D.反映了明朝社会治理的进步
题组二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6.()秦朝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等职权。这反映出秦朝 ()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
B.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
C.乡官由政府来直接任命
D.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7.(2021河北张家口尚义一中高一期中,)《旧唐书·食货志》记载:“武德七年,始定律令。……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在邑居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村坊邻里,递相督察。”据此可以推知,唐朝 ( )
A.重视基层民众的管理与监督
B.地方监察制度完备
C.开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D.君主专制统治强化
8.(2021河北衡水十四中高一调研,)北宋初期,中央更多地剥夺州县的行政权、财政权、司法权等,通过通判、巡检、县尉等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并以户等制、乡役制、保甲制等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这反映出北宋 ( )
A.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B.完善乡村治理的制度
C.地方官丧失了治理权
D.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
9.(2021辽宁葫芦岛八中高二期中,)明代以后民间宗族祠堂兴盛,较大的宗族都有自己完整的公共设施和管理系统。每个宗族即是一个小的社会,由族长行使地方政权的部分权力,通过宗族管理,协调了族人间的关系,稳定了地方基层秩序。这种情况 ( )
A.是地方行政管理的补充
B.利于地区之间人口的流动
C.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
D.消除了地方割据潜在隐患
题组三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0.(2020河南九师联盟高三模拟,)《礼记·王制》记载,孤、独、矜、寡,“此四者,天民之穷而无告者(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百姓)也,皆有常饩(由官方定期发放口粮)。瘖、聋、跛、躃、断者、侏儒、百工,各以其器食之”。材料反映了先秦时期( )
A.统治者“民贵君轻”的思想
B.国家给予弱势群体一定的关爱与救助
C.国家完善的救济制度
D.王权专制统治导致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11.(2021湖北孝感一中高一期中,)南北朝时期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他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说明当时政府 ( )
A.采取“无为而治”的政策来保护弱势群体
B.践行“民本”思想以防止贫富分化
C.重视社会救济以维护社会稳定
D.建立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12.(2021山东济南一中高二期中,)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户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推有德者为社长,进行具体管理。“遇凶年,则计户而散,先下而中,次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之。这反映了明朝乡村救济 ( )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
C.保障了当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D.比较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
题组四 综合题组
13.(改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对于人口管理实行的是调查制,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汉代基本沿袭了秦以来的户籍登记制度。公元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派遣官吏根据户籍簿册上登记的情况与本人实际体貌核对,清查低报或高报年龄以及诈称病残的情况,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流配还乡,同时还鼓励人们相互检举揭发不实情况。中国古代人口信息登记与赋役征收有着直接的关系,统治阶级建立了严密的户籍登记制度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人口管理的各项制度。他们不仅对姓名、住址、相貌、职业等身份信息进行登记,而且通过定期的登记与核实、严密的社区基层组织的管理、严厉的惩罚制度来保证登记信息的真实准确,还借助官府的户籍登记信息、基层组织管理者、连坐制相纠相察,实现对人口的验证、查询。
——摘编自陈晗婧《中国古代身份信息管理初探》
材料二 从秦至清,县政衙门始终是封建司法体系的初级法院,一切民刑案件首先必须由县衙门审理,不得越诉,县衙也不得拒绝受理。明清知县还有“读法”的职责,即县官及其属吏需经常向百姓宣谕讲读国家法律和皇帝敕、谕。秦至元的县尉、明清的典吏都是在县令(知县)领导下专务“戢奸禁暴”“巡捕盗贼”的官吏。历代王朝都把“劝课农桑”列为县级政权的“百政之首”。“有事则在县办理,无事则巡历乡村,询民疾苦,课民农桑,宣布教化,崇本抑末。”统治者把赋税征课作为县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设置义仓或常平仓,灾害发生后,县官必须迅速查清灾情并如实向上级呈报,请求赈济。科举县试必须由知县亲自主持,成绩优良者取得参加府试资格。
——摘编自王彦坤《中国古代县政职能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到隋朝人口管理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古代人口管理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县政的职能,并简析其作用。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新题夯基练
1.D
2.C
3.C
4.B
5.D
6.D
7.A
8.D
9.C
1.D 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不断完善,体系越来越严密。我国历代政府之所以重视户籍管理,是因为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D项正确。赋役不仅仅限于劳役和兵役,B项排除;A、C两项均不是中国历代政府重视户籍管理的最主要原因,故均排除。
2.C 中国古代加强户籍管理,通过人口核查等办法搜查逃避户口登记的人口,其主要目的是保障国家税收,这说明人丁税在政府收入中地位重要,故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说明田庄主控制大量依附农民,故A项排除;普查人口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均田制的推行,但这不是政府核查户口最主要的目的,故B项错误 ;加强户籍管理与科举制并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排除。
3.C 根据题干材料“凡军、民、医、匠、阴阳诸色户,许各以原报抄籍为定,不许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可知,明朝此举旨在规范户籍登记和管理,C项正确。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故A项错误。材科没有体现出尊卑等级,故B项排除。材料只是强调明朝规范户籍制度,未涉及严格控制人身自由,故D项排除。
4.B 据材料“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时建立的乡村基层组织即乡里什伍制,后世王朝大多保留或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可知,中国古代乡村基层组织的名称虽然不同,但是基本上是以商鞅建立的乡里什伍制度为基础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延续和变迁,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礼法并施的治国理念,排除A项;材料中的乡村基层组织与基层自治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5.D 根据材料中“乡三老”在地方“掌教化”“帅众为善”“率其意以道民”,且是“国家认定的地方社会领袖”可知,汉代中央通过在地方设“三老”来加强对地方基层社会的管理,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与选拔官吏无关,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汉代治国思想的演变过程,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地方宗族势力的强大,故排除C项。
6.D 根据“以便强化对基层的管理”等可知,材料意在强调明清时期政府重视基层管理,表明古代基层社会治理日益严密,故D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宗法观念的问题,也未涉及社会变革,A、B两项排除。当时地方基层管理组织形式的困局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项。
7.A 中国古代基层社会之所以是“熟人社会”,是因为宗法纽带的长期存在,基于此,古代统治者更多地是利用乡绅进行基层的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说明统治者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A项正确;古代基层民众并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故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旨是古代中国的基层治理,C项与题干主旨无关,故排除;官、吏、绅三者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这是符合统治者需要的,故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可知,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逐渐兴起,故D项正确。张载等人倡导敬宗族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并不是要重建宗法制度,故A项错误。B、C两项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
9.C 清朝民间的义赈工作有一系列的程序,而且募款、司账、运解、发放等环节相互分开,各有专人负责,这样职责划分明确,规范了救灾赈灾行为,故C项正确;题干仅涉及赈灾的程序,不能据此认为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完善,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涉及的是民间的义赈,与国家的财政负担无关,故排除B项;避免了赈灾中的贪污腐败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新题素养练
1.A
2.D
3.D
4.C
5.D
6.B
7.A
8.D
9.A
10.B
11.C
12.D
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编户制度能使国家掌握人口的真实情况,为征发赋役提供依据,加强了国家治理能力,故选A项。编户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举措之一,不会直接加重民众负担或增强国家财力,故排除B、D两项;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掌握人口真实情况不是根本目的,C项中“旨在”表述错误,故排除。
2.D 依据材料分析,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和南渡的侨户进行有区别的户籍管理,并区别征发赋役。而东晋后期和南朝时期的政府则“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并使其承担赋役。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主要依据,故D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少数民族逐渐封建化的结论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赋役征发问题,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3.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代都比较重视户籍管理,这是因为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故D项正确。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导致社会动荡,故A项错误。B、C两项表述不全面,故排除。
4.C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以居住地和地产等作为户籍划分的依据,户口管理和社会流动呈现开放性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故A项排除。宋朝这一政策有利于民众迁移,但材料中宋朝政府并未直接鼓励民众迁移,故B项错误。宋朝户籍制度已经完善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排除。
5.D 随着商品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在北京长期居住并有产业的外地人不断增多,允许在此置有产业的外地人落户宛平、大兴两县,是明朝政府为顺应形势发展而作出的政策调整,故D项正确;嘉靖年间是明朝中叶,故排除A项;明朝后期,江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B项;外地人取得北京地区的户籍,不能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排除C项。
6.B 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等职权”可知,秦朝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地方自治,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乡官的任命,故排除C项。依据材料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而非社会经济组织,故排除D项。
方法引领
选择题有其自身特点,学生需根据其特点,明确题目的基本类型,再结合平时的学习,根据各题型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另外,学生对备选项要做到认真推敲。近年来,选择题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学生需要认真分析各个选项,仔细甄别。通过比较,明确选项之间的区别,清楚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根据题目要求准确作答。
7.A 依据《旧唐书·食货志》中的记载可知,唐代设置乡、里、邻、保、村、坊等单位,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材料中“村坊邻里,递相督察”体现了唐代重视对基层民众的监督,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村坊邻里间的监督,依靠的是民间的力量,无法体现唐代“地方监察制度完备”,故排除B项;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并非从唐代“开始”设置,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唐代社会治理,与君主专制强化无关,故排除D项。
8.D 依据材料可知,中央通过剥夺地方权力、设置相关官员、利用相关制度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中央权力向基层渗透,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调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排除A项;依据材料“通过通判、巡检、县尉……来加强对乡村民众的控制”可知,这些举措意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调整基层治理的方式,并非完善乡村治理的制度,故排除B项;C项与材料“更多地剥夺……通过通判……来完善地方管理职能”不符,亦与史实不符,故排除。
9.A 明代以后,宗族加强内部管理,以此协调族人间的关系,稳定地方基层秩序,这种情况是地方行政管理的补充,故A项正确;宗族内部管理的加强实际上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利于地方稳定性的增强,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口流动性,故B项错误;宗族加强内部管理并未妨碍皇权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排除;地方宗族治理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地方治理,但并不会从根本上消除地方割据隐患,故D项排除。
10.B 由材料可知,政府为孤、独、矜、寡者定期发放口粮,并且照顾残疾者的生活,这反映了先秦时期国家给予弱势群体一定的关爱与救助,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民”与“君”的关系,故排除A项;“完善”表述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11.C 根据材料“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分析可知,当时政府对弱势群体给予救助,体现其重视社会救济以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为而治”,故排除A项。政府采取救济措施并非为了防止贫富分化,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南北朝时期并未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12.D 明朝的乡村社仓制度是由民间自我管理的,体现了明朝乡村救济注重发挥民间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B项“完备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明朝乡村救济制度在凶年时发挥作用,但并不能保障平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故排除C项。
13.答案 (1)特点:政府重视,不断完善;以户籍登记制度为主要载体;注重体貌特征;采用告发、连坐等纠察方式,惩罚手段严酷;强调人口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定期复核;管理严密规范。
评价:有利于政府的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使中国封建王朝不断延续;带有强制性,适用于统治稳固时期,一旦政局动荡人口管理则混乱不堪。
(2)职能
司法:决狱论刑,宣讲国家法律。经济:劝课农桑,征收赋税。民政:管理户籍,灾荒救济。文教:主持科举考试。
作用:加强基层管理,巩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税收;保障社会秩序安定;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秦朝开始转为申报审核制。汉代基本沿袭了秦以来的户籍登记制度”可得出政府重视,不断完善以及以户籍登记制度为主要载体;根据材料一“登记的情况与本人实际体貌核对”得出注重体貌特征;根据材料一“清查低报或高报年龄……鼓励人们相互检举揭发不实情况”可得出采用告发、连坐等纠察方式,惩罚手段严酷;根据材料一“通过定期的登记……保证登记信息的真实准确”可得出强调人口身份信息的真实性;根据材料一“实现对人口的验证、查询”得出定期复核和管理严密规范。评价,可从有利于政府的赋役征收、有利于巩固统治、使中国封建王朝不断延续;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适用于统治稳固时期,一旦政局动荡人口管理则混乱不堪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县政衙门始终是封建司法体系的初级法院”“读法”“戢奸禁暴”“巡捕盗贼”“劝课农桑”“统治者把赋税征课作为县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县设置义仓或常平仓”“科举县试必须由知县亲自主持”可知,司法职能是决狱论刑,宣讲国家法律;经济职能是劝课农桑,征收赋税;民政职能是管理户籍,灾荒救济;文教职能是主持科举考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基层管理,巩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财政税收;保障社会秩序安定;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