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02 18:4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22.
寓言四则
民族语言授课学校义务教育统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1.概括寓言的故事内容。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分析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3.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赫拉
宙斯
庇护
粘住
溉汲
中伤
亡处
星宿

zhòu

zhān

zhònɡ

护:包庇;袒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xiù

伊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也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


它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哲理性和讽刺性。
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活动评价:朗读两则寓言,完成表格(6分钟)
寓言


故事梗概
写作方法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蚊子和狮子
赫耳墨斯
雕像者
询问身价
语言
(对话)
蚊子、狮子、蜘蛛
挑战与失算
动作、心理、语言
学习目标一:朗读课文,概括内容
活动评价:再读课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5分钟)
第一则:
1.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2.告诉了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第二则:
1.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得意忘形的人,由于忽视自己的短处,势必要被小人物打败。
2.告诉了人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学习目标二:分析寓言,概括寓意
要求:四人一小组探讨交流,有记录人、整理人、发言人。
活动评价:续编寓言故事
(任选一题,当堂10分钟完成,之后朗读分享)
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会说些什么?
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学习目标三:体验寓意,感受哲理
请你编写一则新寓言
提示:先编写故事内容,再提出新寓意。
综合评价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寓意:对于许多人来说,
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运用合理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编写综合评价的新寓言,感受新寓意,200字左右。
2.前置性作业:预习《寓言四则》中后两则。
3.拓展性作业:推荐阅读《克雷洛夫寓言》《伊索寓言》。
1.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文中的实词与虚词。
2.分析寓言的寓意,领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健全人格,辩证看待问题。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
,是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①溉汲:打水浇田。
②及:待,等到。
③闻:听到,听说。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学习目标一:朗读课文,理解字义
活动评价要求:二人一小组共同朗读并释义,把有质疑之处标画出来,共同解决。8分钟完成。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①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②道:讲述。
③对:应答,回答。
译文: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播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说话人——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的劳动力

活动评价一:概括寓意
学习目标二:概括寓意,领悟道理
★传话人——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国君的做法说明了什么?
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唯一途径。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谣言往往失实,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
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活动评价二:领悟哲理
★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些什么道理?
(请你运用多角度发散思维,说一说)?
(1)路人们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君王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要有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和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不要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穿井得一人”这样的情况?如果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请你写一写,3分钟完成)
学习目标三: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杞人忧天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①天地崩坠:天塌地陷。
②身亡所寄:无处存身。
③晓之:使他明白。
④耳:罢了。
⑤奈何:为什么。
学习目标一:朗读课文,理解字义
活动评价要求:二人一小组朗读释义,把有质疑之处标画出来,共同解决。8分钟完成。
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于是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为什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①只使坠:即使坠落。
②中伤:伤害,受伤。
③奈地坏何:地塌了怎么办?
④四虚:四方。
⑤躇步跐蹈:踩踏。
译文: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站立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庸人自扰)
学习目标二:概括寓意,领悟道理
活动评价一:领悟道理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晓之”者的话你赞成吗?(二人交流分享,1分钟完成)
“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
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称赞的。
学习目标三:联系生活,深入理解
★从现在来看,我们要不要“忧天”?
(自己独立思考,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从现在来看,杞人忧天的行为似乎并不能简单地看成傻子行为,从新的宇宙观、环保观来说,还是有理由的。比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太阳黑子对地球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等问题就值得我们忧虑。
所以我们要“忧天”。

《杞人忧天》这则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写一写,3分钟完成)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我们决不做“现代的杞人”,要胸怀大志,心境开阔,认真学习科学知识,为了实现远大的理想,把整个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杞人尚且知道忧天,作为现实环境中的你,将对我们目前的环境做点什么呢?谈谈你的看法。调查你周围的环境,有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你能否对此提出点合理性的建议。
综合评价
布置作业
1.课后作业:完成课上综合评价的内容,100字左右。
2.前置性作业:预习第六单元写作。
3.拓展性作业: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